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烩面
本意是做一档关于英国的播客,但起名过分含蓄了,而且为了蹭热点经常聊一些别的。两个实际上相当淳朴的河南老乡,却又有很多看法。学了多年文学,聊到深处仍不知所云。
vol.59 卧底极右翼:种族仇恨与反移民叙事的操盘术
伦敦电影节上一部被临时撤档的纪录片,《Undercover: Exposing the Far Right》,不只揭露了当今英国的政治气候,更让我们发出了“我们到底在看谁”的自我拷问。影片原定在去年放映,却因极右翼游行被紧急取消:真的是出于安全考量,还是被某种无形力量噤声?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从这部纪录片出发,聊极右翼如何借“伪科学”包装仇恨、操控话语空间,也聊当这样的叙事被带入中国语境,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极右翼认可普世价值吗?它和保守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把国人搬到阴国投票,哪一党会赢?如果把简中互联网常见的“清醒发言”翻译成英文,会不会被视为极右翼?
我们也谈到那些更隐秘的偏见:住在“更白”的社区是否就意味着种族歧视?语言、教育、文化背景,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的思维边界?
最后,我们回到创作本身:纪录片的立场该如何拿捏?揭开极右翼同时,它是否也在构筑另一种叙事?真实与立场、揭露与操控之间的界线究竟在哪里?这一集,我们想邀请你一起重新思考——谁在讲述,谁被代表,而中立是否真的存在。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想看到完整、鲜活的极右翼而非标签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愿Reform就地解散
【时间轴】
01|撤档风波、观影心绪与中国语境可比性 00:15
原拟去年的伦敦电影节放映临门撤档:是安全考量,还是极右翼干预?新一波反移民游行的开端 若中国人搬到英国投票,会投向哪一派?如果简中互联网常见言论翻译到英国… 议题切分:文化立场与经济立场可能并不同向——更加现实、只顾民生,还是难民会被媒体叙事牵引?02|片中调查线索与“伪科学”外衣 09:34
叙事视角:反极端主义组织 Hope not Hate;调查员 Harry Shuman(化名 Chris)潜入极右网络。 组织/资金网:Human Diversity Foundation、Pioneer Fund 等被指与“白人至上”“种族科学”相关的实体。 平台包装:片中提到的“Aporia”以学术体例发布研究与新闻,呈现“科学/异见”姿态;被指传播不被主流认可的“伪科学”。 方法论警惕:承认影片立场与取材选择的倾向可能影响呈现;对“对方论文真伪”保持审慎。 极右翼的边界:借用 Cas Mudde 的四要素——排他/仇外、反民主的个人崇拜与民粹、一套传统主义“失落感”的价值、以及特定社会经济纲领 宣传战术:以“+5/+6”的极端言论充斥空间,挪动社会可接受区间,让“+3/+4”显得“温和”(奥弗顿之窗)03|温和偏见与文化背景 24:16
“白人社区”困惑:讨论选择居住在单一族裔区域是否隐含种族偏见?“racist”标签的局限与过度简化。 种族与能力的辩题:“种族智力差异”与“勤奋刻板印象”——环境、教育与社会化远胜先天因素吗? 伪科学批判:种族分类定义模糊、个体差异大于群体差异;“种族不存在,只有种族主义”? 文化经验差异:不同社会的“多元耐受度”差异,语言共同体才是融入社会的关键?04|社会动机与创作伦理 33:49
观看移情到创作:强议题掩盖了形式感知吗?担忧卧底与机构实名曝光的安全与可持续性。 伦理与改片设想:希望补足受害者访谈、展示极右内部分歧。 媒体光谱与创作立场:Channel 4 被视为中间偏左;影视创作整体偏左更常见? 右派叙事:《Sound of Freedom》?《唐顿庄园》? 历史剧透视:《王冠》在向往与揭露之间游走;《末代皇帝》体现外部凝视与政治色彩。 创作立场:“有立场但不口号化、埋于叙事之下”还是“作者退场、呈现复杂现实”?卧底:揭露极右翼 Undercover: Exposing the Far Right (2024)
导演: Havana Marking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4-10-21(英国) / 2024-11-19(IDFA)
片长: 95分钟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伦敦生活,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vol.58 从清华到剑桥到MIT:“名校光环“下,个体的脆弱与迷茫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从中国的清华到英国的剑桥再到美国的MIT,三所顶尖学府串联起她的求学轨迹。
但当她开始讲述——那个"悲伤"的班级、想学算命所以去了哲学系、因为想看鲸鱼所以来到波士顿——我们才意识到,名校光环下,个体的迷茫、脆弱与寻找方向的挣扎从未消失。
精英主义高校是有毒的环境吗?从青少年到青年人的成长痛中,如何接受自己"慢慢来"?中英美三国的校园文化、就业前景、导师关系、社交压力有何不同?川普上台、中美关系紧张,对留美读博有何影响?
即使在强大的系统里,每个人依然渺小且无方向;但也正因如此,那些看似“简单”的人生抉择——比如想看鲸鱼——反而成为最真实的原因。
【嘉宾】
玲玉:清华→剑桥→MIT,传统学霸的非典型叙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许多人生选择的出发点都是“偷懒”。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因为想学算命所以选择了哲学双学位。
【时间轴】
01|三个“清华”:中英美顶尖学府巡礼 01:30
从中国清华到剑桥到MIT:地理跨越背后的心路历程
从英语专业到建筑学:转专业的契机与困惑
02|"成为一面扇子":主播泪洒时刻 04:30
名校学生的自我认知:工具还是主体?
03|一个"悲伤"的班级:强大系统中的迷失个体 07:30
本科期间你有确定想做什么吗?
中文系无法培养作家?
想学算命所以去了哲学系:看似荒诞的选择逻辑
04|人生抉择的助推器:“因为鲸鱼” 16:00
看似简单甚至随意的理由,如何成为重大决定的支点?
当宏大叙事失效,小确幸成为真实动力
05|中英美校园文化差异:与人生阶段共舞 19:13
三国高校的文化与排名体系对比
从青少年到青年人的转变:成长痛与接受自己“慢慢来”
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所学校的感受为何截然不同?
06|名校滤镜还在吗? 25:00
不太愉快的经历为何没有消磨掉对名校的滤镜?
精英主义高校是有毒的环境吗?
07|中英美教育深度对比:就业、导师、社交、压力 29:00
就业前景:哪国学历更"值钱"?
导师关系:学术指导 vs. 人生导师
社交网络:精英圈层的包容与排他
压力来源:内卷、阶级、身份认同的多重挤压
08|地缘政治的阴影:川普、中美关系与留学生的焦虑 49:18
中美关系紧张对留美读博有何实际影响?
签证、就业、学术合作的不确定性
留学生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寻找个人出路?
