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魚

21 Episodes
Subscribe

By: IC之音竹科廣播|胡筱薇 主持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大智若魚節目特別邀請資料科學家胡筱薇主持,針對AI原生代的親子教育,提供實用建議;分享最新AI工具,提升你的工作效率;拆解各行業痛點與創新案例,讓AI創造商機!聚焦三大領域: 智AI—親子教育:讓你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孩子的日常成長,透過AI工具來支持孩子的學習。 優AI—職場生產力:藉由最新AI實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簡化流程、並激發創新思維。 用AI—跨域應用:對製造、金融、零售、醫療、法務、城市治理等,探索AI對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提升,建立商業模式。 大智若魚,將帶你走在AI應用最前端,當一條快樂魚兒,自在悠遊於人工智慧的海洋!

S2Ep.04 AI工具在職業轉換中的應用
Yesterday at 10:30 PM

AI 不再只是好玩的玩具,而是實用的職場利器!本集帶你解析矽谷頂尖創投 a16z 公布的「2025 AI 消費產品趨勢榜單」,深入掌握四大關鍵應用走向,幫助職場人建立實戰力、溝通力與轉型力。

第一個趨勢是「AI助理從單一到多元」,從 GPT 獨霸時代邁入多模型並存,未來的高效工作者,不只會用 AI,而是懂得調配不同 AI 擔任研究員、分析師、文案與設計師等虛擬角色。以「AI 專案經理」概念,建立自己的 AI 工具箱、分派任務與高效完成簡報等專案。

第二個趨勢則是「影像將成職場溝通新主流」。從海螺、可靈等影片生成工具崛起可見,AI 正讓影像製作門檻大幅降低。節目中點出,不只行銷與業務,連法務、人資與研發也能運用影片提升資訊傳遞效率,未來「影像將取代文字」成為辦公室的新溝通貨幣。

第三個趨勢關注「流量轉向價值」。a16z 分析發現,人氣高不等於賺錢多,提醒職場人選擇 AI 工具時,應以「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創造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為準則,培養買方思維,從免費試玩者變成能幫企業賺錢的解決方案規劃師。

最後一個趨勢是「公民開發者崛起」。不會寫程式也能用語音打造微型自動化工具!透過 Botpress、BOWT 等 no-code 平台,讓你從 Excel 報表、Email 回覆到資料抓取都能自己解決。每日花 15 分鐘的小事開始,練習成為「問題終結者」,享受科技賦權帶來的自由與成就感。

★★★找出工作中最讓你煩的小痛點,嘗試用 AI 解決它,並與節目留言區交流經驗。不論成功或失敗,這都將是你邁向 AI 時代最關鍵的一步★★★


 


S2Ep.03 自動化重複性任務,AI變革時代下的選擇
06/23/2025

本集帶你深入解析被譽為「網路女王」Mary Meeker 回歸力作——2024 AI趨勢報告。這份長達340頁的重磅內容,不只揭示生成式 AI的崛起,更從多個角度說明它如何正快速重塑產業、生活與我們的職場角色。

ChatGPT兩年內用戶破8億、搜尋量達每年3650億次、年營收突破40億美元。這些成績不只是產品成功,更代表人類資訊獲取方式的根本變革。

Meeker將「知識分發」劃分為三個階段:從印刷時代、網站數位時代,到今天的「生成式知識交付」,顯示AI不再只是搜尋工具,而是能根據需求主動回應的知識體系。

AI的未來也在快速成形——五年內,它將能寫作、程式、經營公司;十年後甚至可能自動進行科學研究與做出專家級決策。在這樣的未來,擁有好奇心、洞察力與創造力的人類,才是最重要的「原材料」。

節目也點出AI技術滲透生活的程度,包括圖靈測試中 ChatGPT 4若設定人設後,甚至比真人更像人。AI使用者也逐漸跨齡擴展,55歲以上使用比例翻倍增長,且用途從寫論文、查菜單、聊心事到看病問診各有不同。

而在這波AI浪潮中,台灣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報告中指出,台積電掌握全球80%以上先進晶片生產,是全球AI發展的硬體根基。但也點出台灣在軟體開發與應用創新上仍有成長空間,未來應思考如何結合硬體優勢,發展AI應用生態。

