愛上新竹

40 Episodes
Subscribe

By: IC之音竹科廣播|蔡榮光、潘國正、洪惠冠主持

新竹,是個有風的地方; 新竹,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有風就有故事。 愛上新竹節目,帶您從人文地景產,重新發現新竹的豐富精彩! 現在,乘著新竹風的翅膀,邀您一起「愛上新竹」。 《愛上新竹-印象寫真館》由捷笙建設 ‧ 東照廣告贊助播出

印象寫真館91:由人文地景產走入「科技城裡的桃花源」—探索護國神山金山面
Last Saturday at 2:00 AM

來賓:文史工作者/前金山里里長 吳慶杰

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與歷史考證,他致力於保存在地的文化記憶,「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前金山里吳慶杰里長再度蒞臨節目,這回他將引領我們走訪何方?以及帶來哪些精彩的文史故事呢?!

今日的新竹科技園區「護國神山」所在位址—金山面,不僅僅是科技產業象徵,更是承載了數百年來客家先民的努力與奮鬥,這一介於土牛溝與隘防線間的老地名,逐漸被新竹人與科學園區所淡忘。它從金山面、關東橋到科學園區的演變,以及蔗田、茶園、埤塘與看天田發展出來的產業珍珠:晶片,從農業社會轉變為科技重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隨文史工作者吳慶杰前里長及三位文史專家主持人,從筆耕小書店出發,一路沿著鎮安宮、土牛溝遺址、冷水坑溪與靜心湖、開臺金山寺、實驗中學公共藝術作品、槺榔伯公、金山街與集福宫……等,空中濃縮導覽「科技城裡的桃花源」六小時的走讀行程,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往與未來,感受金山面豐富的生命力與深厚的文史科技底蘊。


校園國際化增加多元文化氛圍,僑生除學習專業技能知識,更愛上新竹熱愛台灣!
04/26/2025

來賓:新竹縣東泰高級中學電機電子群/水電技術科主任 陳永炎、僑生 楊鹿晗 彭光澤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除新住民、外籍移工之外,目前世界各國的移民學生也都呈現增加的趨勢。在新竹縣竹東鎮、橫山鄉,有一群僑生利用課餘時間為社區鄰里服務,掃街、環境整理,更融入在地民俗節慶活動,讓校園內的各國僑生體現愛上新竹、愛上台灣!他們來自新竹縣東泰高級中學僑生專班。

往常皆是大學院校招攬僑生人才,因何高中校園內會設立僑生專班呢?學校如何為不同國籍學生規劃學習和實習建教課程?僑生來台前後有哪些的心境,及選擇就讀科系的過程和心得呢?與原先的期待是否有所差異?台灣與家鄉的文化有何差異與趣味?他們對於新竹有哪些深刻印象呢?

高中校園邁向國際化增加多元文化氛圍,請聽東泰高中電機電子群暨水電技術科陳永炎主任,及兩位緬甸僑生楊鹿晗、彭光澤的分享,原來僑生除了學習專業技能、知識之外,更逐漸愛上新竹熱愛台灣!


印象寫真館90:教育發展與文化保存的拉鋸—守護創校日式宿舍群,守住85年的竹商校園記憶!
04/19/2025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建築師 林志成

「隨著老照片走進日式雙拼宿舍,映入眼簾的是充滿溫度的家園。在客廳吃麵的孩子背後,是日式雙拼宿舍罕見的書齋空間。門前巷弄裡,孩子騎腳踏車、打羽毛球,學生與校友前來拜訪陳老師,幸運的話還能吃到佟老師親手包的水餃。師長們在宿舍間來往交流,這裡曾是高商最具人情味的角落,是一代代教育者奉獻青春的見證。」——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

一棟棟荒廢的日式宿舍,矗立在新竹高商校園內,此宿舍群建築為配合1940年新竹商業學校(今新竹高商)創校成立而建,作為教師及職員的宿舍使用。歷經85年,​檜木與瓦頂的結構仍然完整,特別是門窗等建築設計,順應新竹地區風大雨小的氣候環境,相當具有地方特色,更是校園內獨特的文化景觀。不過近期卻因校方規畫拆除新建教學大樓,引發了教育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的拉鋸。

究竟新竹高商日式宿舍保存爭議的始末,留與不留正反雙方的論點為何呢?宿舍群具有什麼建築特色?國內外老屋保存或新舊融合有哪些成功案例?校園新建教學大樓是否有其他基地替代方案?教育與文化歷史現場又該如何結合與應用?

透過文化資產價值審視,竹商日式宿舍群具備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更有校友們的深刻情感。請聽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與林志成建築師的分享與說明,共同守護創校日式宿舍群,守住創校85年共同的校園記憶!


單口、即興喜劇、漫才…「站立風城」掀起笑浪🌊新竹喜劇文化風再起
04/12/2025

來賓:「站立風城」喜劇表演團創辦人 彭兆駒

近年,單口喜劇(脫口秀)、日本漫才、即興喜劇、音樂喜劇、腹語及魔術表演等,深受年輕族群喜愛,隨著喜劇演員博恩的全球巡演帶動下,讓更多的喜劇演員能夠被台灣觀眾看到,同時也激發了喜劇產業的發展。

來自風城在地的「站立風城」喜劇表演團,彭兆駒團長以自身數十年的戲劇表演和教學經驗,極力投入推廣。究竟他與新竹有著甚麼關聯?成長求學與創業、擔任教職的經驗歷程有哪些豐富有趣故事?1997年曾創立「經典劇坊」,2023年再創「站立風城」的動機為何?劇團的表演形式及營運模式具備哪些特色呢?新竹又該如何發展喜劇表演,並培養人才和觀眾?

找尋假日休閒娛樂~不妨來體驗一場笑開懷的喜劇表演,讓「站立風城」為您掀起笑浪,新竹喜劇文化風再起,請聽「站立風城」喜劇表演團創辦人彭兆駒的分享。期待實際的推廣體驗行動,掀起新竹一波波喜劇風潮,更透過現場觀眾為傳播媒介,塑造出充滿文化素養城市形象!


印象寫真館89:百年好合的雙館建築—新竹州圖書館與市役所的榮光綻放
04/05/2025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清華學院退休榮譽教授 王俊秀

精通英日語的社會學家王俊秀教授真的很特別,既留學日本拿到碩士,又於美國攻讀博士,至少精通四種語言,無怪乎他什麼都通。來自台南關廟,竟說「新竹」是他的主埸,更因清華大學而深根在地有了強勁關聯性!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新竹州圖書館】前身是「新竹街圖書館」,為了紀念1923年日本大正天皇東宮太子裕仁訪問新竹而籌款興建,1925年完成,改為「新竹州圖書館」,台灣光復後由新竹市政府將其定名為新竹市立圖書館,後又改為新竹縣立圖書館,民國73年由新光集團取得產權。

【新竹市役所】1920年,日本政府改正地方制度,於新竹州新竹郡管轄的新竹街(今新竹市)設置新竹街役場;原街役場設於郡役所內,直到1925年才建成。 歷經多次轉型,1930年新竹街升格為新竹市,新竹街役場也更名為「新竹市役所」。

