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与养生

10 Episodes
Subscribe

By: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黄帝内经》中国古代人关于天地和生命规律认识的大百科全书,以阐述生命规律和医疗理法为中心,包含人与自然、人身五脏六腑及各部位间互为依存的整体观念。包含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和运气学说等,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

通评虚实论
#1
12/29/2022

歧伯说,凡是治疗消痺、突然昏厥、半身不遂的偏枯、手足无力且冰冷,呼吸气短, 下气上冲胸,或肥胖之有钱人,大多属于平日嗜食丰盛佳肴所生之疾病。

凡是见到阴阳隔绝不通,或饮食不入又大小便不通者,多是平日遏于忧思之人所有 的。

突然足逆冷且上逆,又有耳鳌,一侧气血阻塞不通,这是内中气血突然上逆头部产 生的,常是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再外感风寒而致的。亦有内外皆无风病,但湿积脉内而 人瘦不胖,此湿着血脉之劳症也。足指因痛或跛,此中寒、风、湿之病也。

凡黄獐、暴发之疼痛、癫疾(脑痛病)、神智不清发狂奔走,道都是畏久以来小病 未好转产生的疾病。五脏之相互关系不平衡,是由于六腑闭塞不通所产生(泽兰丸观念 出此处)。头痛兼耳呜,五官及大小便又不顺畅,这是肠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变。

太阴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黄帝问道,太 阴与阳明是表里关系,属于脾与胃之脉也,但生病时都迥然而异,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太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从不同, 故病异名也。

歧伯对答道,这是由于阴阳位置不同所造成的。阴受病或阳受病,其间产生互相影 响,造成虚实互变,时顺时逆,有时病由内发,有时病由外入,其病因不同,故病有不 同之名称也。

帝曰,愿闻其异決也。

黄帝说,希望能听闻其不同的状况。

歧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 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 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腹满闭塞,下为提泄, 久为肠湃。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 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 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歧伯回答道,阳是天阳之气,主外。阴是地阴之气,主内。所以阳之性为实,阴之性 为虚。故人受外感风邪时,表阳必先受之。不知饮贪之道,暴饮暴食不知节制,生活起 居极不正常之人,必先使阴伤。而阳受病则邪必入腑,阴受病,则邪必入脏。病邪入腑 必造成身体壮热无法安卧,病向上逆则成短气状。病邪入五藏则胸腹胀满,不思饱食, 病向下则腹泄,长久下来则下痢不止。人之喉为气管,主天阳之气,咽为食道,受之地 阴之气。天阳位必感受天气异变,地阴位必感受湿气。所以阴之气是由足下渐行上至头 部,再往下循臂部到手指头之际。而阳气走的方向是自手上往上行至头面,再向下行至 足指端。所以阳之病上行到极点时必向下,阴病下行到极点时必向上。故凡风病,必始 伤于上部,湿病必先伤于足部。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黄帝问,脾受病时,手足无法自由活动是为什么呢?




通评虚实论
#2
12/27/2022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黄帝问,如果脉呈实而满,又手脚冰冷, 只有头热,那会如何呢?

歧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潘,潘而身有热者死。

歧伯回答道,若逢春秋二季则生,逢冬夏季则死,此当时令也。但如在春秋季时, 脉呈现浮而潘,兼有身热手足逆冷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黄帝问,若全身都肿满者又如何?

歧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潘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 死。

歧伯回答,若身形胀满如肿的,脉呈现急数又大而坚硬,尺部脉宏K软潘不与其合应, 这样的人,若是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问,什么是“从则生”,“逆则死” ?

歧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歧伯回答,从者就是手 足温暖,血液能达四肢末稍也。逆者,就是手足寒冷到极点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黄帝问,在襁褓中的幼儿,如果发生高热 病,但脉却悬细而小,表示什么呢?

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歧伯回答,一样的是手足若温暖者生,手足冰 冷者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黄帝问,幼儿若中风发热,气喘肩息 者,脉状又如何?