AI不一會取代人類,但一定會重塑我們的角色。關鍵在於與 AI協作、提出好問題,發揮人類的創造力與情感智慧。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在這場革命裡要如何重新定位自我,抓住未來的


S2Ep.02 AI工具概覽與應用場景
06/16/2025

本集重點:
‧AI工具選擇思考框架
‧AI工具四大類型與職場應用
‧企業決策AI工具實例
‧數據分析AI工具應用
‧工具整合與流程優化
‧AI導入實務建議與常見挑戰

延續上集對 AI職場全貌的描繪,本集將焦點放在AI工具的實際應用,從選擇思考框架到工具整合,全面解析如何讓 AI成為你的職場利器。

AI工具的四大關鍵:功能匹配度、應用性、整合性與成本效益。市面上AI工具推陳出新,應先釐清自身需求,再從功能是否解決實際問題、學習門檻、與現有流程的整合度,以及投入與回報的平衡進行評估。這樣的思考框架,不僅適用於生成與創作、分析與洞察、自動化優化、決策資源等四大類AI工具,也能協助職場人士在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

在工具實戰環節,AI如何協助企業決策:以現今進化的商業智能平台(如Power BI、Tableau、Qlik Sense)為例,這些平台已整合強大AI功能,能自動掃描數據、識別異常與趨勢,並以自然語言互動,讓管理者無需仰賴IT人員即可獲得即時、動態的決策建議。此外,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如 Salesforce、HubSpot也導入 AI,協助潛在客戶分析與個性化推薦;而企業風險管理工具則能整合多維數據,提升信用風險評估的精準度。這些 AI工具的應用,正逐步重塑企業決策流程,讓資訊收集與分析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效。

數據分析是AI影響最深刻的領域之一,過去需仰賴專業人員的繁瑣工作,如今透過DATAQ、Trifacta等 AI工具,能自動完成格式轉換、異常值識別與資料整合,大幅提升效率。進階應用如 AutoML平台(Google AutoML、H2O.ai),則讓非專業用戶也能運用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趨勢預測與關聯分析。視覺化與報告自動化工具的普及,則讓數據洞見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協助決策者快速掌握全局。

除了個別工具的選擇,工具整合與流程優化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見。API串接、自動化平台(如Zapier、Microsoft Power Automate)、個人化儀表板等,讓不同系統間的數據流通與協作變得無縫,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企業應從小處著手,選擇最痛點明顯的領域先行導入 AI,並重視數據品質與團隊能力的培養。導入過程中常見的挑戰:工具選擇困難、數據孤島、員工抗拒變革等,我們應該從業務需求出發、建立數據整合機制與推動企業文化等解方。

展望未來,AI工具將持續進化,從更聰明的自動化、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到滲透企業營運的每個環節,關鍵不在於追逐最先進的技術,而是找到最適合自身需求的工具,並將其有效整合進工作流程。

(圖片由AI生成)


S2Ep.01 AI在職場的未來與變革:如何讓AI成為你的工作夥伴
06/09/2025

在接下來的【優AI】系列中,我們將聚焦在「AI時代下的職場進化」與「職場新鮮人如何聰明運用AI工具」這兩大主軸,帶你從教育現場延伸到職場環境,理解AI如何實際影響並重塑我們的工作方式。

過去集數我們深入探討了 AI在親子教育中的應用,今天則把焦點轉向正在轉型的職場世界。在這個AI驅動的時代,如何運用AI提升效率、強化職場競爭力,成為每位工作者的必修課。

首先,在工作流程「自動化」與「智慧化」:從會議紀錄摘要、報告生成到客戶資料整理,AI工具正在大幅減少我們處理重複性任務的時間,釋放更多精力,投入策略與創造性的任務。

其次,AI也改變了我們的決策方式。過去需要專業數據分析師才能完成的洞察,現在行銷人員、業務人員也能透過無需寫程式的AI工具,快速分析趨勢與用戶行為。這讓「資料驅動的決策」變得更普及,也迫使我們提升提問與驗證AI結果的能力。

