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40 Episodes
Subscribe

By: 格致论道演讲活动

宇宙有多大?可视直径至少920亿光年细胞有多小?人类有1000亿个神经元从无限大到无限小,探索未知科学极限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一起聆听未知的世界每周三、周五,下午17点准时更新参加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线下演讲活动,请关注官方微信报名

杨素秋:建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1
06/27/2025


王维:到两亿年前寻找中国“龙”
#2
06/27/2025


王炜楠:演绎舞蹈之美
#3
06/11/2025


谢景琦:你好,机器人
#4
06/11/2025


马粱粮:琵琶弹出“新花样”
#5
05/30/2025

琵琶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


蒋一儒:从厨房到化学
#6
05/30/2025

从实验探索中,他发现从日常用品到高科技材料,从食品工业到环境保护,化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顾中一:当一个营养师胖了
#7
05/08/2025

种子会因为土壤的肥沃向上生长,人类也会因为食物的美味而不断横向生长。充斥在我们周围的重油重盐的外卖、目不暇接的零食,让体重秤上数字直线飙升,而“两点一线”甚至“蜗居”的生活方式再一次关上了减肥的大门。


崔樱子:潜入身体的伪装者
#8
05/08/2025

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严重危害着婴幼儿健康,因此科学家们也一直在为应对这些病毒做着各种尝试和努力。


张敬宜:极光之旅
#9
04/29/2025

近年来,极光却罕见地出现在我国境内,甚至在北京就能看到。看一场奇幻的极光是很多人的梦想,怎样才能追到极光呢?


许坤:神奇魔力转圈圈
#10
04/29/2025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医学、军事等领域。


吴尔平:创造世界的化学元素
#11
04/10/2025

他开始接触一些纯净的化学元素,为了收集到它们,他寻找金属供销商、化学商店,甚至国外的加工厂......这个爱好从2011年一直伴随着他到现在...


卢静:打造泥盆纪水族馆
#12
04/10/2025

这些标本大都埋在几亿年前的岩石里,在古生物学家没有找到或整理出它的全貌的时候,怎么知道它们原来长什么样子呢?


刘兴旺:黄瓜扎手的秘密
#13
04/10/2025

我们都知道黄瓜的表面有许多小刺,有的刺多有的刺少,那到底哪种更好吃,这些刺又有什么奥秘呢?


董梅:在古诗里,遇见一个可爱的世界
#14
04/03/2025

古诗词作为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去深入品读和领悟。


杜卓:拾菌记
#15
04/03/2025

红伞伞,白杆杆,蘑菇不仅可以作为餐桌上的佳肴营养丰富,而且形态各异非常好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有些蘑菇还有药用价值,有些则有剧毒是可以致命的。


郎燕:通向火星之旅
#16
04/03/2025

近年来,中国的航天器到达了月球,取回了月壤,又于2021年到达了火星,一次实现了对火星的绕、落、巡的壮举。


阳振坤:这个世界需要怎样的数据库
#17
03/27/2025

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至关重要,数据存储离不开数据库。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外的Oracle、MySQL等数据库软件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市场,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涉及到的数据存储,都得依赖国外,这也是信息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傅正航:用热爱探索科研之路
#18
03/26/2025

作为国内最大的气象科普团队,@中气爱 不光只是天气预报的“搬运工”。成员之一的傅正航来自复旦大学,他研究的巴基斯坦的洪水是否会对我国南方流域的热浪作出贡献,成为了《Science Advances》的封面文章…


范桁:如果你拥有一台量子计算机
#19
03/26/2025

这个像指甲盖的量子芯片,让我们成功刷新了量子纠缠的世界纪录。而科学家依旧不停探索,决定研发量子计算云平台,只要登陆上这个量子云算力集群的网址,就可以免费建造自己的“量子计算机”…


刘科芳:病毒来袭,我们如何应对?
#20
03/26/2025

禽流感、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当这些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病毒来临,科学家们如何应对?