09|如果重来一次:你会选哪国教育模式? 54:15
美国的主体性 vs. 英国的阶级性 vs. 中国的系统性
让从前的自己重新上学,三选一的艰难抉择
每种模式的代价与馈赠
10|英国职场:阶级与种族的隐形天花板 01:01:00
工作环境中的阶级问题如何显现?
种族身份在英国职场的微妙处境
"融入"是可能的吗?还是永远的局外人?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求学经历、名校印象或教育体制观察,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vol.57《一战再战》:革命幻灭、种族分裂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消解
一部集票房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于一身的电影,如何在西方种族和政治分裂的浪潮中解构个人英雄主义?从实验性剧本到卡夫卡式的父亲形象,从种族议题到空间美学,《一战再战》用反类型、反传统、反英雄的叙事挑战观众对革命、制度、身份与未来的想象。
从剧本结构到镜头语言,我们将拆解这部电影如何以实验性的方式打破战争片的叙事惯性:它像一场不断重演的梦境,将个人幻灭与制度秩序、政治符号与家族命运交织在一起。在《葡萄园》的余韵中,《一战再战》显得更加锋利、更加自嘲,也更难被简单归类。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各种反英雄叙事。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被PTA导演的镜头语言和空间设计吸引。
【时间轴】
01|风险三重奏:一部逆势而行的电影 01:00
《一战再战》好评如潮背后的悖论:票房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如何并存?
为什么这样一部电影能在当下引发广泛讨论?
02|剧本拆解:实验性与反传统在哪里? 04:54
非线性?多视角?结构上的"不听话"
《一战再战》与《葡萄园》的互文:从文学到电影的对话
03|种族、政治与导演的双向嘲讽 08:15
浓郁的种族色彩如何铺陈?
导演对极左和极右的同时嘲讽
个人英雄主义的幻灭:反英雄 vs. 反英雄主义
04|废柴老爸Bob:卡夫卡式的存在困境 15:31
小李子的父亲形象:无能、焦虑与制度囚笼
精密严格的制度管理是必要之恶吗?
05|薇拉:美国未来的多元象征? 25:00
种族融合、坚强独立的女儿形象
她是导演对多元社会的美好想象,还是另一种刻板投射?
06|镜头语言:地理、情绪与哲学的三重奏 31:05
连绵起伏的山峦:一举三得的视觉设计——地理背景、紧张氛围、情节推动
"大师"的移民老窝:东方美学的空间诗学
"水"的哲学:从老子到柏拉图式的"哲学王"
07|三位影帝飙戏与革命的日常化 33:26
表演的化学反应与张力
将革命融入踏实具体的生活:电影与美国现状的对照
为什么"日常化"比"史诗化"更有力量?
08|争议与盲区:导演的厌女情结? 39:00
跨性别角色的展示
导演是否有根深蒂固的厌女倾向?
结尾Perfidia给女儿的信:救赎还是强行洗白?
我们的一些吐槽
《一战再战》
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编剧: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托马斯·品钦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西恩·潘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蔡斯·英菲尼迪 / 缇雅娜·泰勒 / 雷吉娜·赫尔 / 伍德·哈里斯 / 阿拉娜·哈伊姆 / 保罗·格里姆斯塔德 / 莎娜·麦克黑尔 / 斯塔尔勒塔·杜波利斯 / 埃里克·施维克 / 托尼·戈德温 / 詹姆斯·唐尼 / 约翰·胡热那克 / 凯文·泰德 / D·W·莫菲特 / 丹·查里顿 / 艾普尔·格雷斯 / 珀尔·米妮·安德森 / 吉娜·马隆 / 乔恩·比弗斯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一
vol.56 和好莱坞编剧聊一聊短剧
微短剧的浪潮从中国拍到了洛杉矶。几分钟的剧情、一口气的上头感,让观众放弃了影院的爆米花,改刷带有 AI 配方的“爽剧”。据艾媒咨询调查,2025 年,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突破 677.9 亿元,预计2030年将超 1500 亿,超过电影票房(大概率包括了上下游、发行、IP改编、衍生等)。
短剧俨然成为中国新的文化出口,好莱坞也开始追赶:演员工会签署新协议,大厂试图重启早夭的 Quibi 模式。问题是,这一切是繁荣的前奏,还是又一次内容泡沫。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来自美国编剧工会的 Yudho,以开放又犀利的视角剖析这股短剧热。从大银幕的仪式感到民主化创作(的幻觉),从电影学院的传统训练到英美城市的电影性格,我们追问:为什么短剧能让人停不下来?中国的爽感叙事是否正悄然接管全球屏幕?
从共鸣的黑暗厅到一人一屏的上头感,我们究竟在失去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微短剧,是影视工业的终结,还是大众叙事的新开端?
【嘉宾】
Yudho:美国编剧工会成员,对短剧持开放心态。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进行过一些短剧的创作。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被短剧的市场规模小小震撼。
【时间轴】
微短剧为何爆火?00:50
中国微短剧风潮在西方走红,好莱坞入局;国内市场规模已超过影院票房? 短剧不是威胁,是补位——为碎片时间提供可及性? 嘉宾与伦敦的不解之缘:冥冥中自有安排 本期为第三期全英文播客观看体验与创作公式:上头但速朽 05:19
微短剧“停不下来”的设计:极短集长、自动续播、强钩子 内容高度戏剧化、快节奏、碎片化;更像“片段拼接”的连看体验 写作有公式,AI 也能打底——可行但同质化严重 题材以言情为主,亦有男频爽文、重生、古穿今等产业生态与媒介冲突:好莱坞迟到?16:17
好莱坞与工会、传统大厂试水微短内容的“慢半拍”;类比 Quibi 的教训。 新媒介一再挑战影院:从电视、YouTube 到短剧;影院以“更沉浸”(订阅、5DX、餐饮座椅)抗衡。 观看习惯被改写,但“大银幕的共同体体验”仍不可替代?行业等级与生产现实 22:12
行业等级:电影>电视剧>微短剧?政府项目/甲方选角的现实操作。 好莱坞也有“体面化”的裙带逻辑。 对市场研究的针锋相对:数据常滞后于创作周期,导致“公式化但失灵”?叙事美学与价值观:化学反应、保守张力与酷儿视角 33:18
微短/韩剧/肥皂剧的“凝视与克制”制造张力;演员化学反应是成败要害。 许多作品价值观老旧、性别刻板;但“压抑下的张望”也让少数族群读出共鸣。 反例与突破: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城市画像与创作成长 54:38
城市性格比拟:如果用一部电影来形容纽约、洛杉矶和伦敦…好时光; 某种物质; BJ单身日记? 创作民主化?设备/AI 降低门槛,数量暴增逼出差异化。 电影学院的价值:协作、完稿能力、世界观/POV 的养成胜于纯技术。 近期片单与理想范式:巴西片 The Way He Looks (爱,简单);近作 Sentimental Value (情感价值)(表演与剧作的“精密控制”)。【相关报道】
Hollywood’s romance with micro dramas is heating up. Will it last? SAG-AFTRA Addresses Burgeoning Micro-Drama Trend With New Verticals Agreement【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伦敦生活,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vol.55 黑啤里的英爱史:《健力士王朝》的开放婚姻与继承之战
一杯被传能补铁、壮阳的黑啤,竟牵出一个两百年品牌的商族传奇与一场爱尔兰民族认同。Guinness是什么口味?《House of Guinness》到底是“健力士”还是“吉尼斯”?