第三個面向是「個人化學習與技能提升」。
AI不僅是工具,更是教練與學習夥伴。透過 ChatGPT等工具,建立自己的 AI學習流程,從設定學習目標到產出成果,能夠幫助職場新鮮人更有效地成長與進步。

職場新鮮人應用AI的三類工具策略:
(1) 智能助手:協助寫作、解決問題、提升溝通效率;

(2) 數據分析工具:如Excel、Google Sheets內建AI功能,幫助養成數據思維;

(3) 專案管理與時間規劃工具:像Motion、Notion等可自動排程與任務追蹤。

最後,也提醒新鮮人避免三大陷阱:
📌 過度依賴AI、失去主動思考;
📌 忽視品質與細節;
📌 忽略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真正的競爭力,不只是會用AI,而是能整合AI、與AI協作、並發揮人類獨有的價值與創意。

 


Ep.10 數位隱私與AI倫理:培養孩子在AI時代的責任感與保護意識 ft. 林穎俊老師
06/02/2025

在本集《大智若魚》中,林穎俊老師與我們深入探討了 AI時代下的數位隱私保護與倫理教育。林老師分享了如何在小學校園裡帶領學生,面對AI工具普及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他指出,數位足跡和 AI對話紀錄都可能被用於再訓練模型,因此孩子需要從小學會如何選擇適當的工具,並建立正確的使用觀念。林老師以自身教學經驗說明,他會請家長同意讓學生試用大型 AI工具,並指導孩子關閉可避免資料被蒐集的設定,以確保資料安全。

節目也探討了AI的無限讚美與真實世界的差異。許多孩子在 AI的對話中獲得情感支持與肯定,但真實世界裡,老師和家長往往著重指出缺失與不足。林老師提醒,孩子容易被 AI的肯定吸引而沉迷其中,失去真實世界的平衡感。他認為,老師和家長要學習在教育中扮演「既給予情感支持又引導思考」的角色,讓孩子能在安全的環境裡,逐步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另外,AI對孩子學習的「替代與增強」兩面向,林老師強調,AI若被用來完全替代孩子的思考,長期下來會讓孩子失去判斷與獨立思考的機會;但若用來增強孩子的學習和發現盲點,AI就成為推動孩子學習與思考的絕佳工具。他分享了在課堂上,如何引導孩子將AI作為「工具夥伴」,而非「思想替代者」,並舉例孩子在課堂示範中的踴躍挑戰與創新應用。

最後,談到如何在家庭和學校中協助孩子面對AI時代的挑戰。林老師則建議,教育者與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正向肯定,並以身作則地展現批判性思維與彈性應用的能力,讓 AI成為支持孩子成長的力量,而非取代他們的思考與判斷。

⭐ 重點摘要
1. AI時代下的數據隱私教育
2. AI的讚美與真實世界的差異
3. 替代與增強:AI在孩子學習中的角色


Ep.09 數位足跡:教孩子理解他們的網路行為影響 ft. 林穎俊老師
05/26/2025

在AI快速普及的時代,孩子每天都在網路世界中留下數位足跡,這些看似無意的點讚、搜尋與分享,都可能在未來被AI系統記錄、分析,影響學業、職涯甚至人際關係。

本集邀請宜蘭縣中山國小資訊教師林穎俊老師一起探討: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在AI時代中建立數位公民意識、保護隱私、發展思考力,而不是讓AI成為思考的替代品?

從「數位足跡是什麼」談起,林老師以幽默實用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用Google搜尋自己的名字,觀察能查到多少個資與言論,進一步反思網路留下的痕跡會如何被使用。林老師也提醒,孩子們雖然年紀小,卻早已進入社群媒體與AI互動的世界,教育的重點不該是禁止,而是教會他們辨識資訊、提出好問題、保護自己的數據與界線。

除了隱私議題,節目也深入探討「思考外包」現象。林老師指出,AI工具固然便利,但若只用來複製答案而非協作思考,將不利於學習。林老師分享他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將 AI當成助教,訓練提問能力與論證邏輯,甚至結合改編童話進行 AI辯論練習,如討論睡美人是否被侵犯、小紅帽的報復行為是否合理,讓學生在趣味中練習思辨與自我表達。