兩幢百年古蹟建築有著前世今生豐富精采的故事,雙館「百年好合」合辦慶祝活動更具意義,請聽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清華學院退休榮譽教授王俊秀老師,帶領我們重回新竹州圖書館與市役所的榮光現場!原來節目現場四人皆與雙館有著無法分割的情緣。


印象寫真館88:沒有想像中的遠—挖掘作品深蘊,探看陽明交大建築展的建築新概念
03/29/2025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 許倍銜、研究生 黃詩涵 楊鈞凱 王玟淯

透過線上與線下的展覽,揭開建築作品與觀者之間隱藏的薄膜,2025年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展覽以「沒有想像中的遠(Not So Distant)」為主題,除了展示作品表象的狀態,更進一步挖掘作品間蘊藏的連結,尋找那些表面疏遠、實則密不可分的關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許倍銜所長,引領我們回顧陽明交大建築所成立的歷史,並透過曾與新竹縣市互動經驗及USR的案例,走入2025交大建築展的策展理念。究竟今年的建築展具有哪些特色?黃詩涵、楊鈞凱、王玟淯三位研究生各有哪些作品參展?除「進行中建築-海山漁港」、「新竹美術館」及個人宅友善寵物的設計,還有哪些有趣的作品呢?

人們總習以為常的將各種事物視為獨立存在,但事實上,沒有任何領域、主題或經驗是孤立的,請聽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許倍銜以及三位研究生的分享,藉由建築研究所展覽作品間的虛擬動態網絡,尋找它們的交匯點,重新觀看建築展,引發設計者、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對話,一切「沒有想像中的遠(Not So Distant)」。2025陽明交大建築展「沒有想像中的遠」即日起至4/12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展出。


尋自己的光!讓罕病不被罕見—藝術家徐若鈞溫暖茁壯的生命故事
03/22/2025

來賓:第26屆十大傑出女青年/罕病藝術家 徐若鈞

「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不需要依靠魔法,因為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勇敢傳說》梅莉達

從出生便患有罕見疾病遺傳性表皮剝離鬆懈症(俗稱「泡泡龍」),全身皮膚異常脆弱,除了傷口與水泡外,口腔及眼睛也因黏膜不定期的破裂而受影響,導致右眼視力幾乎為零——她是罕病藝術家徐若鈞,迎向困境,踏實邁步,期許可以在有點不平凡的生命裡,好好平凡的活著!

藝術之路,因罕病她走得比其他人辛苦,成長求學過程如何克服病痛?如何開啟繪畫興趣呢?2024年獲得了一輩子未曾想過的「十大傑出女青年」及「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殊榮,面對未來有哪些自我期許?

曾獲新竹美展竹塹獎、磺溪美展優選,全國美展、大墩美展入選等,作品更於藝術銀行與清華大學典藏,並於金門、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透過不凡生命經驗,持續挑戰世界,尋自己的光!把每一道生命裂縫,堆疊一個個故事和印記,打開心世界的窗!請聽藝術家徐若鈞分享她溫暖茁壯的生命故事,讓罕見被看見,讓罕見不罕見。


印象寫真館87: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回首楊梅壢,串起大新竹的深刻記憶
03/15/2025

來賓: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家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彭啟原

1989年他開始製作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三十多年來,記錄整理投入客家影像紀錄,出生於楊梅客庄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啟原,透過鏡頭說著各地的故事與歷史文化意涵,在紀錄片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現在的他同時運用不同媒介,繼續關懷在地的文化。隨著回憶,我們從他就讀新竹中學時期,啟航這段客家文化的奇幻旅程。

為何他談起新竹中學會道出「那壺不開提那壺!」呢?究竟因何緣故在解嚴初期就投入客家議題的影像紀錄?並為新竹客庄留下許多記錄,過程中是否也曾遭遇創作瓶頸?遇見客家文化工作者陳板,他開創另一新篇章?

回到故鄉,他因緣際會巧遇楊梅街上從前從前的「金淼寫真館」,更因古老廟宇建築與護樹活動組成「楊梅文化促進會」,爾後集結百張攝影作品成書,讓吳金淼一夕之間受到台灣攝影界重視。這段歷程究竟如何展開?回首楊梅壢,以客家文化及地方文史工作,串起大新竹的深刻記憶,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啟原再度印證「小地方也有大故事、小人物也有大歷史」!

六張犁林屋,面向頭前溪。


光和光交織的繽紛繪畫—2025新竹逗席攝影節,感受新竹的日常與美好!
03/08/2025

來賓:新竹逗席攝影節策展人與2025參展藝術家 陳玉書、余白、陳騰芳、施麗娟、劉達治、劉漪晴、葉忠達

至今已辦理兩屆的「新竹逗席攝影節」,今年以「Pot-luck」為主題,借鑑美國的Pot-luck文化,類似客家逗席,以攝影為媒介,串聯美食、旅遊和歷史古蹟巡禮,為新竹的文化推廣注入全新創意。此次,攝影節擴大舉辦並匯聚了30位資深攝影藝術家參與展出,包含余白(法國攝影家)、陳騰芳、施麗娟、劉達治、劉漪晴、葉忠達、陳玉書、潘國正……等。

2025新竹逗席攝影節的策展理念為何?究竟每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具有何種特殊涵義與精采故事?它們分別與新竹有著什麼深刻關聯性?藝術家們需擁有獨特的個人創作信念嗎?如何跨越攝影創作門檻呢?

展示作品橫跨人文、風景、歷史等多元主題,以影像作為橋樑,不僅展現了攝影技術的高超與創意,連結人與人、城與城,深刻地挖掘了新竹當地文化的內涵,更展現新竹作為文化樞紐的無限可能性。歡迎您一同參與藝術饗宴,透過攝影感受新竹的日常與美好。

【2025新竹逗席攝影節—在地攝影藝術家邀請展】
展期|即日起至114年3月9日(日)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1樓文化藝廊(新竹市中央路109號,周一休館)

【竹東場COMING SOON!!!即將展出】
展期|114年4月16日(三)至5月11日(日)
地點|竹東樹杞林文化館(新竹縣竹東鎮新生路377號)


印象寫真館86:從「去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爬梳平埔客族群融合的歷史過程
03/01/2025

來賓:楊鏡汀校長之女/地方文史研究者 楊毓雯

清領時期,漢人移民潮來到,強勢文化也伴隨而至,與其相較,道卡斯族竹塹社人口是弱勢,竹塹社人對此並非沒有抵抗,只是因為當時漢、番之間利益上相互需求的關係,接納漢人入社成為番仔牛贅婿。他們很努力地想要維持族內婚制,死命地拒絕更多漢人男性再踏進族內介入婚姻網絡,但新文化的浪潮,並非只來自族群外部,而是從族群內部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地方文史研究者楊毓雯老師啟動『平埔客』主題的探討,究竟有哪些背後動機和啟發?平埔客、去做番仔牛、嫁做番仔婆的字面與背後意義,有何深刻故事與意涵?客家與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族群邊界流動變遷呈現出什麼現象?以及竹塹社七姓公的背景?其婚姻制度、家系、各姓有何特色呢?在這段文史研究過程中楊老師又有哪些新發現?