从一口 stout (深色艾尔)出发,我们聊剧的古偶质感与“老钱”家族:开放婚姻的契约与破戒,性与权力的缠绕,俊男美女的张力与“雷声大雨点小”的叙事。社媒打卡“speaking the G”、都柏林正宗迷思与英爱签证现实一并拆解;再回望芬尼亚兄弟会与工业慈善的拉扯,以及那把与国徽方向相反的“竖琴”如何被商业与国家叙事改写。
听完这期,你不只分得清 stout 与 IPA,更能读懂一杯黑啤背后的阶层结构、欲望算计与国家想象。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IPA轻盈的香气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感觉剧名像可乐之家
【时间轴】
01|名字、迷思与口味启蒙——Guinness不只是酒 00:31
《House of Guinness》与“健力士/吉尼斯”翻译槽点 “Guinness 补铁、孕妇能喝”迷思拆;健力宝的联想 啤酒科普:Guinness ≠ 一个酒种;归属 stout/porter 系列,吧台可能用同类替代。 风味偏好:stout 的麦香/咖啡/巧克力 vs. IPA 的花果香与轻盈感。 “Z 世代毁了 Guinness?”媒体话题与社媒玩法——“splitting the G” 打卡梗。 看剧想去都柏林:剧集带动旅行心动值↑。 英国长期签证持有者去爱尔兰的签证门槛;“步行过境”的传闻与法律风险提醒。02|剧集观感:古偶气质与家族谱系 08:35
质感像“爱尔兰版《继承之战》”?但兄妹组团Peace&love,并非狗咬狗。 “古偶+偶像剧”混搭:颜值、配乐与“雷声大雨点小”。 史实与人物关系考据:Arthur/Benjamin/Edward/Anne 真实可考;家族疯狂重名导致观剧迷惑。 “Sir”与命名传承;老钱家族“传承至上”的秩序感。03|性、婚姻与权力的缠绕 17:29
同性情节的风险与时代处境:公开场合被捕线索;英爱历史中的法律压迫。 Arthur × Olivia 的“契约式婚姻”:开放关系的底线与破戒;理性与家族利益的拉扯。 嫉妒、继承与风险管理:怀孕与血统让规则更刚性。 性=“像吃饭喝水”吗?身体、风险与亲密性反思“去羞耻化”的边界。 Benjamin × Ellen 的化学反应与第二季走向预测;“门不当户不对”的现实拷问。05|政治、符号与“爱尔兰性” 39:24
爱尔兰与美国的侨民网络、募款与政治游说在镀金时代共同构建出一个“更大的爱尔兰” 芬尼亚兄弟会/IRB 的历史定位:民族主义与独立诉求;与 Guinness 家族代表的精英经济秩序的张力。 工业慈善与“仁慈资本主义”争议:住房、福利与形象洗白的两面性。 音乐与身份:爱尔兰/苏格兰民乐印象;民族音乐在品牌与文化中的存在感。 竖琴符号冷知识:Guinness 商标竖琴与爱尔兰国徽“左右相反”的由来;国家象征与商业符号的博弈。健力士王朝 House of Guinness (2025)
导演: 汤姆·森兰 / 穆尼亚·阿克
编剧: 斯蒂文·奈特
主演: 安东尼·鲍伊 / 路易斯·帕特里奇 / 艾米莉·费尔恩 / 费昂·奥谢 / 詹姆斯·诺顿 / 妮娅姆·麦柯马克 / 谢默斯·奥哈拉 / 杰克·格里森 / 德乌拉·基尔万 / 丹尼尔·嘉利甘 / 大卫·威尔莫特 / 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 / 希尔达·费伊
vol.54 七年后,我又回到伦敦,成为了更自由的大人
时隔七年,老朋友再次相聚伦敦。
有人在别处扎根,也有人依然在这座城市里试着安顿自己。伦敦像一面镜子,映出我们成长的弧线。
这一期,我们聊伦敦,也聊成长。我们复盘留学时光里没想清楚的问题——为什么东伦敦从危险地带变成文化据点?英国人碰杯有什么讲究?为什么伦敦的公园比国内更治愈?我们也讨论语言人格的切换、城市节奏的差异、以及异乡人的自由与疲惫,用生活细节去拼出这座城市的复杂轮廓。
但更深的主题,是“重访”本身。每一次回到伦敦,都像一次自我检视:语言人格在变化,消费观在变化,连我们看待自由与安全的方式也在变化。从写论文的留学生,到有掌控感的成年人,这趟旅程其实是一场关于时间与成长的实验。
当你再一次坐上地铁,听见那句 Mind the Gap,你会发现——城市或许没有变,但你早已不是当年的你。
【嘉宾】
五十元:KCL前留子,18年对Bethnal Green不屑一顾,常飞日内瓦后有点欣赏东伦敦(她的日常分享)
帆子:LSE前留子,20年与Paddington结缘,至今走出海德公园半径5公里会过敏(不会)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Hampstead Heath附近的小动物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对Greenwich的五行欲罢不能
【时间轴】
最简单的问题最不简单——伦敦变好还是变坏?03:17
老友重逢,换个视角看伦敦:从同窗同游,到口罩期间抱团取暖 最简单的问题最不简单:伦敦变好还是变坏? 体验升级:从蜗居的学生到体面的游客 政治光谱误读与日常体感:伦敦整体更偏左吗 小事实让城市更有“情感锚点”:啤酒喝到“G”、碰杯要对视 在地互动与“我的私人地图”,安全感与熟悉感的心理权重最爱片区:西区的秩序 vs 东区的生命力 13:28
片区偏好:以海德公园为圆心的“安全半径”;早年的不成熟遮蔽了东伦敦的美好吗 城市折叠:伦敦像若干小镇拼成的大都会,短距离内切换阶层与文化 偏爱规律与公园疗愈,更远、更静、更绿公园、动物与城市的呼吸 18:49
克制维护:自然是另一种人工吗 海德公园的“皇家感”与格林尼治的轴线仪式 灰松鼠入侵史、天鹅、鹿、各种水鸟——自然观察附带叙事实验(警惕“隐喻陷阱”)。 城市农场:可爱与尴尬并存三城对照:上海×北京×伦敦 25:08
五行/风水视角:伦敦金水重、木气足:个体差异导致城市适配感不同。 上海:比伦敦便宜、半小时城市;文化便利 北京:宏大与渺小并存;可打补丁的生活智慧更自由的大人:熟练应对生活中失去掌控的瞬间 32:59
故地重游,刻舟求剑——检视当年的城市记忆,我们都长大了 学生与职场的视角切换:疫情让‘校园不属于我’的遗憾放大,写论文期无心看景 纽约的诱惑:文化中心情结与“在场感”|room where it happen 双语人格差异:幽默迁移的门槛 伦敦物价新感悟:基础生活昂贵,高端体验相对“划算”(米其林/剧场/美术馆/青年票/兴趣班)?为更自由的我们干杯!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伦敦生活,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
vol.53在英国智库窥见帝国遗产:一个中国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当一个中国人走进牛津智库,她既不是"全球南方"的代表,也不完全是"西方"的一员——她成为了连接北京、牛津、伦敦的"桥梁",一个带着工具性和暧昧性的身份。
从4chan的阴谋论传播链条,到特朗普时代政治暴力的兴起;从伦敦政经学院(LSE)对自由主义态度的转变,到英国帝国遗产在当下的隐秘运作——这不仅是一个中国研究者在英国的求学与工作经历,更是对旧帝国权力结构、学术政治、移民困境的深度剖析。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LSE和牛津智库工作的研究者紫晨,分享她在帝国"中枢"的独特观察。当MBE、OBE的教授们与前殖民地革命先驱的后代同处一室,当金融巨头、科技公司高管齐聚伦敦,当"华美袍子"下的虱子若隐若现——这座城市暴露出怎样的权力秩序与帝国逻辑?