節目也談到一項令人振奮的觀察: AI反而幫助了學習弱勢的學生找到信心與發聲的舞台。當他們有機會利用 AI釐清概念、練習表達,反而更勇於在課堂上站出來報告。 AI不只是科技,更是一個讓教學設計更加公平、有彈性的起點。

總結:「與其教孩子避免AI,不如教會他們善用AI。」正是這段教育的核心理念。


⭐ 三段重點摘要
1. 用Google搜尋孩子的名字,引發對「數位足跡」的認識與反思:
林老師帶學生搜尋自己與老師的姓名,觀察能查出哪些個資,進而理解網路行為留下的痕跡如何可能影響未來隱私與形象。

2.AI輔助學習,不代表取代思考:
林老師強調,AI可成為助教或合作對象,但學生仍須練習提問與判讀。透過辯論與實作,訓練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與論述。

3. 批判性思考從童話開始,讓孩子有感參與:
林老師改編童話故事,讓學生討論如「睡美人是否被侵犯」等問題,藉此練習多元觀點、查證資料與建構立場,發展思辨力。


Ep.08 培養批判性思維:不要盲目相信AI ft. Kemie 林靜君老師
05/19/2025

AI這麼方便,孩子還需要學會判斷嗎?本集邀請工程師兼媽媽的 Kemie老師,與我們一起深入討論在 AI工具日益普及的時代,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與「驗證能力」,不盲目接受 AI給出的每個答案。

AI的資料偏誤與「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錯誤資訊,常讓使用者誤信內容。 Kemie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從孩子學習程式語言,到生活中查詢旅遊建議,甚至是生成圖片的審美偏見, AI的錯誤若缺乏判斷力,可能導致實際困擾甚至價值誤導。

那麼,該怎麼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 Kemie老師提出幾個具體做法:
一是透過繪本或哲學思考類書籍,引導孩子思辨「什麼是美?什麼是對的?」;二是陪伴孩子玩「找碴遊戲」,辨識 AI圖片中的瑕疵,從中訓練觀察力;三是每日一問,從生活語句判斷哪些出自 AI、哪些來自真實人物,增進孩子的語感與懷疑能力。 Kemie也強調,家長要避免直接否定 AI,而應鼓勵孩子了解 AI的原理與限制,學會「問對問題」,因為真正決定 AI輸出品質的,往往是輸入者的理解與提問能力。

節目最後提醒,當孩子說「 AI比老師厲害」,不妨順勢引導,說明 AI的厲害是建立在資料庫上,但資料的正確性與詮釋仍需要人的知識與經驗補足。唯有持續學習與思辨,人才能真正駕馭 AI,而不是被 AI取代。


Ep.07 協作而非替代:讓孩子明白人類與AI的差異
05/12/2025

AI時代的思考力:為什麼孩子還需要「燒腦」?

AI能快速給出答案,那孩子還需要自己思考嗎?本集節目以一本書《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Google、Apple、Microsoft等超一流企業之面試考題,打造終身受用的最強大腦!》為起點,資料科學家胡筱薇帶大家透過趣味推理題,體驗「人腦的價值」。

這集節目也回應聽眾提問:在AI時代,如何引導孩子分辨「該自己思考」與「可以交給AI」的情境?答案是——透過遊戲般的思考過程,讓孩子自然喜歡動腦解題,理解人類獨有的情感判斷、邏輯推理與創意發想,是AI無法取代的價值。

節目中分享的五大思考類型(運轉、批判、水平、對策、多元),對應現實中學習、創新、應變與策略判斷的需求,也展現了如何讓AI成為思考的「鏡子」,幫助孩子拆解不同的解法、訓練思考深度。

無論你是家長、老師、對AI教育有興趣的聽眾,本集都將給你啟發:
🔹AI是工具,但思考是本能
🔹學會「識別問題」比快速找答案更重要
🔹燒腦不是負擔,而是自我成長的樂趣來源。

📖 書籍參考:
《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Google、Apple、Microsoft等超一流企業之面試考題,打造終身受用的最強大腦!》( 野村裕之 著)

📮歡迎留言分享你最喜歡的解題過程、或你想問的AI與教育問題,我們會在下一集節目中回應!