從「去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透過地方文史研究者楊毓雯老師對於平埔客的爬梳,窺見婚姻血緣融合之變化過程,更帶我們了解竹塹地區那段族群融合的歷史過程。


歷經陶藝、茶農到孵化20年的唸謠,超級奶爸賴傳莊讓古老語彙魅力再現
02/22/2025

來賓:「賴在家陶坊」負責人/客家唸謠創作者 賴傳莊、陳幸君

投入陶器創作是賴傳莊早就萌生的想法,原先在銀行工作的他,計畫工作十年後回歸興趣。當年賴傳莊果斷離開辦公室,回到家鄉關西鎮,從頭學習捏陶,由人像到生活陶製作,並隨著工法精進,其創作作品展現了獨特的自我風格,更誤打誤撞成為了一位茶農。賴老師自嘲20多年來都是靠著老婆賺錢養家,在「男主內、女主外」的非典型家庭裡,他自認扮演起顛覆傳統的超級奶爸!從小「愛玩」的性格也讓他有著不同育兒見解。

壯年時期,賴傳莊究竟為何毅然決然離開職場,走上陶藝自由創作?從「石店子冶茶四九」到「賴在家陶坊」,茶農與陶藝又有哪些動人故事?孵化20年的創作之路《客家唸謠—再現古老語彙之魅力》有聲書的主要內容及特色為何?開啟客家唸謠創作背後的動機和思考到底是什麼呢?

為提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回憶,與他們玩樂間竟萌發許多創意,「賴在家陶坊」負責人、客家唸謠創作者賴傳莊,從陶藝、茶農到客家唸謠創作,一路提升不設限自我的跨域能力,超級奶爸轉身肩負起客語復振使命,用唸謠讓常民生活語言與幽默文化,再現古老語彙十足魅力!

👉「賴在家陶坊」Facebook粉專


印象寫真館85:入境問俗or入境隨俗—駐外人員的職涯視野與文化思維
02/15/2025

來賓:新竹市三民國中本土語代理教師/長和宮志工 陳錦松

畢生工作時間多半都在歐洲,為了公司的產品行銷及配套生產,在不同語言溝通上擁有豐富的心得,在文化差異中訓練強大包容力。曾是派駐國外的貿易高手——陳錦松,出生於新竹縣竹北鄉(1988年改竹北市)新港村,德文研究所畢業後考入台灣大同公司派駐國外的專員,海外十年後又進入當時電腦螢幕代工霸主的冠捷服務,並前往波蘭拓點,開啟了候鳥家庭生活。由文組跨域理工,他面對不同的機會,挑戰也相繼迎面而來!

究竟駐外人員從事哪些工作呢?長期旅外,其家庭眷屬面臨什麼挑戰?文化差異及不同飲食習慣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駐外與對外有何不同之處?當「入境問俗」到「入境隨俗」從駐外人員的視野與文化思維中,派駐過泰國、荷蘭、捷克、波蘭、印度、巴西…等國家的他看見不同面向?!

退休回台灣轉而從事本土語教學及文化導覽工作。除了參加志工行列,擔任新竹市北門街長和宮文物館解說員,運用自己所學長處,讓許多外國人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寶島故鄉的生活文化。他從未想過當年為了生活、為了生意、為了工作而學的語言,退休後竟還能派上用場。

替新竹國劇演藝團參加活動的外籍同學導覽駐巴西時在里約耶穌像前留影


浸淫音樂世界一甲子的樂器界傳奇達人—永遠的音樂老師陳賢東
02/08/2025

來賓:J.S BACH 傑士巴哈音樂生活館老館長 陳賢東

永遠的音樂老師陳賢東—生於1939年,是當時新竹北門街最大皮鞋廠「新奇美皮鞋」的二少東,鞋廠正對面就是當時代理哥倫比亞唱片的「明聲無線電」,整日播放著古典樂、日本演歌與軍歌等,嬉戲玩耍間,音樂旋律竟成了深刻影響自己一輩子的美麗邂逅,是啟發體內音樂細胞的原點。同時,母親傳唱的地方戲曲歌謠是他童年的成長伴奏曲。就學期間更受到多位老師正規指導,奠定了音樂知識與熱情!

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後,教書生涯初始時,1960年竟遇見了南寮小學生船難事件!陳賢東老師創作《哀歌》並持續半世紀演奏悼念。究竟事件如何發生?為何放棄教職,投入樂器產業與公益教學?成為新竹地區音樂教育界與樂器界無人不曉的傳奇達人!

浸淫音樂世界一甲子,他橫跨著流行和古典,從市井小民到知名歌星、提琴碩士、樂友、學生等和他交融學習的人甚多。請聽J.S BACH 傑士巴哈音樂生活館老館長陳賢東老師,85歲高齡回顧自身傳奇精彩的人生,並分享2月22日「鑽石婚60週年創作交響音樂會」的演出作品與創作生涯。


印象寫真館84:透過「智慧旅遊與雙語計畫」強化專業力,由在地新竹走進世界地圖
02/01/2025

來賓:私立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 張馨文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張馨文教授,1992年自英國牛津返台,協助馬以工老師創立景觀建築系,參與餐旅系設系計畫、休閒系創系,2016年接棒蘇成田院長。回首30年服務光景,見證了「愛上新竹,邁向世界」!

 

印尼教育部2024年11月以「菁英大學教師來台增能計畫」選派9位優秀教師來台受訓,中華大學觀光學院獲得青睞,成為全台唯二獲選為培訓地點的大專院校。張馨文院長帶著團隊,在為期十天接待印尼各省菁英的增能課程中,以「智慧旅遊與雙語計畫」(Smart Tourism and EMI)讓他們感受到AI高科技與產業的緊密結合。

 

「智慧旅遊與雙語計畫」促進國際交流,究竟內容和重點為何?我們對千島之國,人口超過2.775億人(2023年)的印尼認識多少呢?該如何克服語言與文化、宗教、飲食的差異?還有她對於印尼有哪些深刻認識?請聽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張馨文院長的分享,深耕在地新竹,走進世界地圖,讓校園充滿著跨文化思維的國際視野。


用音樂帶您「瘋」新竹—來自巨星的老師與她們的竹塹金曲創作故事
01/25/2025

來賓:音樂創作人/歌唱指導教學 何芸娜、何芝蓉

以共創城市美學為號召,新竹市政府2024年舉辦首屆「青年圍籬美學競圖暨徵曲活動」,徵曲競賽由何芸娜與何芝蓉所創作的〈瘋新竹〉奪下首獎,歌曲主張親子同唱、並充滿童趣感;兩位創作者都為客台混血的新竹在地音樂人,歌詞中更加入客台語的口語化口白增添不少在地風味!

究竟榮獲首獎的〈瘋新竹〉創作靈感來源是甚麼?何芝蓉與何芸娜倆姊妹的成長、求學、工作歷程與新竹充滿哪些關聯?2022年〈好䟘吔〉及2023年〈來食一杯茶〉兩度獲得新竹縣客家新曲獎首獎,以及第一屆全球客家流行音樂大賽創作組第二名〈閒尞〉,作品背後音樂故事為何?從小受古典音樂訓練的姊妹倆為何會投入流行金曲創作呢?更投入音樂教學成為巨星的老師!!