在这里,中国人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学术中立"真的存在吗?自我东方化的陷阱如何避免?工党的移民政策为何是"饮鸩止渴"?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恰恰是流离的人才能够获得一种新含义的自由,只有与一切失去联系的人才会无所顾忌。"在帝国的心脏做研究,意味着什么样的自由与代价?
【本期嘉宾】
紫晨:伦敦政经学院研究者,牛津智库成员,在帝国中枢研究阴谋论与跨国传播,试图在桥梁身份中保持独立思考【主播】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好奇帝国叙事在当代的变形 Zoe:戏剧博士在读,关注权力、身份与文化政治【时间轴】
02:44 阴谋论的媒体传播链条
从4chan到主流政治:阴谋论如何流动 跨国传播的技术路径与社群结构 ACG文化与右翼政治的意外联姻 Telegram在阴谋论传播中的角色05:25 特朗普时代的政治暴力与真相危机
特朗普上台后,阴谋论在主流政治中的号召力、影响力、煽动力 政治暴力的正常化:从边缘到中心 Truth Social等"真相媒体"平台的崛起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战争13:46 作为中国人在英国智库工作的微妙身份
连接北京与牛津:桥梁角色的工具性与暧昧性 "新帝国代言人"而非"全球南方"——英国人眼中的中国 在审慎与好奇之间:英国学术界对中国的复杂态度25:22 LSE与自由主义的裂痕
伦敦政经学院对自由主义态度的转变 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困境 学术KPI化与知识生产的异化 Administrative research vs Intellectual work:研究者的身份焦虑32:55 帝国从未离开:英国的遗产与当下
伦敦作为旧帝国中枢的隐秘运作 帝国的"吸收"能力:如何同化曾经的敌对力量 MBE、OBE与革命后代的同框:殖民遗产的当代形态 Commonwealth国家与英国的持续影响力39:10 学术研究中的自我东方化陷阱
作为"学贯中西的东亚女人"的玩味身份 Positionality:如何定位自己在知识生产中的位置 避免成为西方学术话语的"本土informant" 保持批判性的伦理定位44:34 不懂英国人的潜规则
文化密码与隐性规则的挑战 Common sense背后的阶级与历史 社交场合的权力游戏 如何"读人"而非只读书50:01 在伦敦最有用的收获与最容易踩的坑
借助机构身份的资源与网络 避免困在"中国学生圈"的重要性 理解不同群体的聚集与博弈 独立研究者的边缘化风险54:07 不太太平的英国:移民政策的饮鸩止渴
工党移民政策的困境与矛盾 必须正视的帝国遗产:殖民残骸与战争遗绪 与"全球南方"关系的重新审视 中间派采纳右翼策略的政治危险 住房、公共健康与生活尊严的改革必要性【核心思考】
当你成为"桥梁",你还能保持独立的批判立场吗? "学术中立"是知识追求的理想,还是权力运作的遮羞布? 在帝国的心脏做研究,是理解权力的捷径,还是被权力收编的开始? 工党的移民政策能否跳出与右翼竞争的恶性循环?【延伸阅读与观看】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流亡者的自由与代价 欢迎移民的新颖视角 —— 主播在节目中提到的关于移民问题的另类思考【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在海外学术机构工作,或对帝国遗产、身份政治有自己的观察,欢迎写信分享: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权力真相的动力。
vol.52在英国剧场做梦:离散,流浪,梦幻与科技
当AI成为表演者,当梦境变成舞台,当中国人的梦与苏格兰人的梦在同一个空间碰撞——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正在英国戏剧学院上演的真实创作。
什么是《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一部让科技作为表演者共存在梦境世界的实验剧场作品。它用三种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收集真实的梦境,将虚幻与现实、技术与人性编织在一起。
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把最私密的梦境搬上舞台,当禁忌的梦——排泄、春梦、谋杀——成为艺术素材,当面无表情的“造梦砂人”从苏格兰传说中走出,我们究竟在探索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英国戏剧学院攻读戏剧实践硕士的创作者,分享《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从概念到实现的完整历程。从梦境收集的伦理困境,到中西方梦境文化的差异;从卡夫卡式重复异化的噩梦,到卓别林工厂流水线的现代隐喻——这不仅是一次戏剧创作的幕后揭秘,更是对科技时代人类创造力边界的深度思考。
当剧场遇见AI,当梦境成为共享空间,我们是在见证艺术的未来,还是人文精神的最后挣扎?