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歧伯回答,一般若有气喘肩息者,脉都会呈现实且大状,此时若有缓脉出现,表示 胃气犹存,如此则生。但若出现如弓弦一样的劲急之脉,已无胃气,如此必死。

帝曰,肠湃便血何如?

黄帝问,若下痢又兼大便带血者,又如何呢?

歧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歧伯回答,若此人身反发热主死,身冷为正常者生。

帝曰,肠湃下白沫何如?

黄帝问,若下痢又排出白沬者,又知何呢?

歧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歧伯回答道,此时若脉沉,为脉症相合,如此则生。若脉反浮者,为阴阳绝离故死。

帝曰,肠浒下脓血何如?

黄帝问,若下痢又排出脓血,又如何呢?

歧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歧伯回答道,若脉呈悬细快断绝状,此脉症不合主死。若脉现滑利且大,则脉症吻合 者生。

帝曰,肠灣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黄帝问,若下痢症,身不发热,脉 亦不悬绝者,如何?

歧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潘者曰死。以藏期之。

歧伯回答道,凡下痢症,脉现滑利且大者,此脉症相合故必生,若呈脉中空虚,流 动不畅者,此津液已竭必死,此际但计算其真脏之脉现,则可判定其死期。



通评虚实论篇二十八
#3
12/26/2022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黄帝问道,虚实如何解释呢?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岐伯答道,血气盛大则名“实”,人体精气被夺为“虚”。                  1

帝曰,虚实何如?

黄帝问,虚实的状况又如何呢?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 脏皆如此。

歧伯答道,气虚,即主气之肺虚也。气逆时,肺之阳气无法肃降,足会发冷。以四 季及五行来说,凡非克肺之时节则生,遇相克之时节则死。其余各脏依此类推。

帝曰,何谓重实?

黄帝问,什么是“重实” ?

歧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歧伯答道,所谓“重实”者,在有表热病时,不但表热且脉气充满又大,这就是 “重贲”。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黄帝问,如果经脉和络脉充满之时,会有何 症状呢?其治法又如何?  .一

歧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港则逆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歧伯回答道,若经与络皆实,则必寸脉会数而尺脉缓,此治之时机也。所以若为滑 脉则病为顺,如果为潜脉则病情必逆。凡虚实之产生,必来自同属性脏内,因此若一人 之五脏与骨肉间之气血通畅流利,病邪必无法侵犯,此人必能长寿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黄帝问,如果是络脉之气不足,而经脉之气有 余,又如何呢?歧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 从。治主病者。

歧伯回答,若是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则会出现寸口脉为热脉较速,尺脉及皮肤会现 寒象。若是在秋冬季节出现此脉,主病进。若是春夏时节出现此脉,则是正常。治法在 何处有病邪,治何处即可。

帝曰,经虚给满何如?

黄帝问,若是经脉空虚,络脉充实之人又如何呢? 歧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潘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歧伯回答道,经脉虚,络脉满之人,其脉必尺部呈现脉大且肤热的现象,寸口脉则为 寒象,脉细小且涩。此种状况,如在春夏季节则主死,适逢秋冬则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黄帝问,治此之法如何?

歧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歧伯回答,络脉气满,经脉气虚,必灸阴经脉,针刺阳经脉。若经脉气满,络脉反 虚,则必灸阳经,针剌阴经。

帝曰,何谓重虚?

黄帝问,“重虚”是什么意思呢?

歧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歧伯回答,寸口之脉气虚弱,尺部亦虚弱,就是 “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黄帝问,如何分别呢?

歧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框然。脉虚者,不象阴也。 如此者,滑则生,潘则死也。

歧伯回答,气虚之人,言语不清状,尺脉虚,即下焦虚,其人步行蹒跚胆怯状,凡 脉呈虚脉,并非阴虚也,乃是阳虚的表现,故脉内气血流滑利者生,止滴艰辛者死。一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黄帝问,若寒气自手足四肢向头面胸部逆行 而上,寸口之脉又充实者,会如何呢?

歧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歧伯回答道,如果脉实但脉中气血滑利则 生,脉充实绷紧手足逆冷必死。



离合真邪论
#4
12/25/2022

帝曰,补写奈何?