運用音樂的專業,從古典跨界為客語歌曲做創新,何芸娜與何芝蓉細數創作竹塹金曲背後的音樂故事。今年春節前,《愛上新竹》要以音樂帶領大家探索城市「瘋」新竹,品味竹塹在地風情。


印象寫真館83:走入平埔文物大觀園—陳水木從「番仔契」到平埔族群研究
01/18/2025

來賓:道卡斯族文物蒐藏家/文史工作者 陳水木

雖然學歷僅有國中畢業,卻成為臺灣有關道卡斯族古文書數一數二的收藏家——來自苗栗通霄的道卡斯文史工作者陳水木先生,對於收藏古文物本就有著濃厚興趣,透過收購或他人贈送的方式,收藏了各種臺灣早期的文物,直至人稱「蘭花博士」的彭雙松啟發了真正的收藏觀念——要當特定領域的第一人,並且做有系統的整理。

某天於家中舊傢具中,他找到存放許久的「番仔契」,其中一份康熙58年的契約,竟是他自己家族來台祖的文書!於是便一頭栽進有關「平埔族」的知識領域與文物收藏。

究竟他蒐藏道卡斯族文物與平埔研究的動機為何?道卡斯族的分布區域在哪?族人的社群組成、語言與祭典習俗有哪些特色?以及申請原住民民族別認定的進度如何?請聽道卡斯族文物蒐藏家、文史工作者陳水木的分享,從「番仔契」到平埔族群研究,走進了平埔文物大觀園。


懷著飛翔之夢,驅動無數創造力—陽明交大教職員合唱團踏上音樂時空之旅
01/11/2025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職員合唱團團長/電子研究所副教授 林炯源、副團長/教育所副教授 陳鏗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職員合唱團自1981年創立,四十多年來,不斷追求音樂的突破與精進,從最初的校園角落,如今站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每場演出都見證著合唱團成員們對夢想的堅持與努力。

擔任合唱團團長、副團長的電子研究所林炯源副教授與教育所陳鏗任副教授,他們成長求學、工作與新竹有哪些連結?在理工背景的校園環境裡,究竟因何與音樂的結緣並培養出藝術人文心?入團至今有哪些難忘回憶與演出小故事?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籌辦過程中有小秘辛嗎?農曆春節後舉辦首場《2025飛翔之夢音樂會》,在大年初四夜晚,演唱曲目具備什麼特色及巧思呢?

這群教職員老師們不只課餘引吭高歌,更時時以來自人性的「科技」與音樂共振,譜出一首首珍貴美妙的合唱之聲,請聽林炯源、陳鏗任兩位陽明交大副教授的分享。同時,邀請您2月1日(週六)晚上七點半,與我們一同走進國家音樂廳,懷著飛翔之夢踏上一趟音樂時空之旅。


印象寫真館82:新竹客運的起點與終點—為桃竹苗地區領航一世紀的老字號客運
01/04/2025

來賓:新竹縣鐵道文化發展協會執行長/公車鐵道迷 蔡朝翔

「新竹客運」創立超過百年,前身為台灣軌道株式會社(1919年成立),自1946年才改名,是新竹地區第一間客運業者。穿梭桃竹竹苗、領航一世紀的老字號客運曾是台灣公車界霸主,近年在長期營運虧損下,不得不逐步結束第二階段苗栗地區,及第三階段新竹、竹東、關西等地區之公路客運業務。2024年10月底震撼宣布不再續營公路客運,全面退出桃竹竹苗,正式走入歷史!留下時代眼淚。

究竟新竹客運的前世與今生有哪些風光事蹟呢?新竹客運對桃竹竹苗有何重要性?新竹客運更為地方保留了「三老」!從日治時期的輕便車、五分車,到戰前的瓦斯車、戰後的公路客運,一路成為公車界霸主,造成長期營運虧損主因為何?客運運輸的路線規劃與未來性何在?

早年每班公車客運除司機之外,有位隨車車掌小姐,是許多乘客的難忘回憶,透過公車鐵道迷、新竹縣鐵道文化發展協會蔡朝翔執行長的觀察與回望,向領航一世紀老字號客運—新竹客運道別,也希冀藉此為百年運輸企業和桃竹苗民眾,甚至二、三代人上學代步工具的集體記憶,應有系統的紀錄和整理珍貴歷史。


客雅溪畔話竹師—桃竹苗地區初等教育師資培育的蛻變故事
12/28/2024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彭煥勝

2016年11月,桃竹苗地區小學師資培育的搖籃—新竹教育大學,因併入國立清華大學而走入歷史。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彭煥勝教授笑稱「竹師」竹聯幫這個堂口稱號消失了,對於畢業自新竹師範學校、新竹師範專科學校、新竹師範學院、新竹教育大學者而言,它代表著對這所培育小學師資搖籃的新竹師範院校的認同。

彭教授歷經就學新竹師專、服務新竹師院至竹教大,對於這所學校有著無比濃厚的情感。究竟什麼機緣讓他執筆為母校記錄下《客雅溪畔話竹師:臺灣小學師資培育的蛻變史(1940-2020)》一書?師資培育體系從公費到自費,從分發到各自申請,最後併入清大,「竹師」在不斷的蛻變中又有哪些動人有趣的故事?不同時期,學生水平、校園風氣、教學課程有何異同之處呢?

回憶起師專時期的「竹師」,因類軍事化的生活住宿管教,集體紀律的生活作息,竟有「新竹市有兩所少年監獄,一所在延平路,另一所在南大路。」的玩笑話!本集節目透過彭煥勝教授的視角與「竹師」蛻變發展,引領我們窺見臺灣初等教育師資培育的發展脈絡與其重要性。


印象寫真館81:用書寫文字利他—探索在地《庄肚个文史學家》知識寶藏
12/21/2024

來賓:楊鏡汀校長之女/地方文史研究者 楊毓雯、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 張愛倫、開物空間文創公司專案企劃/策展人 陳思睿

黃榮洛,59歲棄商從文,投入研究與書寫台灣及客家文史。
楊鏡汀,身任教職並熱愛文史研究,被視為研究北埔事件的權威。
林柏燕,協助官方奠基文史基礎,畢生之文學創作、評論及文史研究成果豐碩。

三位在地文史學家因熱愛鄉土踏上文史研究之路,以「文史」交會,穿梭於彼此生命之中,更為新竹縣積累豐富文史知識。本集印象寫真館邀請楊鏡汀校長之女楊毓雯老師、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張愛倫科長及《庄肚个文史學家》策展人陳思睿,一同探索在地寶藏。透過楊毓雯老師的回憶,回望父親重要的文史研究與事蹟,以及北埔事件、五子碑背後撼動人心的故事!

《庄肚个文史學家》即日起展出三位前輩的畢生傑作,策展的動機與目的、內容特色為何?三位文史學家,分別代表什麼領域類型與成就呢?縣史館以「隔壁鄰居」切入,翻轉一般歷史是艱澀難懂或枯燥的印象,向觀眾呈現文史學者都在你我身邊的親和感,並引領觀眾走入文史學家的客家追尋之旅,向三位已故地方文史學家致敬。歡迎立即點聽節目,一同透過展覽線上導聆認識新竹在地的文史學家。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為育苗,新代教育基金會協助教育,投資未來!
12/14/2024

來賓:新代教育基金會黃芳芷董事長、陳彩文董事、葉閔傑董事、李素滿執行長、新竹市竹科實中松鶴關懷協會理事長 施文彬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

提升青少年身心靈教育及獎掖在地學子是他們的宗旨,成立邁入第11年的新代教育基金會,在曾任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校長的黃芳芷董事長領導下,同為教育工作者的董事們推動各項計畫提供新竹市各級學校申請,辦理經費捐贈,以更宏觀的教育視野,讓現場教育工作者增進教學能量,協助教育提升新竹在地學子的未來競爭力。

究竟蒞臨節目的三位校長他們如何與新竹結緣的呢?成立基金會的背景與初衷是什麼?經歷11年與新竹市各級學校合作有哪些不同面向計畫?未來他們將如何持續擴大引響力?「放伴協會」入校園及「媒體識讀」議題融入課程,又為師生帶來了哪些影響?何種機緣成立新竹科園實中退休教職員工的「松鶴關懷協會」呢?