【嘉宾】
Caiqi:《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主创,相信每个梦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Yi:《Drememakars|梦人|Dreammakers》主创,在英国剧场中寻找梦境与现实的边界【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相信梦境是理解人类的密码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好奇科技与艺术碰撞的火花【时间轴】
02:00 在英国戏剧学院的求学之路
戏剧实践专业的学习体验 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与艺术理想 中国学生在英国戏剧教育中的文化适应07:05 《梦人》一句话概括
科技作为表演者共存在梦境世界 三种语言构建的多元叙事空间 实验剧场的边界探索08:45 梦境的三种人类
最近记忆最深刻的梦境分享 "不做梦的人"、"爱做梦的人"、"现实反映在梦中的人" 梦境与个体心理状态的关系11:57 作品诞生的起源
科技与梦境的概念碰撞 梦的记录:从私人体验到公共艺术 创作灵感的哲学思考16:51 梦境的筛选与文化差异
如何选择哪些梦境进入作品? 中国人的梦和苏格兰人的梦:文化背景下的潜意识差异 跨文化梦境研究的艺术价值20:30 创作过程中的挑战
几个具体梦境案例分析 卡夫卡式梦境的重复与异化主题 卓别林工厂流水线:现代生活的梦境隐喻 将抽象梦境转化为具体舞台语言的技术难题25:30 面无表情的造梦者
苏格兰传说中的"造梦砂人" 神话元素在现代戏剧中的运用 面部表情缺失的表演挑战28:00 禁忌梦境的艺术处理
排泄、春梦、谋杀:人类潜意识的阴暗面 如何在艺术框架内处理敏感内容 观众接受度与艺术表达自由的平衡 禁忌作为创作素材的伦理考量37:20 科技作为表演者的哲学思辨
AI在剧场中的角色定位 创作者对科技的复杂态度 "剧场会被AI取代吗?"——人文艺术的存在价值 技术工具 vs 创作主体:边界在哪里?46:09 观众的真实反馈
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反应差异 实验剧场的接受度挑战 梦境共鸣:个体经验的普遍性48:21 未来的创作方向
《梦人》项目的后续发展 科技戏剧的可能性探索 个人艺术理念的长远规划【思考问题】
当我们把梦境搬上舞台,是在分享人类经验还是侵犯内心隐私? 科技能成为真正的"表演者",还是始终只是人类创意的延伸? 在AI时代,戏剧艺术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有印象深刻的梦境,或对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有自己的思考,欢迎写信分享: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艺术边界的动力。
vol.51伦敦动荡的一周:地铁罢工、示威游行与阶层对抗
当地铁停运,蒸汽火车重回街头,马车与自行车堵塞道路——这不是历史重演,而是2025年伦敦的真实一周。
地铁司机为什么要罢工?当TFL CEO的工资是地铁司机的十倍,这种差距合理吗?为什么只有地铁罢工而公交依然运行?极右游行又在这个时候涌现,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撕裂?
本期节目,我们从一个普通打工人的视角出发,记录伦敦动荡一周的真实体验。从地铁罢工导致的交通混乱,到示威游行背后的政治角力;从阶级对抗的勇气与代价,到公共交通系统的深层问题——我们试图从一场关于罢工的讨论出发,思考现代都市生活、劳工权益与社会公义的。
在这座看似优雅的城市里,争抢着上公交车让“优雅的伦敦人不再优雅”,当普通人在交通瘫痪中艰难求生,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罢工,而是整个社会结构下个体的挣扎与抗争。
正如Owen Jones所说:“Rise With Your Class, Not Out Of It”
——这句话在今天的伦敦意味着什么?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见证了现代都市恐怖片的真实上演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地铁罢工中体验了一把"高级牛马历险记"
【时间轴】
01:00 普通人在伦敦动荡的一周:地铁罢工+示威游行
一周内两场重大事件的亲历体验
交通瘫痪下的伦敦众生相
03:30 现代都市的时光倒流
地铁罢工,蒸汽火车重新上路
马车上街,自行车堵塞——历史与现实的荒诞交汇
“高级牛马历险记”:打工人的求生之路
现代都市恐怖片的真实版本
失信的公交火车:公共服务的信任危机
“活人微死”的伦敦打工人状态
平静的疯狂感:危机中的超现实日常
优雅不再:公交车如何改变伦敦人的气质
《伦敦生活》中的公交车隐喻
14:55 地铁司机为什么要罢工?
地铁司机的诉求是什么?
Owen Jones:“RISE WITH YOUR CLASS, NOT RISE ABOVE YOUR CLASS”
罢工背后的阶级意识与集体行动逻辑
劳工运动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
24:10 薪酬差距的道德拷问
给你70K英镑的年薪,让你做地铁司机,你做吗?
TFL CEO工资是地铁司机十倍之多
薪酬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深层矛盾
30:48 抗争的勇气和力气
集体行动的心理成本与社会代价
个体与集体利益的平衡艺术
罢工权利与公众服务责任的张力
33:02 分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为什么只有地铁罢工,公交没有罢工?
两套系统的运营模式差异
伦敦公共交通的结构性问题
36:40 极右游行的政治阴影
Charlie Kirk其人及其政治立场
极端政治人物遇袭的道德判断
政治暴力与民主边界的哲学思考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伦敦地铁罢工等问题的思考,也可以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50 书写真实:家族档案、手绘动画与母女关系的影像实践
一个名字被改三次,会不会把人分成三种人生?当你在异乡拍故乡的主题,能否更放得开?独立电影人如何平衡创作与生计?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伦敦拍纪录片的钰淇:她把家族档案与零基础手绘动画缝进《How I Got My Names》,把那只“房间里的大象”摊在光下;她把与母亲11小时通话压成半小时《Dear Daughter》,用海面与裂墙搭出亲密与疏离的距离感;在观察式《Sue》里,她退到镜头后,用长时间陪伴换来真实与信任。本期从剑桥选修课“Ecologies and Documentary Moving Images”的灵光一现,到站上 BFI 大银幕的雀跃与冷静,我们想聊一聊:纪录片的“真实”究竟由谁书写——素材、剪辑,还是你当下的位置?
在这次对谈中,你会听到钰淇如何以“先声后画”的方式完成脚本,再用 Procreate 从零开始硬啃动画。还会听到名字与身份之间的拉扯——完美主义与多重自我是如何在一次次改名中被塑形,又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想要坚持让别人把中文名念对。你会跟随她的观察式拍法,从街采账号顺藤摸瓜找到拍摄对象,再到一个月深度跟拍,思考“被拍的人是真我还是 persona”。你还会收获一份最爱纪录片清单。而如果你正想上手,钰淇也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始——预算只够一件设备,就先买好话筒。
这是一份把真实拆开、再把自己缝回去的实战笔记。听完,也许你会忍不住想按下 REC。
【嘉宾】
唐钰淇:常驻伦敦的纪录片新锐导演。她热衷于探索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讲述那些具有挑战性、鼓舞人心且能引发个人共鸣的女性故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在《Dear Daughter》中找到许多感同身受的时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聊完这期也想拍片了
【时间轴】
成长轨迹、影像启蒙与英国求学 00:15
五年英国轨迹与四年四国的“溜达式”成长
第一次被纪录片击中的片刻:剑桥选修课Ecologies: Ecologies and Documentary Moving Images
从个人经历到影像表达:从自我出发抵达更大的背景,拆解自我的创作+疗愈
理论 vs 影像:从影评训练到图像主导
在英国拍片的改变:距离、动画与“更放得开”?