黄帝问,补写的作用何在?

岐伯曰,此攻邪也。急出以出剩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剌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岐伯回答道,这是在攻击病邪时取用的。急速岀针以去掉过多之血瘀,以求正气回 复,亦即在病邪刚进入体中,尚居无定所之时,利用针法推动真气,则其向前进,用导 引法其病邪必静止,若反其道而行,止造成血邪内郁,邪气不出也。若发现络上有瘀血, 必速以放血,其病可立愈。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黄帝说,回答得好,但如真气与邪气相搏杂,居于经脉之内,脉气又不发生变化时, 如何察出呢?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侯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灭而, 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侯地,天以侯天,人 以侯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侯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 工不能禁也。株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 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 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 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

岐伯回答,此际则须仔细按察三部九侯之脉,视其脉气盛衰来调和之,再细察左右之 盛衰,上下不调和在何处,.以及脏气减弱者,察出病居何脏,乃知其何时必出。凡不知 三部九侯者,就无法分别阴阳,好像天地不分一样。天、地、人三部各司其脏及经络, 有一定之规则,再随时注意调和其胃气,来安定三部,则必不生大患。

所以刺法有云,凡针刺之术,不明了三部九侯之脉气,必无法预先察出病邪之居处, 如此即使有高明之医师,也无法遏制病情之扩大。针刺不得正法,导致伤及真气,必使 病情混淆不清,名之

“大

惑”。严重时反会造成主经脉之气伤,终使真元之气无法恢复。 把实症误诊为虚症,把邪气误以为正气,用针之法又不知规矩,反致邪气炽盛,伤人元气。 以为顺治反为逆法,令病人血气混乱,真气丧失,邪独居体内,终使生命受到威胁,使 人短夭。不知三部九侯之医师,必无法令人长寿,不知人体配合四季及阴阳五行的运转 者,反导致其互相攻讦,放任邪气侵犯正气,徒令人短寿而已。外邪始犯人体,尚未居 于定位,此际利用针法推之使前,导引使其停止不动,逢其居经络所造成瘀血处,以针 刺来放血,必可使病立愈,永无大害矣。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5
12/23/2022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 知之矣。次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 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黄帝问,我已听闻关于九针的九篇论,老师有把其细分为每针九篇,合计八十一篇, 我巳了解这全部的含义了。经书云,脉气之盛衰,常左右变换,吾人以上部穴道来调下 部之盛衰,以左侧之气血来调右侧之盛衰,遇到太过与不及之气,可利用荣穴输穴来做 补泻,这我都知道了。这似乎都是气血偏向而发生的疾病,其产生虚实症状,都是内发 而非由外邪入侵经脉造成的,我希望老师为我说明若属外邪侵入人体经脉时,其症状如 何?又如何治疗呢?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 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 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 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 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 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侯。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 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侯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 皆出,故命曰泻。

岐伯回答道,古之圣人行事必有法度,其理念必合与天地之道。所以天有二十八宿, 地有江河之流走,人体中亦有经脉之流行。当天气温暖,地表和谐,则江河亦静。但天 寒地冻时,江河亦凝固不行。若天热地湿时,则江河之水亦蒸发气化甚而满溢出来。疾 风突来,江河必波涛汹涌澎湃而至。同理于人体,当邪入侵经脉时,若为寒邪,则令血凝 涩不通;若为湿热之邪,则浊气不降反升,阻碍清阳之运作。若因体虚而导致外邪乘机 而入体内,就如同江河之突起疾风一样。十二经脉各有脉动之所,邪气至必有波涛汹涌 状,邪顺脉气而行,直可到寸口手脉之位也,脉呈时大时小。若脉大则表示邪至,脉小 则平安。外邪之行并无常规亦无定处,吾人且不可以手寸部之脉来决定病邪之在阴或阳。 高明之医师必然细心检查,三部九侯之脉,突然逢道病邪之气于何处,就可提早阻断其 行进之路,以遏制病邪之蔓延