在AI數位世代,教育不僅是升學考試,孩子的全方位身心發展更須受到關注!為育苗,值得協助教育、投資未來,請聽新代教育基金會黃芳芷董事長及陳彩文、葉閔傑董事、李素滿執行長、新竹市竹科實中松鶴關懷協會施文彬理事長的分享。


印象寫真館80:新竹文學散步秘境5路線大公開🚶虛實交錯在地文史、實境遊戲與AR
12/07/2024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助理教授/創新育成中心主任 李天健

「新竹好玩嗎?」「你喜歡新竹嗎?」「你跟新竹的連結深厚嗎?」

今年六月,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的學生針對竹科人進行問卷調查,竟不到3成受訪者同意「新竹好玩」,「喜歡新竹、跟新竹的連結」持肯定態度的受訪者更低於5成。因此主持「新竹文學散步計畫」的清華區創中心李天健主任建議,大家可透過散步,更認識新竹這塊我們共同工作生活的地方。

清大與采鈺科技推出「新竹文學散步」計畫,由區創中心、人社院學士班結合在地團體,將於年底前完成第一期的5條散步路線,包括舊城區「清代書生升學路」、竹北「東海窟輕鬆騎」、南埔「尋訪百年南埔川」、峨眉「月眉河階踏查」以及尖石「馬胎古道」,並開發新竹散步APP,結合實境遊戲和擴增實境(AR)互動導覽。期待未來三年,完成大新竹地區總計30條散步路線的建置。

究竟「新竹文學散步計畫」的想像和思考是甚麼呢?新竹散步APP將如何呈現?首期的5條路線隱藏哪些獨家特色與秘境?邀請您即刻隨著《愛上新竹》與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助理教授、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李天健老師,搶先享受一場顛覆思維又好玩好吃的新竹文學散步旅程吧!下載【新竹文學散步APP】立即體驗。


印象寫真館79:因投入而深入—竹女百年校慶,攜手關西高中踏上百年通學之道
11/30/2024

來賓: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林桂鳳、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校友會理事長/三民國中校長 丁淑觀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創立於民國13年4月1日(西元1924年),日治時代原名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 今年適逢創校百週年,本集節目特邀新竹女中林桂鳳校長與校友會理事長丁淑觀(新竹市立三民國中校長)一起回顧母校—竹女的百年風華,談談母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迎向即將到來的校慶活動,她們籌畫了哪些精采的慶祝活動呢?

兩位校長與新竹、母校竹女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她們在學時期是否就相識了呢?兩年前啟動籌畫百年校慶,將帶給校友及學生哪些不同感受?攜手關西高中舉辦「竹竹攜手走入百年通學之路」文化營隊,促進校際交流,共慶百年校慶,兩校合辦百年校慶有哪些機緣與意義?她們還循線找到當年創校的日籍校長後裔!

因為投入,所以深入,請聽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林桂鳳校長、校友會丁淑觀理事長,分享竹女百年校慶,攜手關西高中踏上百年通學之道。


將喝酒的情懷變成書寫的音樂!聽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再把聲音種回部落裡
11/23/2024

來賓:現任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及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前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

「文字是既神秘又有力量的東西!」

藉由「番人寫字」的戲墨、塗鴉人生,他將學養性格與才情綜合體現於書法中,《用筆來唱歌・孫大川個展》可見灑脫、自在、隨性、詼諧,是他長期生命的淬鍊與日常生活實踐。有他在的地方就會有笑聲、有歌聲—他是前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大川。

來自台東縣卑南鄉下賓朗部落的他,與新竹有著濃厚情誼?!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推動原住民族文學有哪些心路歷程?對於文字、語言的運用與民族族群之間有何不同的觀點?在《用筆來唱歌・孫大川個展》中暗藏甚麼DNA?舉辦個展又有何機緣?孫主委將為您逐一線上透析!

讓我們從另一個視角認識、捕捉原住民族「介入書寫」的另一種可能性,他將喝酒的情懷變成書寫的音樂,沉浸在他的文字裡,會久酒不能自已!請聽前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孫大川主任委員的分享。還有「MUMU的家」(孫大川的老家),期待以它為推動原住民族文學發展的基地,繼續用筆來唱歌,再把聲音種回部落裡~




























印象寫真館78:被頂大教授耽誤的脫口秀演員—阿太老師,要你盡興體驗《笑到噴藥水》
11/16/2024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美國麻州大學安赫斯特分校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博士 陳俊太

在大學,他最想教的不是自己的化學專長!自稱「阿太老師」的陳俊太教授,專長是高分子領域,但他斜槓自學的才藝簡直可以當藝人,讓主持人頻頻笑稱他是「被頂大教授耽誤的脫口秀演員」,魔術、吉他自彈自唱、嘻哈、腹語,以及脫口秀都有登台水準,前幾年更參加國內最大脫口秀競賽「卡米地站立喜劇爭霸賽」海選,一路挺進八強決賽,是唯一以大學教授身份報名的參賽者。

從成長、求學與職涯歷程中,究竟經歷了哪些事讓他成為非典型頂大教授?如何用教學擄獲學生票選他為「最受歡迎的教授」,還獲得傑出教學獎呢?學習脫口秀、記憶術、腹語的動機,原來是為了尋找「怦然心動」的感覺?!今年,他在11月20日陽明交大藝術季阿太老師脫口秀專場節目中,又將如何帶大家《笑到噴藥水》?

以才華和興趣融入教學,打造非典型教學場域,請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陳俊太教授的分享。挫折因應之道—人生就該「盡興體驗、幫助他人」一路《笑到噴藥水》!σ(^○^)
























永續發展不再只是環保議題!ESG從觀念到實踐-突破困境,該從何處著手?
11/09/2024

來賓:晶城國際有限公司永續發展事業執行長/台灣婦少權益關懷協會理事長 梁美慧

過去40年大新竹地區累積的科技能量,未來4年的國家發展重要計畫【桃竹苗大矽谷推動計畫】 將打造引領全球的產業生態圈,美麗之餘,卻也深刻感受快速發展、氣候變遷對環境與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晶城國際有限公司永續發展事業梁美慧執行長,18年園區職涯經驗,從科技業走向人文關懷,關注環境及婦少權益議題,究竟科技、環境與人才該如何面面永續發展呢?

面對「淨零減碳」的世界趨勢,科技產業或一般企業有哪些沒看見的機會和挑戰?未來,產業與經濟該如何保有優勢?一般民眾與企業又該如何力攬狂瀾,怎麼做能有效控制溫室效應?在「綠色產品與淨零碳排工作坊」中,她又看見哪些突破困境的不同之處?