何为纪录片?真实、剪辑与边界的拉宽
作品深聊:从个人史到影像语言 13:18
作品总览|《How I Got My Names》 / 《Dear Daughter》 / 《Sue》
BFI时刻|大银幕与被看见的“虚荣心”
奖项与场面|Grayson Award提名与现场
《How I Got My Names》17:07
概念与名字:从脚本到家族档案与手绘动画
动画是怎么炼成的?0基础Procreate硬啃
先脚本后素材——配图像而非倒推
名字带来的能量和身份:完美主义与多重自我
和解与转变:中英文名轶事数则
《Dear Daughter》30:19
灵感来源:现当代女性执导的恐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
母女关系的冷与痛 + 温暖瞬间
半小时从11小时里生长:亲密通话/声音与距离感
画面如何找?海、裂墙与“熟悉又陌生”
在Margate看到世界上最美的日落
《Sue》 49:40
从街采账号顺藤摸瓜:观察式纪录片的信任跟拍
拍与被拍的权力关系
极繁主义艺术家 + 小有名气的烹饪大师:“别穿米白,会没精神”
面对镜头:“她是真实还是Persona?”
最爱片单 56:25
片单私荐①|《Much Ado About Dying》西蒙·钱伯斯 (Simon Chambers,英国)
片单私荐②|《以爱之名 / Mistress Dispeller》罗艾莉 (Elizabeth Lo,美国/华裔)
片单私荐③|《How To with John Wilson》(HBO)约翰·威尔逊 (John Wilson,美国 / HBO)
可迁移技能:采访术与快速建立信任
速问速答 01:09:38
最近想按下REC的瞬间?
不会删的素材?
预算只够一件设备?
新手48小时建议?
西伦敦还是东伦敦?
【提到的其他纪录片】
《拾穗者 /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阿涅斯·瓦尔达 (Agnès Varda,法国)
《只想与你再过一个小时/Un'ora sola ti vorrei》——阿丽娜·玛拉兹 Alina Marazzi(意大利)
《来自家乡的消息 / News from Home》——香特尔·阿克曼
vol.49 精灵王子再就业:在伦敦做《即兴卧底》
当即兴表演走出剧场,变成潜伏黑帮的通行证,落魄演员也能成为最不靠谱的英雄?
1968年纽约,一位舞台演员因为“演得太像瘾君子”被招当卧底,写下回忆录《Actor with a Gun》,后来拍成电影《Between Love and Honor》。
在最新上线的英式犯罪喜剧《即兴卧底 Deep Cover》里,这个荒诞但迷人的设定被搬到伦敦:一位失意的即兴表演老师Kat,和两个菜得可爱的学生,被一个神秘警察忽然拉进一场地下毒枭的猫鼠游戏。他们用“Yes, and”勇闯贼窝,用荒诞炸弹让任务笑料横飞,直捣黑帮冲突的八卦中心。
这部片子不仅是“爆米花+悬疑+笑料”的黄金混搭,还像给观众准备了一趟伦敦的观光加速器。从Camden 市集到摄政运河,城市的日常与暗面在镜头里若隐若现。地标成为生活与犯罪交错的舞台;人群、巷弄、市场杂音,都在衬托角色“失意艺人临危翻盘”的真实感。
作为网路大电影,它在 Prime Video 上冲进热播榜前三,烂番茄新鲜度曾高达 95% (现已降至90%)。“演员变卧底”这个迷离设定到底能不能打动人?伦敦与英国犯罪喜剧之间有怎样的连接?
世界真的是个草台班子,而卧底可能只是最极端的一种表演。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肯定了本片作为爆米花电影的教科书剧作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很喜欢《两杆大烟枪》但忘记该片具体讲了什么
【时间轴】
00:34 新片开聊|英国犯罪片的传统味儿
豆瓣(中)低分到观影惊喜:聊聊新上映的《即兴卧底》 英式幽默、MV感剪辑、伦敦场景与熟脸演员07:36 即兴卧底|剧情展开与小人物群像
失意演员被警方招募,靠即兴表演潜入黑帮 三个案件的展开与环环相扣的悬念 即兴规则=笑点?“Yes, and”与“扔炸弹” 伦敦的群像式呈现与少数族裔角色的突破?22:52 爆米花背后|套路、槽点与彩蛋
历史原型与叙事套路:1968年纽约卧底演员的真实事件《Actor with a Gun》 社会学层面的“世界是舞台(草台班子)” 从叙事转折到角色弧光:剧作课会如何看“天降车祸”与“防弹背心” 流媒体only,但是开心麻花可以翻拍一下? 编剧本人客串警察:源自剑桥Footlights剧团的即兴表演传统即兴卧底 Deep Cover (2025) 现已喜提豆瓣7.2分
导演: 汤姆·金斯利
编剧: 德里克·康纳利 / 科林·特莱沃若 / 本·阿什登 / 亚历山大·欧文
主演: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 奥兰多·布鲁姆 / 尼克·穆罕默德 / 肖恩·宾 / 帕迪·康斯戴恩 / 水野索诺娅 / 伊恩·麦柯肖恩 / 本·阿什登 / 亚历山大·欧文 / 莱特·多克尔 / 欧米德·吉亚李利 / 内卡·奥科耶 / 芙蕾雅·帕克 / 索菲·杜克 / 苏珊娜·菲尔丁 / 阿妮娅·马格里亚诺 / 阿萨·卡诺特 / 安东尼·罗特萨 / 山姆·C·威尔逊 / 本·鲁弗斯·格林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爱的英国犯罪片,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vol.48 英国自媒体新赛道:食物盲盒、凉拌珍珠、澎湃哥?
你相信有人在伦敦靠一个月50英镑吃饭,还能吃得开心、拍得好看、做出百万点赞的视频账号吗?
她做到了!
她是拽根,一个把“贫穷”当成创意起点、用锅碗瓢盆熬出个人风格的生活博主。她用Too Good To Go盲盒做饭,用口水鸡料汁拯救随机食材,甚至还把奶茶珍珠做成了凉拌菜(真的能吃)。
什么厨具最值得从国内带到英国来?伦敦留学一年最少需要多少开销?拽根分享了很多干货,但她的故事远不止“省钱攻略”这么简单。
她说:“冬天来了,要像照顾小动物一样照顾自己。”
这不只是一场省钱教程,这是一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普通女孩,用一点点巧劲儿、幽默感和真诚,对抗昂贵系统、文化摩擦和键盘侠恶意的故事。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生活、认真吃饭、默默发光,这期播客请不要错过。
🇬🇧让我们一起幸福地活下去吧!