。.治

之法,

必俟患者吸气时入针,不可令患者气逆,完 全釆取自然呼吸,再静针久留体内,如此可阻止病邪散布。再利用患者吸气时捻针,俟 气至充盈时止,欲起针时须俟患者呼气至尽头时,乃岀其针,如此邪气必岀尽,此名 

“泻




八正神明论
#6
12/22/2022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媵理开,逢虚风,其 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侯之气,尽调 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 侯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侯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 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虚邪就是不合于八正风之异常风向,造成人生病的始因,名之虚邪。有时人亦伤于八 正风,名为正邪。其产生如人用劳力时会大量出汗,此时肌肉毛孔开,正逢风至,此时其 伤人很微弱,人甚至无感觉,看不到症状在表面。高明的医师在病邪始入之时,已开始 动手,先细查三部九侯之脉气,知病入何处,立刻治疗,此名为“上工”。下等的庸医, 在病邪已深入成大病时,方察觉而施救,此施救在病延伸扩大之时也。其所以如此,乃 因庸医不知三部九侯之脉相互间的得失,以致病情严重时,始察觉出来。能知病之所在 者,因知如何诊三部九侯之脉,且调之使正常,故曰,三部九侯之脉,乃为人体的门户 一样,即使外表上不见其病症,而仍可由此察出病邪之所在也。

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

黄帝问,我听说许多补写之道,但仍未能了解其精 义?

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 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侯其方吸而转针,乃复侯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 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剌必中其荣,复以 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伟血气之盛衰。血 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岐伯回答道,写法必有时机,须其方盛之时用之,如气之方盛,月之方满时,日之方 温时,身体不动气定神闲时等,利用呼吸中吸气时入针,再其吸气时而逆气捻针,在待 其呼气时而出针。所以写法,必利用其气盛之时,其邪气乃行,正气方至。补法必待气 移动时方可为用补之时机,刺入时必中营血,利用吸气时拔针岀来。因此,非好的时机 来临时不用针刺。高明的医师,必知度量病人之体格盛衰,病人体中气血之盛衰,理与 气为人的神明所在,人人都须谨慎小心的调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 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黄帝说,真是高妙的理论,能使人体合于天地阴阳四季节气之变化,虚实相呼应, 互为一致,此理微妙,常人不见,惟老师以外,无人能通,然而老师常言“形”与 “神”,那“形”是何意? “神”是何指呢?请都告诉我。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 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丨

岐伯答道,先讲“形”,形就是外形,眼不知观察病人的神色,只问何处有症状, 再按照疼痛部位来决定在何处;按三部九侯之脉,不知病之所在,不知其发展如何,就 是“形”。也就是庸医也。

帝曰,何谓神?

黄帝问,什么是神呢?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侯为之源,九针之论, 不必存也。

岐伯回答道,神的意思,就是内在,就是神志,神至则耳闭无所闻,目光明朗,智慧 大开,能很清楚的感觉出来,即令用口头表达,亦无法详言,看的清楚,见解独到,庸医 们茫然无知,好像风把云吹散一样,心灵顿明,此名曰“神”,三部九侯之脉是其初始之 地,九针法亦重要,但无法取代它。


八正神明论
#7
12/21/2022

所 以天寒冷时,勿施予刺法;天气暖和时,则不生疑虑的施予刺法。月始岀之时,不施用 泻法;月满时,不施用补法,月受蔽不出时,不施治法。这就是得到时机来调和血气的 正法。吾人能依照天理之顺序,了解其盛衰之时机,依此法来调和气血,心神气定的居 患者身侧,待机而动。若不知此理,在日月始生之时,气血正缓和流行,却给病人用泻 法,必令病人脏气虚。若月满之时,气血充实,却反加补于患者,必致血气四散奔走, 以致络脉会有残留之瘀血,此名“重实”,即实上加实也。月蔽不出,天阳不出,血气 真空时,施以治疗,则令病人正气反伤,邪气不去,是名“乱经”。如此一来,造成阴 阳相错杂,正气邪气不分,病邪必深入而止之不动,造成外虚内又乱之情况。则外邪就 不时的入侵体内,使病情加重。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黄帝问,星辰与八正,到底是什么用途呢?