Ep.06 父母的角色:如何成為孩子的AI導師 (下)
05/05/2025

在本集《大智若魚》中,主持人胡筱薇與她的丈夫文博持續探討 AI時代下父母的角色轉變與家庭教育的核心挑戰。延續上一集,以親子拍照的生活實例出發,分享當父母放下效率導向,單純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創造力。即便面對孩子緩慢、充滿好奇的探索,選擇支持與尊重,反而能成就更深層的學習成果。

AI工具雖然帶來便利,卻也可能讓孩子過度依賴,導致思考力與原創力的流失。家庭教育中應秉持「無條件但有原則」的愛,在陪伴與規範間取得平衡。當孩子過度使用手機、平板等數位設備時,家長應以愛與規則引導,避免陷入單向吸收資訊的被動模式。同時,他也強調,AI應成為協作工具而非取代人類思考的捷徑。

舉例來說,面對孩子提出「為何夕陽變紅」這類問題時,父母與AI共同尋找答案的過程,不僅解答了疑惑,也讓孩子學習如何探索、提問與理解。此舉展現了AI應用中最理想的模式——輔助而非主導,合作而非取代。

節目中,也點出AI時代另一隱憂:當工具太過便利,孩子可能習慣性跳過思考,直接依賴AI回覆。這樣的現象已在大學書審中初現端倪,學生作品雖形式優美,卻缺乏真實的個人特色與獨立思考力。兩位來賓強調,邏輯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無法靠AI灌輸,唯有透過生活中的練習與親子共處的情境中,才能逐步養成。

最後,不論AI如何進步,父母始終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導師與情感連結者。陪伴、觀察、尊重與引導,將是 AI時代下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關鍵。透過與孩子一同學習與探索,父母也在持續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溫暖的榜樣。


Ep.05 AI創意與表達:鼓勵孩子用AI探索創意世界
04/28/2025

本集《大智若魚》,陪你一起探索「AI如何激發孩子的創意表達」!

從幼兒、小學生到青少年,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如何善用AI工具來展現想像力?本集從生活故事出發,分享主持人胡筱薇親自陪伴孩子使用AI作畫、寫故事、創作音樂的經驗。透過引導,孩子不僅能更清晰表達腦海中的畫面,更能體驗從想像到具體創作的成就感。

節目內容包含:
🔹 幼兒期:透過口述+簡易AI繪圖工具,讓想像成真
🔹 小學期:與AI共同創作故事繪本,結合Canva排版,培養專案思維
🔹 青少年期:善用ChatGPT等工具練習創意寫作、作文結構優化,提升表達力

特別分享如何運用 AI輔助孩子寫作文,不只是生成答案,而是透過 AI推理與修改建議,引導孩子理解、學習、優化自己的寫作流程。從提綱、汲取 AI建議、口述輸出到修改練習,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主創作能力。

主持人也提醒,父母的角色是引導而非主導,重點是陪伴孩子體驗創作樂趣,從「消費者」轉變為「創造者」。

最後,也帶大家一瞥AI在未來創意產業中的應用趨勢,無論是電影製作、音樂創作,AI正成為藝術表達的新夥伴。


Ep.04 父母的角色:如何成為孩子的AI導師 (上)
04/21/2025

AI時代的父母,還能教孩子什麼?

面對AI工具無所不在的時代,父母在孩子學習路上的角色會被取代嗎?本集《大智若魚》,主持人胡筱薇邀請最熟悉卻也最特別的來賓——她的丈夫文博,一起從父母視角探討親子共學的可能性與轉變。

作為台大環工博士、企業經營者、也是三個孩子的爸爸,文博分享了在 AI時代下父母角色的轉型——從單向指導者,成為細膩觀察者、價值引導者與情感連接者。他以陪伴二女兒爬山拍照的故事為例,說明當孩子在安全、被愛與被同理的環境下,自然會產生學習動機,也會更主動掌握工具、探索興趣,讓學習成為自發而非被迫的旅程。

在AI逐漸取代重複性工作的時代,教育的重點已從「鞏固階段性優勢」轉向「發掘天賦與多元發展」,父母不再只是工具使用的傳授者,而是陪伴孩子看見問題、設立目標、選擇工具、實踐計畫的重要夥伴。