【嘉宾】
伟大的拽根:美食博主,英区省钱大王本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首次种草雪平锅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推荐土耳其超市
【时间轴】
00:15 极限挑战:50镑在伦敦吃饱一个月
凉拌珍珠?脑洞大开的食材搭配
廉价食材的美味逆袭:万能料汁秘诀
网络恶意与被误解的“拮据挑战”
情绪崩溃瞬间:冰箱空了但得吃
Too Good To Go 生存指南:Posh超市≠好盲盒
粉丝提问大赏:厨具、花销与生活小技巧
英国留学最低成本生存方案分享
22:04 英国留学精打细算生存法则
留学生必备APP盘点(实用向)
Lidl & Asda会员卡省钱秘籍
独立超市被骗记与农贸市场经验
英国交通省钱攻略:Railcard与共享单车
骑车踩坑记:被偷、迷路、单行道惊魂
39:52 异乡生活的纵深体验:文化边界与内心调适
中英文化冲突:饭店等位礼仪的尴尬瞬间
英国社会的“温柔底色”:残障友好与边界感
聊聊山东:段子、自嘲与真实的文化感受
拥抱冬天——如何调节留学生的低落情绪?
留学生活总结:在故乡之外学会生活
新挑战预告:走进异国厨房的文化交流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在英国生活的小技巧,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vol.47 千帆过尽还是伦敦?一些惊心动魄的欧洲漫游
从伦敦出发,到葡萄牙、布拉格、科隆、波尔图……这不是一趟精心规划的旅行,而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漫游。
廉航三巨头哪家最坑?欧洲青旅住宿有什么奇遇?亚洲女生独自在欧洲旅行安全吗?300块钱的布拉格之旅值不值?
从葡萄牙的波特酒到匈牙利的泰式按摩,从法国夏慕尼的第一次独旅到波尔图冲浪营的“欧洲大陆伤心人收留地”,我们聊聊那些意想不到的便宜惊喜,也聊聊旅行如何成为重新认识自己力量的契机。
这是一期没有攻略只有故事的旅行播客,关于在路上遇见的人和事,关于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文化观察,还有那句“千帆归来,仍然最爱伦敦”背后的玄学与能量场。
【时间轴】
伦敦情结与能量场 02:00
千帆归来,仍然最爱伦敦的原因 玄学角度:最适合的能量场是什么感觉?欧洲廉价旅行的秘密 05:30
最适合"土人"的葡萄牙:波特酒与葡萄牙白酒初体验 欧洲旅行刻板印象被打破:伦敦到机场车费vs欧洲机票价格对比 300多人民币布拉格游、100多人民币西班牙行的可行性 Google Flight省钱攻略与机票算法的"狡猾"之处廉航生存指南 10:00
廉航三巨头体验对比:哪家最不推荐? 隐形消费陷阱:行李费比机票贵、强制提前check-in、天价飞机餐 廉航hack技巧:背心装备、登机包选择、颈枕枕套的妙用、自带飞机餐策略欧洲城市文化观察 17:27
哪些地方的文化生活比伦敦还贵? 布拉格中餐惊喜发现 科隆莱茵河畔的生活气息与"欧洲最好喝啤酒"体验酒文化与性别观察 23:48
酒水饮料真的有性别属性吗? 欧洲不同地区的饮酒文化观察青旅住宿奇遇记 26:50
单性别房间vs男女混住:如何选择? 青旅社交趣事:与陌生人的奇妙交集 为什么遇到特别多德国旅行者?独行女性旅行安全指南 31:30
亚洲女生单独在欧洲旅行的安全考量 住宿费用:该省还是不该省的平衡点从贵族壮游到现代背包客 34:13
欧洲贵族青年"Grand Tour"传统的现代演变波尔图冲浪营体验 36:04
"欧洲大陆伤心人收留地"是怎样的存在? 冲浪营的国际化氛围与治愈功能欧洲旅行的价格惊喜 42:55
什么东西便宜到令人惊讶?葡萄牙啤酒价格与户外运动营地体验独旅的自我发现之旅 43:32
法国夏慕尼: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意义 如何通过旅行离开不健康关系,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东欧旅行性价比发现 49:32
葡萄牙打车体验与东欧奥匈捷三国消费水平 匈牙利小镇:全欧洲人的看牙圣地与泰式按摩天堂 波尔蒂芒中国人开的海鲜自助餐奇遇 斯洛伐克首都的美味猪肉推荐下期预告 54:50
下一个旅行目的地会是哪里?【主播的话】
这期节目没有最佳攻略,只有真实体验。旅行不是为了打卡景点,而是为了在路上重新认识自己。每个人的“能量场”不同,每个人适合的城市也不同。重要的是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去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美好。
如果你也正在犹豫要不要开始一场独自旅行,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实用的建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欧洲旅行体验或独旅故事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
📮riluohuimian@163.com
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分享的动力 ✈️
vol.46 孤独、漂泊、自省:爱尔兰独立电影幕后的故事
为什么爱尔兰能诞生如此多的艺术巨匠?从乔伊斯到叶芝,从贝克特到约翰·卡尼,这片土地上的创作者们似乎天生就具备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天赋。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爱尔兰电影开发制片人,从他在都柏林和伦敦的生活经历出发,探讨爱尔兰当代电影创作、剧本开发的行业内幕,以及爱尔兰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独特位置。
从《Once》到《The Quiet Girl》,从纪录片《The Ghost of Richard Harris》到新兴导演的崛起,我们聊到了市场与创作者声音之间的微妙平衡,也谈到了爱尔兰电影未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如果你对电影制作、文学改编、剧本开发,或者爱尔兰文化认同感兴趣,这一期绝对不容错过。
(这是一期英文播客!)