李鑫:最后一个需要人来解决的问题
#21
03/13/2025

语音识别技术不仅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黎建辉:科研背后那张网
#22
03/13/2025

没有互联网的野外台站能不能实时传输数据?大科学装置产生的大量数据,能不能高效率分发调度?通过指标分析工具也可以开展SDGs评估?这一张“网”和这一朵“云”,对于科研工作者竟然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史晓宁:如何“拼火箭”上太空?
#23
03/13/2025

在“力箭一号”研制之初,科学家就确定了“大吨位、低成本、智能化、创新性”四个定位。为了让“众筹”卫星尽快登上太空,我们先解决了燃料和地面实验的问题,又做出了新型的气动分离系统…


温廷益:从玉米到服装
#24
03/04/2025

曾经,尼龙66被外企拿走了80%的利润,科学家们决定同时解决赖氨酸产能过剩和尼龙被“卡脖子”的难题。经过数年努力成功研发出尼龙5x,不光性能更强,未来还可以运用于服装、海下油气管道、人工血管等多个领域…


张以春:用化石“拼出”青藏高原
#25
03/04/2025

对于地质工作者而言,青藏高原无疑是研究的天堂。科学家们来到羌塘盆地,不光找到了放射虫硅质岩,还在藏北发现生物礁,这意味着3.85亿年前,北羌塘有可能是温暖的浅海…


庄飞云:选一根好看好吃的胡萝卜
#26
03/04/2025

随着胡萝卜种植逐渐规模化,对好种子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国外的胡萝卜种子价格疯涨,科学家决定开始自主研发。我们先攻克了这三个胡萝卜育种的难题,如今的国产胡萝卜已经颠覆了传统印象…


田丰:让互联网无处不在
#27
02/13/2025

用低成本高可靠的空间网络单机,能不能搭建我们的卫星互联网?科学家们借鉴了互联网快速迭代的思维,成立了创新X系列卫星发射任务,在未来,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有可能让我们的信号无处不在…


胡忠军:我经历的那些冷故事
#28
02/13/2025

虽然氦液化100年前就实现了,但是大规模制造仍然困难重重...


徐星:霸王龙和你的大拇指是一回事吗?
#29
02/13/2025

恐龙退化的到底是哪两根指头?古生物学和胚胎学的数据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就意味着存在同源问题上的悖论。科学家们从多种角度出发,以这些方式进行了研究…


于赓哲:科举,改变历史的顶层设计
#30
02/08/2025

维持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富贵人家靠它“续命”,穷苦人家靠它“翻身”。不仅如此,唐朝的文坛兴盛也与之有关…


李增高:我和京西稻的60年
#31
02/08/2025

新时代的京西稻,将不仅是北京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情怀,更是京西文化的靓丽名片。


梁希同:乌贼启示录
#32
02/08/2025

头足类动物有着非常复杂的神经系统,可以称之为无脊椎动物里的“最强大脑”。它们会通过不同方式装饰自己的家,还可以控制皮肤的上万个色素细胞。想要了解它们的神经网络工作原理,科学家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张敬杰:与玻璃球相伴三十年
#33
01/20/2025

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小球,竟然能成为万米载人潜水器的浮力材料?科学家们经过30年的反复研究和实验,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条件,在保证潜水器安全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国产化问题…


田彩环:培育最美的中国牡丹
#34
01/20/2025

牡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之花”,但是国内的一些品种市场竞争力略显薄弱。科学家们先将牡丹的生长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方便后续的遗传育种工作进行,又当起了“媒婆”,解决牡丹杂交不亲和的问题…


马克平:科研助力生物圈保护区发展
#35
01/20/2025

在森林里建造一个60米高的铁塔,科学家能够到达任何一个林冠上采集样品,这个世界先进的设备全世界仅有19个,而中国就有8台。这些监测不光能给保护区提供建议,而且帮助拓展了传统的物种共存理论…


彭丽芳:在鼎湖山,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36
01/20/2025

鼎湖山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这里的自然教育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小小科学家之路、天然博物馆等公民科学项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自然爱好者和环境保护者,加入了鼎湖山志愿团队…


束祖飞:在车八岭打造智慧保护区
#37
01/20/2025

2019年,车八岭成为了全国首个全境全覆盖700兆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识别,我们分辨出红外相机拍到的几万张照片都是哪些动物,准确率高达99%。在不打扰动物的前提下,拍到了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邱见玥:昆虫唤我来巡山
#38
12/30/2024

与昆虫相伴的数十年,她不断地追逐自己的热爱,可以为一张照片驱车24小时寻找罕见的花金龟种类,也可以徒手翻找动物粪便中的花金龟幼虫…


刘杰:神秘的洞穴蜘蛛
#39
12/30/2024

洞穴蜘蛛通过一系列适应性演化来应对地下生活的挑战,这些适应性包括感官的改变、生理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为习性的变化。


李雪霓:失控的进食,一场与身体的斗争
#40
12/30/2024

进食障碍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往往对身材和体重有着过度的关注和控制。厌食症的死亡率达到了20%,而贪食症的患者在节食、暴食、催吐的循环中挣扎。患上进食障碍的原因,可能主要因为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