從AI時代的教育本質到家庭中真實的陪伴實例,本集深入淺出,傳遞一個清晰的訊息:再厲害的AI,都無法取代父母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獨特與深刻角色。


Ep.03 AI工具助力與教育:如何協助孩子更好地學習
04/14/2025

一位17歲美國高中生 Zack與夥伴僅花四個月開發出一款名為「Calery」的AI應用程式,便創造百萬美元營收。他們不是單靠技術致勝,而是展現了強大的自主學習動力與實作精神。這不禁引發我們反思:孩子的學習動力從何而來?我們又能如何協助他們與AI共同成長?

主持人舉了自己的女兒作例子,從她對「神力女超人」的喜愛出發,用AI繪圖工具打造專屬圖像,引發她的強烈好奇與學習慾望。這樣的學習不是灌輸,而是由內而發,真正尊重了孩子的學習主體性。孩子的學習不是從「工具」開始,而是從「興趣」與「體驗」啟動。

在學習過程中,陪她克服第一個難關——語言輸入限制,並用我自己的失敗作品鼓勵她,讓她知道「錯誤是正常的」,並且可以一起笑著面對。透過陪伴與榜樣,引導她從挫折中找到成就感,也啟動了她進入「心流」的學習狀態。

除了經驗分享,節目中也推薦了幾種適合孩子的AI學習應用,包括:

─語言對話練習工具
─創作與寫作輔助工具
─客製化學習計畫與資源整理
─問題提問與概念引導工具

但也提醒家長與教育者:AI工具不是學習的主角,而是助教。真正決定孩子能否持續學習的關鍵,仍在於我們是否創造了一個有溫度的、能允許犯錯的學習環境,是否在他們挫折時適時給予支持與引導。

幫助孩子培養自我激勵與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在AI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當孩子能面對挑戰、克服挫折並持續學習,他們就不只是時代的適應者,更是未來的塑造者。

 


Ep.02 如何與孩子討論AI:基礎概念與正確認知
04/07/2025

AI時代來臨,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談論這項科技?在《大智若魚》的這一集中,主持人胡筱薇教授以自身親子經驗,深入分享如何以孩子能理解、感興趣的方式,建立對AI的基礎認識與正確觀念。

我們以「玩具熊懂你心情」的溫馨比喻,帶孩子從生活情境理解AI,讓抽象的技術不再遙不可及。與其灌輸技術名詞,不如從孩子的語言出發,透過圖像、比喻與實際操作,讓孩子自然進入AI世界。

節目中也探討孩子學AI常見的三個歷程:從「覺得好玩」、到「學以致用」、再到「提升學習效率」。主持人舉出女兒用 AI寫歌的趣事、三筆合一寫作業的靈感創意,真實呈現孩子們如何將AI變成生活中的夥伴與創造的助力。

但在推廣AI教育之餘,胡教授更不忘提醒:「 AI是中性的,關鍵在於使用者。」她以女兒一句「如果畫筆落在兩歲弟弟手裡,你不覺得很恐怖嗎?」點出 AI如同其他工具,端看誰在使用。 AI不該被視為威脅,而是協助我們解決問題、釋放創造力的助手。

本集也特別呼應AI時代更重要的能力——創意思維與價值判斷。節目尾聲,胡教授分享一個「冰融化會變成什麼」的小故事,突顯在標準答案之外,孩子獨特視角與想像力的價值。她強調,在教育上,比起教會孩子操作 AI,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具備判斷、合作與創新的能力。

最好的AI教育,往往不是在教室裡,而是在親子之間的日常互動中自然發生。與孩子一起走入AI時代,探索、對話、創造無限可能。


Ep.01 AI原生代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數位環境
03/31/2025

在數位科技快速演進的時代,孩子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學習與成長環境中。從平板、手機到生成式 AI 工具,數位資源無所不在,學校也逐漸導入平板教學、線上平台,甚至開始思考如何結合 AI 輔助學習。但這樣的環境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孩子可能習慣「問 Google 找答案」,卻不懂得開口提問、思考,也容易在資訊洪流中迷失。