歧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 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 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 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岐伯回答道,星辰者是控制日月运行的,八正者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 秋分、立冬、冬至,此天地八节司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各节之 风向。正风即季节中所应吹之风,如遇方向不;(寸之风,即为邪风,这是以时节来判断风 之正邪。四时乃分春夏秋冬,这是天气正常变化所在,利用四季的变化来调和生、长、 收、藏之功。凡八风中属于不正常之风,人须避之勿违逆它必伤五脏。如医师能适时察 知其入体内,即去除病邪,则病必不入五脏之中,不会造成大害了。故有云:天忌之期, 人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黄帝说,答的好,星辰之法度,我知道了。请说明如何效法古之圣贤?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 以侯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伟之不形于 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 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 故谓冥冥,若神髻舞。

岐伯回答道,若要效法古者,首先须了解“针经”。透彻了解之后,再来试验“针 经”于患者。先知道每日气候的寒温,月的盈亏,用此来诊察经脉中气之浮沉,调和其 异常,观察其是否立有效果。常人表面上看不出气血之盈亏,体内病邪之所在,唯有高 明之医师可察出。再利用天日之温差,月夜之盈亏,四季之常规,互相参考且合而为一 的施用正确的方法来调和,髙明的医师,常于病人尚未显出现症状时,已事先察觉出病 之所在,这就是“观之冥冥”。能通达此理的人,方可将医术传之后世。这是明医与庸医 之所别也。庸医无法感受其间微妙之处,即令见也见不到,尝之也不知其味,好像神佛 一样,不易察觉其真实存在,故亦曰“冥冥”。



宝命全角论
#8
12/19/2022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 为之奈何?

黄帝问,我遇到如此患者,心中会乱而迷惑,无从施治,病情愈演愈烈。若百姓知 晓,必以为我是极不仁之贼,其如何是好呢?

歧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 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 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理智不能欺也。能存八 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咳吟至微,秋毫在恥

歧伯回答,人的生命,受制在天地之间,天阳地阴相合而生成“人”,人能不违反 天地四季之运行,则天地会像父母一样对待你。能知万物发生之大道的人,名叫“天 子”,犹天之子一样。

天有三阴三阳的六气,人亦有三阴三阳的十二经。天有寒暑的交替,人身上有虚实的 变化。能够经历天地阴阳之变化而生存者,乃因不违反四季之变化法则。人能知十二经 脉之理法者,则不会为任何邪说影响理智的判断。能知自然中八风的变化,阴阳五行的 互相关系,熟于虚实的消长情形,随心所欲的施用针法,不会有误差,这都得依靠了解透 澈于自然法则与人体关系,从而明察秋亳,用心体悟方可做到的。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 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嗤吟,敢问其方。

黄帝问,人体内有形可见的运化过程,绝不岀阴阳的范畴。天阳地阴之相合,分为 中央与八方,名为九野,分别受四季之影响。月有盈亏,日有长短,天地万物,不可胜 数,但其根本所在,仍在虚实,请扼要为我说明虚实补泻之理。

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 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战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 之诊。五法倶立,各有所先。今未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 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澎。道无鬼神,独来独 往。

歧伯回答道,木受到金,会被伤伐,火受到水而灭,土遇木而能通达,金遇到火而会 熔缺,水遇到土而阻塞,万物都是如此的,无法一一尽述。

针法可公布给天下的有五种,今人民居盛世只知如何暖衣饱食,对于此类学术己无 法尽知了。

(一)  治神,教民如何养神之正,神正病不生焉。

(二)  知养身,教民如何养身,使本强病邪不入焉。

(三)  知毒药为真,教民运用药物的正确法则。

(四)  制针石小大,制作针灸器材,使有一定的规格。

(五)  知府藏血气之诊,教民如何诊断五脏六腑气血之变化。

以上五法能确实建立,人人都知何时当先用何法。观今世之刺法,但知虚证用补法, 实满者用泻法,人人都仅止于此。如果知顺应天,则地必随之更动,和顺之速如石落地 响声随起一样,针法之立竿见影在此。道中本无鬼神之分,只是它是一贯的,从未改变 过的。

帝曰,愿闻其道。

黄帝问,请问什么是道?