她以多年在台灣婦少權益關懷協會做公共政策倡議經驗,帶來「ESG從觀念到實踐」觀點,請聽晶城國際有限公司永續發展事業梁美慧執行長的分享。永續發展不再只是環保議題!
























印象寫真館77:走入來自吟遊詩人阿淘哥與他們之間生命經驗的《傳弦》音樂故事!
11/02/2024

來賓:傳奇客家音樂詩人/客語歌曲創作歌手 陳永淘

「我們做的不是流行音樂,而是做一種生命經驗的分享!」⸺陳永淘

人稱「阿淘」的陳永淘,是出身新竹關西的客語歌曲創作歌手,生活在鄰近小河與大自然的農村裡,彼時聽祖父唱著動人的客家民謠、山歌是他成長的一部分,未曾想過有一天,那來自家鄉的風聲與童年記憶,會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

1996 年,為祖父寫下第一首客語歌《頭擺的事情》,至2024年11月發行全新第八張創作專輯《傳弦》,收錄橫跨 1996 年至 2024 年醞釀近 30 年的11首作品,有寫給外公的專輯同名主題曲〈傳弦〉、紀念客家傳統山歌大師徐木珍的〈卜人〉、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胡德夫、陳永淘、陳明章」激盪出的〈小河思想曲〉、〈九降風〉、〈飆風少〉等歌曲,呈現知性與感性的音樂故事。

睽違四年再度推出全新創作專輯,音樂背後究竟有哪些動人故事?他如何描寫新竹縣13鄉鎮創作出〈新竹風情〉呢?請聽吟遊詩人阿淘哥陳永淘的分享,我們做的不是流行音樂,而是一種生命經驗的分享!

新專輯將於11月10日在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11月24日誠品表演廳舉辦兩場👉2024陳永淘《傳弦》音樂會,以七人樂團編制為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音樂饗宴。





《傳弦》全專輯曲目試聽





阿淘哥曾是《愛上新竹》節目的主持人之一,那段時光結下許多有意思的緣份,爲電台寫下了客語台呼「亻恩種樹,亻恩愛樹,人生的樹,一生人,惜一叢,希望的樹 。I Care I Can I Change ,IC ~」。






城鄉魅力大賞「情定打磚窩」再現被世人遺忘的磚窯廠方形大煙囪,成芎林亮麗新地標!
10/26/2024

來賓:新竹縣芎林鄉社區規劃師 徐烈鈞、徐素媖、林賜霞

紅磚的故鄉—新竹縣芎林鄉「打磚窩」,見證台灣建築業發展的脈絡與興衰,在台灣文化紅磚史,打磚窩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故事,卻隨著產業轉型,過去的繁榮逐漸被世人遺忘。一次好奇性的打磚窩探索,芎林鄉社區規劃師林賜霞竟在叢叢竹林與藤蔓下,發現埋沒了一座紅磚方形煙囪,它17米高的巨大身影聳立山坡57年。

究竟四年前社規師林賜霞(飄飄)如何發現紅磚方形煙囪的存在?總體計畫涵蓋哪些部分?打磚窩它的由來是…?紅磚文化興衰史與金接成磚瓦廠當年盛況又是如何呢?園區未來的營運方式及藍圖有著什麼規畫?

凝聚村里社區情感的橋樑「情定打磚窩」在社區規劃師努力之下,榮獲國土署城鄉魅力大賞優等獎,打造出舒適美觀的磚情園區 ,盼將昔日打磚窩舊貌與風華再度重現。請聽新竹縣芎林鄉社區規劃師徐烈鈞、徐素媖、林賜霞的分享他們的這趟文化知性之旅。






























印象寫真館76:每個人手中都該有顆小石頭🪨立石十刻由疊石頭體驗親子教育與環境之美
10/19/2024

來賓: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玉蟾、董事 張采珍、邱創盛、陳文政

「Just be a rock!石頭劃過四季仍然是顆石頭,原來,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才是最重要的!」

幾位好友的創意火花2015年孕育出玩石頭的遊戲「鹿江立石大賽」,由第一屆30組隊伍,成長至去年170隊。今年邁向十週年《立石十刻》首度移師橫山鄉油羅溪(蟾蜍石景區、溫馨庭園休閒農莊旁)辦理,更擴大邀請國際友人共襄盛舉,讓「疊石頭」極度接地氣的活動越發國際!

每個人手心中都該有顆小石頭!究竟舉辦立石活動的初心為何?十年來有哪些難忘回憶以及教育理念連結呢?今年首度移師橫山鄉油羅溪卻又因何緣故?昔日傳統客家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石頭?現代人該用甚麼觀點來看待石頭呢?

立石可以是一人獨自默默創作與土地溪流對話,也可以團隊分工享受共同創作的樂趣。請聽鹿江教育基金會陳玉蟾執行長、以及張采珍、邱創盛、陳文政三位董事的分享,在綠意蔓生的流域環境中,帶你跟隨立石的疊落、舞動,找回曾失去的夢想和價值,重新擁抱自我。

《立石十刻》除了與大自然互動,還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精彩演出、里山客語市集…等多樣活動。邀您11月2日一同在油羅溪畔疊出親子教育與環境美學新高度!活動報名至10月25日截止,立即上「鹿江立石大賽臉書粉絲專頁」或「網路報名連結」瞭解詳情。
























緣起不滅的台日友好!來自鶴的報恩🦩串起新竹與鹿兒島出水市的人文、科技交流
10/12/2024

來賓:筑波醫電董事長 許深福、董事長夫人 陳雅淑

臺灣野鳥保育協會2023年11月於日本鹿兒島縣出水市政府轄下的鶴博物館展出「臺灣32種特有種鳥類攝影展」,展覽期間吸引大批日本民眾、鳥會組織成員前往欣賞,讓臺灣的生態之美躍然於日本媒體。今年2月,筑波藝廊攜手臺灣野鳥保育協會舉辦「台日鳥協攝影聯展茶會」,更邀請了出水市市長及官員、貴賓來訪,共同見證與推廣環保意識。

串起這兩場攝影展的機緣,其實來自於一隻「鶴」!?究竟台灣新竹與日本鹿兒島縣出水市如何進行交流?筑波醫電與筑波藝廊居中發揮哪些影響力?筑波醫電除了生醫產業之外,成立藝廊結合科技與人文藝術的動機為何呢?

話說緣起不滅,「筑波木笑盃」全國青少年網球錦標賽今年首度迎來國際選手加入,更期待透過此次國際合作與互動,推動社會公益事業,讓這股餘波盪漾的人文關懷精神,持續激勵更多企業和個人支持青少年實現夢想、關注環境永續議題。請聽筑波醫電許深福董事長及陳雅淑夫人,分享這段來自「鶴的報恩」台日友誼故事。
























印象寫真館75:從遠洋跑船員到漫畫大師劉興欽經紀人⛵阿欽牯逆風揚帆的美妙人生
10/05/2024

來賓:前台積電工安環保部經理、劉興欽漫畫大師經紀人 賴源欽

生於竹東,前台積電工安環保部經理,現為文史工作者及劉興欽漫畫大師經紀人——賴源欽,年輕時因家貧,賴源欽國中畢業即決定出海跑遠洋漁船,期望可以賺大錢衣錦還鄉。跑船3年,他帶著一張濃厚海水味的支票回到家鄉,首要事情就是改善家裡生活。

結束海上生活半工半讀的他,竟在竹科園區成立之初,便進入台積電擔任工安環保部經理,一待便是20餘年,究竟學習機械背景的他,為何麼會突然轉向走進文史領域呢?從遠洋跑船員、板模工、汽車設備維修技術員到台積電任職,帶給他哪些人生收穫?2021年竹塹社大走讀班又是如何開啟他體內的文史細胞?今年「雙欽」阿欽牯合作傳為佳話,擔任漫畫大師劉興欽的經紀人有著何種機緣呢?