未來的世界,變化只會更快。AI 不只是工具,更正在重塑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互動方式。面對這樣的轉變,孩子必須具備的不只是知識,而是「學習力」與「適應力」——他們需要懂得運用數位工具來解決問題,也需要保有思辨能力與人際溝通的能力。

那麼,面對AI時代,家長該怎麼做?與其恐嚇孩子「AI 會取代你」,不如鼓勵他們探索 AI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要用恐懼來教育,像「你再不學寫程式以後就沒工作」這類語言,反而可能讓孩子抗拒科技、懼怕未來。改以提問、共學與肯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信心與好奇心,這樣的引導能激發孩子思辨,也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後,與其教導,不如共學;與其灌輸,不如提問;與其控制,不如啟發。孩子不是要被訓練成應付 AI 的機器,而是成為擁有創造力與自主學習力的新世代人才。


【搶先聽】EP3:多面向的應用,如何應用科技創造專屬的核心競爭力
03/18/2025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歡迎收聽IC之音.竹科廣播的新節目『大智若魚』,我是胡筱薇,讓你秒懂AI的資料科學家,與您一起悠游於AI之海。

今天的搶先聽,跟你一起來探索「用AI」。AI技術正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重新定義工作模式與創新動力的關鍵。AI如何驅動各產業升級呢?從製造業的智慧生產到金融領域的智能風控,從零售業的個性化體驗到醫療健康的精準診療。甚至智慧城市的建立、娛樂產業與創作等等,都有許多您意想不到的應用案例與前沿技術的分析。

讓我們來幫您了解AI如何解決各領域的痛點,創造新價值!
 


EP3:多面向的應用,如何應用科技創造專屬的核心競爭力
03/18/2025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歡迎收聽IC之音.竹科廣播的新節目『大智若魚』,我是胡筱薇,讓你秒懂AI的資料科學家,與您一起悠游於AI之海。

今天的搶先聽,跟你一起來探索「用AI」。AI技術正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重新定義工作模式與創新動力的關鍵。AI如何驅動各產業升級呢?從製造業的智慧生產到金融領域的智能風控,從零售業的個性化體驗到醫療健康的精準診療。甚至智慧城市的建立、娛樂產業與創作等等,都有許多您意想不到的應用案例與前沿技術的分析。

讓我們來幫您了解AI如何解決各領域的痛點,創造新價值!
 


【搶先聽】EP2:AI 時代塑造的職場革新,善用智慧工具打造卓越真實力
03/17/2025

我是胡筱薇,讓你秒懂AI的資料科學家,歡迎收聽『大智若魚』的Podcast搶先聽。今天帶您迅速了解「優AI」,透過AI實用工具,提升職場生產力的新趨勢。

職場人士如何善用AI工具來提升個人競爭力,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我們希望幫助您全面了解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簡化流程、並激發創新思維。

從AI智能助理的時間管理,到生成式AI的創意支持,許多人對職場上的AI應用並不陌生。然而,要讓AI更有效地提升工作上的效率,有沒有一些關鍵的技巧呢?

當AI應用到工作職場,有沒有一些迷思,讓人感覺AI幫不上忙,甚至愈幫愈忙?是否我們應該有一些思考準備,才能善用AI?更多精彩內容就在本集『大智若魚』。


EP2:AI 時代塑造的職場革新,善用智慧工具打造卓越真實力
03/17/2025

我是胡筱薇,讓你秒懂AI的資料科學家,歡迎收聽『大智若魚』的Podcast搶先聽。今天帶您迅速了解「優AI」,透過AI實用工具,提升職場生產力的新趨勢。

職場人士如何善用AI工具來提升個人競爭力,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我們希望幫助您全面了解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簡化流程、並激發創新思維。

從AI智能助理的時間管理,到生成式AI的創意支持,許多人對職場上的AI應用並不陌生。然而,要讓AI更有效地提升工作上的效率,有沒有一些關鍵的技巧呢?