血气形志篇
#9
12/18/2022

背部俞穴的测量法,首先以草量两乳之距离,取中间位对折成正三角形,再把其顶 黠置大锥穴位,使底边成水平时,则两下角所到之处即为肺俞穴也。再将三角形下挪三 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为心俞。再向下挪三推处,两底角左侧之位在正是肝俞穴位,右 角之位是脾俞穴位。再向下挪三椎,两底角所到之处即肾俞穴。这是五脏的俞穴施用针 灸的穴位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剌。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 苦志乐,病生于筋,洽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盗,治之以百药。形数惊 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岀气恶血。剌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 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人但求外在之享栾,而内心痛苦,此令病生于血脉,治法在针与灸上。人求欢乐避 甚志悦过甚,则病生于肌肉,治疗以针石之术。人在生活上清苦但情志喜悅,此易生病 于筋,则须以热药来熨炙。人生活清苦情志不舒,病易生于咽喉,治之则以百种草药。 动作急速常生惊恐,以致经络不通,病发为麻木不仁,其治以按摩手法内服酒炖汤药, 这是五种情志所生之病也。

用刺法时须注意,刺阳明经时可出血出气,刺太阳经时可出血,但忌出气。刺少阳 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太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出血,刺少阴经时可出气,但忌岀血, 刺厥阴经可出血,但忌出气。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角。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黄帝问道,天包含万物,地又承载万物,其间孕育了世上一切生物,而其又以人为 最贵。人禀受天地之精华,按照四季循环的自然法则而生成,不断重复的生、长、收、 藏四大功能,即令王侯庶民每人都有愿望,希望一生中都不至患病。但很多疾病,常没 有表症,人们不知何时疾病已入侵体内,日久病深,常附着在骨髓上,以致不治。我曾 深思过,若用针去其病,不知可有好的方法吗?

歧伯对曰,夫盐之味成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 叶发。病深者,其声啰。人有此而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 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歧伯回答道,咸味重的水,放在器皿中,其外壁会有湿气渗出,将断的琴弦,会发 岀嘶浊的败音。春季树木兴发茂盛,是因为此树在冬季有收藏许多养份而致。病己深重 的,病人会发出打嗝儿或噫气,表示胃气已绝。人若有此三种现象,就是内脏已然损壤, 再强的药亦无法治疗,治疗只会增加皮肤损伤,肌肉消弱,以致腐败殆尽,无法挽救。




宣明五气
#10
12/17/2022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 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脏中所收藏的精神面,又各有其司,心藏神明,肺藏人之魄,肝藏人之魂,脾藏 人之意念,肾藏人之志气,这是五脏各有其藏。

五脏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心主人之血脉,肺主人之皮毛,肝主人之筋,脾主人之 肌肉,肾主管人的骨骼,这是五脏各有其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 劳所伤。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人受五种过劳所伤各有不同,人若久视必伤血,久以懒散必伤气,久坐不起必伤肉, 久立工作必伤骨,久行于路必伤筋。这是五种过劳产生的人体伤害。

五脏之脉形各有不同,肝脉如弦,心脉呈长钩状,脾脉如代时缓时速,肺脉如羽毛, 肾脉如水中之石。这是五藏之正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 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 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如下:

(一)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

(二) 少阳为少血多气之经。

(三)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四) 少阴为少血多气之经。

(五) 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

(六) 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这是天生的正常值。又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经, 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经,足阳明与足太阴互为表里经,这是足的阴阳关系。

手太阳与手少阴亘为表里经,手少阳与手厥阴互为表里经,手阳明与手太阴互为表 里经。这是手的阴阳关系。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写有 余,补不足。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 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 俞也。复下一度貝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古角睥之俞也。复下一 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剌之度也。

吾人从脉诊或经络之走向,察知各阳经阴经病变所在。治病之初,必先去郁结不通之 血络,可立去其病之苦痛,再观察病邪之有余与不足,然后对症去其所过之处,补其不 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