漫畫大師劉興欽是竹縣之光、台灣之光,其獨特的漫畫風格和對台灣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成為享譽國際的漫畫家、藝術家、教育家、發明家,即日起至10月31日「老可愛劉興欽91特展」新瓦屋登場。請聽劉興欽漫畫大師經紀人賴源欽,分享他從遠洋跑船員到經紀人,這趟逆風揚帆的美妙人生!






























從陪伴到職涯培力!親愛愛樂用音樂扭轉宿命,開拓孩童燦爛的生命道路-竹東心足據點
09/28/2024

來賓:新竹市築愛協會理事長 邱媛美、親愛愛樂創辦人 王子建、親愛愛樂首席 沈上暘

「一個山裡的樂團,在充滿楓葉傳奇的奧萬大,一群親愛村的孩子,用音樂改變生命。親愛愛樂是他們對音樂的執著,相信聲音可以傳遞感動,用聲音紀錄生命……」這個源自親愛村的樂團,16年來從山上到草屯、又到了中興新村,一直在尋找能讓孩子們安身立命的地方。2024年即將進駐竹東文創藝術村,一個新的里程碑。


王子建和陳珮文伉儷,他們是美術班老師,2008年前申請到南投奧萬大山上教書。沒想到一上山,發現孩子們有一大半都是單親,家庭並不幸福!畢業後甚至復刻著自己父母的人生。「老師,我也想要學。」無意間發現孩子們對小提琴非常感興趣,於是開始帶著孩子們學習,栽培他們繼續升學。


多年來,從陪伴到職涯培力,成就了「親愛愛樂」大家庭,也目睹孩子們的無限可能。「第三屆築愛美學節與親愛愛樂提琴故事節」將帶來哪些音樂火花呢?請聽新竹市築愛協會邱媛美理事長、親愛愛樂王子建創辦人以及樂團首席沈上暘的分享。



























印象寫真館74:我從何而來?原來我是道卡斯族人-廖國興由祖籍起疑的平埔族身世追尋
09/21/2024

來賓:新竹文化工作者 廖國興

究竟我是誰?我從何而來?一個關於家族身世的疑惑,從小學時期就埋藏他心中,新竹文化工作者廖國興回憶起國小入學,學籍卡家長資料欄位需填寫「籍貫」與「祖籍」,於是回家詢問父親後寫上了「台灣」,卻不料祖籍欄位的「台灣」二字,竟在班上鬧出一段笑話!也因此這個身世疑惑伴隨了他大半輩子。

家族幾世代都以客家人自居,身世疑惑的種子究竟是如何在他心中開花的呢?怎麼發現自己是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平埔原民?他使用何種方式來說服家族成員,大家會抗拒嗎?身世認同又將如何發展?

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傳統領域:北端為桃園社子溪,最南是中隘一帶的香山塩水港溪,語言、文化、人數…如今還保存了多少?新社采田福地竹塹七姓公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從發現、追尋、認同,到文化振興與族群正名,請聽新竹文化工作者廖國興分享他一連串追尋身世歷程的文化之旅。






















為眷村記憶留下文化見證-透過眷村第二代的職涯轉換,紀錄其生命特質與光陰的故事
09/14/2024

來賓:新竹市北區中雅里里長/新竹市緣圓社區關懷協會理事長 鄔滬生、志工小編/眷村文史工作者 鄔心怡

1948年(民國37年)11月,襁褓之年的鄔滬生,因其父親鄔鴻恩服役於空軍第八轟炸大隊,隨軍隊自上海搭船撤退遷臺,由基隆港上岸後,空軍安排定居於新竹空軍十七村。他自求學、工作、轉職、教職退休、轉選里長,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超過70年——歷經國軍及軍眷遷台展開特有眷村生活,到老舊眷村面臨破敗而逐批原地重建,透過公民參與「分里」意願調查,讓中雅里誕生,他更成為了首任里長。

眷村里長伯的職涯轉換究竟為眷村文化帶來哪些化學效應呢?女兒鄔心怡的政大碩士論文為何選擇以父親為題?她求學與就業都靠老爸指點!?軍教公三職都待過的他們有何異同之處?失去原有眷村人情味濃郁特色的新興社區,里長伯和新舊里民們又該如何用他們的情感及意志編織出動人故事?

為眷村記憶留下文化見證,請聽新竹市北區中雅里鄔滬生里長及鄔心怡父女倆的真摯分享,紀錄其生命特質與光陰的故事。




















印象寫真館73:「伊嘛是一家人」從印尼國際志工團、外籍看護到銀髮族照護的暖實力
09/07/2024

來賓:易家人人力仲介有限公司董事長/竹塹文教基金會董事 葉玲

邁入高齡社會的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許多家庭面臨銀髮族長輩的健康、照護…等問題,因此長照、居家服務、看護人力的協助讓家庭壓力得以釋放。

過去曾從事房仲業務跑單小姐的易家人人力仲介公司葉玲董事長,因緣際會投身人力仲介行業,由於工作的關係,讓她走進各式家庭,接觸許多需要照護的老人家,每一位阿公阿嬤的生命故事彷彿八點檔連續劇,其中智慧哲思更豐富她的人生。今年暑假,易家人與印尼LPK Wahana Danau Indah串聯國防醫學院Rumahku印尼國際志工團,讓移工與志工彼此相互學習,更深度走訪移工們的家。

易家人葉董事長為何會投入外籍看護移工的人力仲介產業?當地外籍看護怎麼挑選、培訓?台灣銀髮族照護產業的發展現況如何?與其他國家又有何不同的暖實力呢?國防醫學院學生到印尼去當國際志工,究竟做了哪些服務與研究?

多年產業觀察下,竹塹文教基金會董事/易家人人力仲介公司葉玲董事長有許多難忘的經驗與個案小故事,其實外籍看護「伊嘛是一家人啦!」請聽她的真情分享。



IC之音官網主題專頁👉【秋日藝文季.虛實之境】


























印象寫真館72:讓隘無礙「原」在這裡!超斜槓校長樂於助偏遠學童擁自主學習熱誠
08/31/2024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南隘國民小學校長 賴黃宗

「學校就是學生的學習場域,因此若能提供學生各種學習的項目,孩子回到家就不會只玩手機,有了學習熱誠,學生就願意主動學習。」——南隘國小校長 賴黃宗

被學生封為最不務正業的校長!新竹市最南端的南隘國小校長賴黃宗,他除喜歡教學工作,更是名符其實的斜槓校長。從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系畢業,當實習老師就在南隘國小,後來分發到南隘國小,而今幾乎南隘國小學生的家長都是他的學生。

南隘地區早年因該處設有隘寮—為漢原的界線而得名,現隸屬新竹市香山區,南隘地區大致由哪些族群組成呢?因何緣由展開探索新竹市原住民分佈?南隘國小有幾位原民學生?新竹巿母語教學課程教支族語師資是否充足?透過賴黃宗校長的說明,竹市原民族群人數排比與分佈竟顛覆了我們的想像!