當AI應用到工作職場,有沒有一些迷思,讓人感覺AI幫不上忙,甚至愈幫愈忙?是否我們應該有一些思考準備,才能善用AI?更多精彩內容就在本集『大智若魚』。


EP1:科技浪潮來襲,如何悠游 AI之海?
03/16/2025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歡迎收聽IC之音.竹科廣播的新節目『大智若魚』,我是胡筱薇,讓你秒懂AI的資料科學家。

從生成式AI浪潮到最近的 DeepSeek旋風,不只是企業建構 AI算力,為半導體、伺服器產業帶動了驚人的成長動能, AI更應用於百工百業,甚至各國都要建立主權 AI。人工智慧的發展策略,已經牽動了大國之間博弈競爭的布局。

面對目不暇給,迅速推陳出新的AI應用,您是否感到眼花撩亂呢?關於 AI,確實有許多概念需要釐清,才能讓我們更有把握,迎向這個迅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時代。無論您是父母親、職場專業人士,還是對 AI創新應用感興趣的朋友,本節目帶您走在 AI技術最前端,探索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跟大家一起,當一條快樂魚兒,自在悠遊在人工智慧的海洋!

『大智若魚』將分三個主題分享:
→ 「智AI」鎖定親子教育,針對AI原生代的親子教育,提供父母親實用的建議,幫助孩子適應數位未來。
→ 「優AI」聚焦職場生產力,分享最新的AI實用工具,幫助您應對快速變化的AI新時代。
→ 「用AI」則帶您觀察廣泛的跨域應用,拆解各行業痛點與創新案例,幫助您掌握AI時代的關鍵機遇,開拓商機。

今天是節目開播前的「Podcast搶先聽」第一集,讓我們從「智AI」親子教育的話題開始……


【搶先聽】EP1:科技浪潮來襲,如何悠游 AI之海?
03/16/2025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歡迎收聽IC之音.竹科廣播的新節目『大智若魚』,我是胡筱薇,讓你秒懂AI的資料科學家。

從生成式AI浪潮到最近的 DeepSeek旋風,不只是企業建構 AI算力,為半導體、伺服器產業帶動了驚人的成長動能, AI更應用於百工百業,甚至各國都要建立主權 AI。人工智慧的發展策略,已經牽動了大國之間博弈競爭的布局。

面對目不暇給,迅速推陳出新的AI應用,您是否感到眼花撩亂呢?關於 AI,確實有許多概念需要釐清,才能讓我們更有把握,迎向這個迅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時代。無論您是父母親、職場專業人士,還是對 AI創新應用感興趣的朋友,本節目帶您走在 AI技術最前端,探索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跟大家一起,當一條快樂魚兒,自在悠遊在人工智慧的海洋!

『大智若魚』將分三個主題分享:
→ 「智AI」鎖定親子教育,針對AI原生代的親子教育,提供父母親實用的建議,幫助孩子適應數位未來。
→ 「優AI」聚焦職場生產力,分享最新的AI實用工具,幫助您應對快速變化的AI新時代。
→ 「用AI」則帶您觀察廣泛的跨域應用,拆解各行業痛點與創新案例,幫助您掌握AI時代的關鍵機遇,開拓商機。

今天是節目開播前的「Podcast搶先聽」第一集,讓我們從「智AI」親子教育的話題開始……


《大智若魚》3月17日起,每週二07:00播出,歡迎鎖定收聽!
03/12/2025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隨著AI技術不斷演進,您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這個數位化的未來?本節目特別邀請資料科學家胡筱薇主持,聚焦三大領域:

智AI—親子教育:針對AI原生代的親子教育,提供實用建議,讓您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孩子的日常成長,透過AI工具來支持孩子的學習,幫助孩子適應數位未來。

優AI—職場生產力:分享最新AI實用工具,讓您全面了解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簡化流程、並激發創新思維,協助您應對快速變化的AI新時代。

用AI—跨域應用:拆解各行業痛點與創新案例,深入探討AI如何驅動各產業升級,從製造業的智慧生產到金融領域的智能風控,從零售業的個性化體驗到醫療、法務、城市治理等,助您掌握AI時代的關鍵機遇,開拓商機。

無論您是父母、職場專業人士,還是對AI創新應用感興趣的朋友,本節目帶您走在AI技術最前端,探索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當一條快樂魚兒,自在悠遊於人工智慧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