還有他獨創「校長的散步課」「校長的料理課」,結合當地農產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引發孩子學習熱誠,更在竹市這所最南端的小學校實現教育理念。請聽新竹市香山區南隘國小賴黃宗校長的分享,讓隘無礙!轉化為「愛」!



IC之音官網主題專頁👉【秋日藝文季.虛實之境】


























實踐夢想之旅-104萬步👣35天歐洲朝聖之路,鹿江教育基金會陳玉蟾執行長的徒步壯遊
08/24/2024

來賓: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玉蟾

「歐洲朝聖之路有多條,我走的仍是最熱門的拿破崙之路。全長779公里,預計徒步35至40天。歐洲的七八月也相當熱,結果徒步者有志一同都選了四月出發,路上好熱鬧啊!」——鹿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玉蟾

熱愛旅行、登山健行等戶外活動的陳玉蟾執行長,之前也曾前往日本四國遍路與韓國徒步旅行的經驗。台灣島上,她更走過不少古道,甚至多次參與大甲媽祖遶境的朝聖之路。不過這一路走下來,在她心中卻始終有個大大夢想—踏上歐洲朝聖之路,2024年4月19日終於啟航,如願完成35天104萬步的徒步壯遊。

她為何熱衷於徒步旅行呢?歐洲朝聖之路的由來有著哪些神聖故事?選擇此條路的特色、行前該做好甚麼準備?吃、住、行囊如何規劃?獨自徒步壯遊行程中是否有些難忘回憶?以及身心面臨困難與挑戰時,又該怎麼克服?

實踐夢想之旅—踽踽獨行歐洲朝聖之路,請聽鹿江教育基金會陳玉蟾執行長分享徒步35天壯遊的收穫,也給未來想前往體驗的您一些建議。



IC之音官網主題專頁👉【秋日藝文季.虛實之境】



朝聖之路有媽祖庇佑喔!(4/25 D7)

快到Lorca路旁樹下竟有人「奉茶、免費食物」,有趣的是還掛著一幅中國水墨畫年曆。(4/25 D7)

Logrono美麗的街道(4/27 D9)

朝聖之路的尋常景色。(4/28 D10)

仔細瞧瞧荷蘭女生背包後面晾了啥?台灣人不敢!(4/30 D11)

朝聖之路的徒步者:40歲韓國男生跟70歲的媽媽一起徒步。媽媽說她喜歡徒步,到目前兩腳狀況都好-很難得啊!(5/2 D14)

藝術工作者Nia的工作室以木構 泥磚 泥土為主,三層手作空間,雅致的佈置,美麗又舒服。(5/4 D16)

三樓睡覺空間,平時是藝術家Nia靈修祈禱的空間。(5/4 D16)

上帝結束了對徒步者的天氣考驗,今天終於出太陽啦!(5/7 D19)

昨天晚上住的庇護所,竟然是二人房,而且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住!(5/7 D19)


印象寫真館71:竹塹母親河消失的蝦兵蟹將夜行軍🦀頭前溪的美麗與哀愁
08/17/2024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曾晴賢

成長於南投縣竹山鎮的曾晴賢,原本的第一志願是讀高工機械科,卻在命運的牽引下考上海洋系,離開濁水溪和清水溪灌溉的肥美土地,曾晴賢就此進入水與魚的新世界。

曾教授如何與新竹、清華大學結緣呢?台灣曾有兩三百座魚梯,卻為何多以失敗收場?該如何利用魚梯讓魚蟹回溯上游呢?蘊藏豐富生態的新竹母親河頭前溪,甚麼緣故造成蝦兵蟹將夜行大軍一瞬消失?究竟頭前溪過往與現今生態環境有何不同?難道上游汙染源同時讓大新竹地區的飲用水危機四伏?!

深入瞭解大新竹母親河頭前溪的美麗與哀愁,以及夜以繼日毛蟹夜行大軍消失、綠牡蠣事件…等下游河口生態浩劫,請聽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曾晴賢榮譽退休教授分享。



IC之音官網主題專頁👉【秋日藝文季.虛實之境】























第一個魚梯設計案例的陽明山國家公園鹿角坑溪取水堰


面對漫長復健之路,逆境中「不老騎士」積極活出《劫後騎跡》的精采人生!
08/10/2024

來賓:《劫後騎跡:蔡正勝騎出自在人生》作者 蔡正勝、新竹旅行社前總經理 李天正

22歲前在高雄讀書,服完兵役的蔡正勝,來到新竹國產汽車工作,一輩子就再沒離開汽車行業。他曾在新竹福特汽車當過廠長、經理,在楊梅中華汽車工作14年,從課長、主任、副理到高專、經理。

1992年挑戰絲路之旅的蔡正勝,卻在10月8日經歷一場空難,雖是奇蹟發生大難不死,但老天爺並沒有放過他,留下了後遺症,生活從此陷入黑白。由於頸椎受損導致左手、左腳半身肌肉嚴重萎縮變形,他卻堅信不放棄就有希望,靠著意志力一步步將生命重新塗上色彩,在逆境中積極活出《劫後騎跡》的精采人生!

他究竟是如何克服辛苦漫長的復健過程、積極面對逆境呢?常言「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又怎樣看待殘疾的人生?請聽《劫後騎跡:蔡正勝騎出自在人生》作者蔡正勝、新竹旅行社前總經理李天正,用「改變自己的人生!不希望生命會有遺憾!」創造人生奇蹟。



IC之音官網主題專頁👉【秋日藝文季.虛實之境】














印象寫真館70:風華水磜歲時慶,七夕備齊七味碗用「酸甜苦辣鹹澀鮮」嚐遍人生滋味!
08/03/2024

來賓:臺灣民俗學者 劉還月、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徐美玉

七夕是天上牛郎織女的相會,在常民歲時文化裡,七夕不單只是情人節和愛情的代表,更有常民習俗與歲時祭儀…。

台灣最知名的七夕祭儀,莫過於台南開隆宮的「做十六歲」,早期因此地附近為重要和大陸通商的口岸五條港,勞動人口到碼頭去當搬運工,成年與否的工資大不相同,因此在現實需求下,七月初七拜七娘媽「做十六歲」,慶孩子成年自然成了府城舊城區重要的歲時節俗。

其實,客家人也過七夕的,但祭祀的神為「七星娘」,更沒有做十六歲隆重的成年禮,究竟早年客家人如何過七夕?為何備齊七味碗在門戶前祭拜七星娘呢?歲時節慶在當今時代推廣又將面臨甚麼困難與挑戰?什麼是金勾子蘿蔔?除七夕外,北埔鄉水磜社區還將依循傳統舉辦九大節慶!

臺灣民俗學者劉還月與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美玉,透過「風華水磜歲時慶」凝聚北埔社區力量,找回長輩記憶中逐漸消失的客家文化!七夕佳節前,邀您跟著專家搶先煮出您的人生七味。





活動報名:請參詳北埔鄉水磜社區發展協會《七月七_七夕祈好緣_七味品人生》活動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