【嘉宾】
Peter:爱尔兰独立电影制片公司Samson Films开发部门负责人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2:31 Irish Culture & Identity
Life in Dublin vs London Common British misconceptions about Irish culture What does being Irish mean?12:02 Irish Literary Tradition
Influence of James Joyce, Samuel Beckett, W. B. Yeats and other literary giants Looking inward and reflection: character-driven rather than plot-driven storytelling How literary tradition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Irish cinema15:42 Career Trajectory: From Trinity College Dublin to Film Development
Studies in literature, writing, and screenwriting Working with Screen Ireland Internship at Samson: scrip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work and supporting emerging artists22:50 First Documentary: The Ghost of Richard Harris
Intensive first experience as a producer Sky commission and success at film festivals Learning through high-stakes projects Documentary vs scripted content30:40 Market vs Writers' Voice
34:00 Most Challenging and Satisfying Aspects of Work
The importance of patience: long development cycles and frustration Incredible satisfaction when projects come tovol.45 《真爱太用力》:东伦敦爱情中的浪漫、荒诞与创伤
她向往《傲慢与偏见》式的英伦乡村爱情,却在东伦敦的艺术家仓库里遇见了一个流浪汉式的男主角。Netflix新剧《真爱太用力》(Too Much)用松散的结构讲述了一段看似浪漫却充满陷阱的都市恋情。
东伦敦的嬉皮士生活方式、酒吧邂逅的不确定性、七年前任留下的情感创伤——这部剧展现的不只是一段恋爱关系,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在破碎中寻找修复,在新的关系中重新激发旧有伤痕的复杂议题。
Felix这样的流浪艺术家对我们有吸引力吗?约会软件是否比酒吧偶遇更适合发展严肃关系?当浪漫喜剧只剩下爱情,它的立意是否太过单薄?本期节目,我们从英国文化的微妙呈现聊到现代人的情感修复模式,探讨爱情轰炸背后的NPD特质,以及那些在旧关系中承担的伤痕如何在新的关系中被重新唤醒。
【主播】
Zoe: 戏剧博士在读,觉得Felix这种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是red flags。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不喜欢被奉为某种生活方式的东伦敦艺术家仓库和二手服装。
【时间轴】
00:30 Will Sharpe的角色印象对比:从《白莲花》到《真爱太用力》的演技跨度
05:40 英国文化的隐性表达:比风景更能代表英国的,是英国人本身
08:30 东伦敦艺术家仓库生活:嬉皮士生活方式的商业化包装
12:00 Felix式流浪艺术家的吸引力分析:酒吧邂逅 vs 约会软件的长期恋爱成功率
19:00 剧集结构松散的问题:浪漫喜剧的立意困境与注意力挑战
21:30 七年前任与NPD特质:爱情轰炸现象解析,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35:45 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前任的现任交朋友,伴侣朋友圈的融入难题
43:30 情感创伤的循环模式:旧关系的伤痕如何在新关系中被重新激活
【剧集信息】Too Much Season 1 (2025)
导演:Lena Dunham/ Luis Felber
主演:Megan Stalter/ Will Sharpe / Michael Zegen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44 英国多元社会的裂痕:从公屋大火到狗岛难民
为什么一栋伦敦大楼烧出了72条人命?
为什么政府用“美化外观”的理由,贴上致命的覆层?
为什么居民“被动免费装修”,质疑材料时还被嫌弃挑三拣四?
本期我们聊的是Netflix纪录片《Grenfell: Uncovered》,它揭示了2017年伦敦格伦费尔大楼火灾的真相:72人死于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我们从纪录片出发,试图将一场“政府+资本联合制造”的人祸进行剖析——只要再花£5,000(约每平方米多£2),就能用防火型Reynobond FR 铝复合板代替易燃型(Reynobond PE),当地多位调查记者与专家确认,这微微的额外开销,就足以阻断一场灾难。
从政府官员的冷漠回应,到保守党“一个进两个出”的监管瘫痪;再到多元社会的困境,以及个人在信任崩塌时的无力感——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火灾的纪录片,更是英国社会撕裂、体制盲点、移民困境与阶级固化的真实写照。
在这场火光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烧毁的大楼,还有信仰、尊严与幻灭。在一个标榜文明的国家里,为什么“住在错误的楼”就可能成为致命错误?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偶尔觉得“慈禧”们替非法移民付过了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不敢相信格伦费尔塔竟在切尔西
【时间轴】
00:27 格伦费尔大火——悲剧的起点
火灾背景介绍:伦敦格伦费尔塔2017年起火 居民被指示“留在原地”,酿成惨剧 面子工程与民众买单?市政厅采用已被禁用的危险覆层材料 居民“被代表”,安全感被剥夺 移民群体被忽视的声音11:13 媒体呈现与政治批判
纪录片批评保守党“去监管”政策,卡梅隆政策成为背景 剪辑突出公务员冷漠、官员“耍流氓式”发言,以埃里克·皮克尔斯 (Eric Pickles)为例 通过个体故事激发观众共情,增强情绪冲击力 消防员形象相对复杂,展现系统下的无力与挣扎 阶级断裂与城市更新的牺牲品:肯辛顿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街区 火灾暴露移民对英国制度的盲目信任与幻灭33:16 移民幻灭与多元社会的裂痕
狗岛四星级酒店安置难民事件引发争议 福利、安全与多元文化的三重张力 英国享有的福利资源,本身建基于殖民与干预们吗? 学生贷款与纳税公平问题引发制度讨论 宗教文化融合 VS 法律底线:穆斯林是否能坚持一夫多妻? 中国视角下的“多元社会”【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在伦敦的故事,或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43 抹茶在英国的文化变形记:禅意、超级食物、云南高山
英国人平均每年喝掉近2公斤干茶,虽然90%是茶包。这些所谓的“茶”本质上只是茶叶末与混合调味物——助你提神,却难以品味真正茶香。从权贵的奢侈品,到成为每个工人茶摊边的必需品。从十七世纪进入皇室,到工业革命时每天高峰工作的燃料。茶不仅塑造了英国社会,也间接推动帝国扩张。
那今天,一杯云南普洱或高山抹茶,又能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什么涟漪?抹茶为什么喝起来像海苔?为什么英国人把绿茶当成高级饮料?在伦敦卖中国茶是怎样的体验?一杯东方茶是否可能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本期《日落烩面》,我们请来了茶品牌 brut tea的创始人 Joyce,带你深入伦敦茶圈,聊聊她如何把“茶味”重新打入英国人的生活中。茶的本味、文化的碰撞、创业的挑战,这一杯,泡得够浓,聊得也够深。我们将讨论抹茶的奥秘、中日茶文化的趣味对比,以及如何把一杯茶做成事业与生活哲学。无论你是资深茶迷,还是创业路上的探险者,这一期都为你泡好了最醇厚的故事和感悟!
【嘉宾】
Joyce:伦敦资深茶友,brut tea创始人,前大厂产品经理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曾在抹茶中品到过海苔味Umami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每周靠Yorkshire Tea续命三四次
【时间轴】
01:27 2025年国家地理旅行者(英国)美食节
参加伦敦国家地理食物节的初衷
食物节的举办地、活动特点及参与体验
讨论参展的特色产品:冷泡红茶、冰抹茶拿铁、冰普洱拿铁
英国消费者互动体验与对新品的反馈
08:46 深入了解抹茶的起源与制作
抹茶与传统绿茶的区别、制作工艺与口感体验
抹茶的历史演变及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发展
日本茶道的仪式性和中国茶文化的随性差异
“一期一会”与中国茶道中的人际连接
在云南景迈山喝到三更半夜
茶道给现代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灵体验?
23:00 伦敦茶文化与饮茶轶事
英国消费者对东方茶文化的接受度如何?
英国传统茶包文化 vs 亚洲精致茶文化
绿茶竟是上流标签?
34:45 创业故事与品牌哲学
从大厂毕业后,和朋友见面反而更想聊工作?
品牌名字“Brut”的含义与背后故事
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成就感。
品牌未来发展计划及线下活动预告。
欢迎关注brut tea的官方账号,更多线下活动每周日发生 @brityardhq @delli.market & @victoriaparkmkt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茶相关的故事,或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43 我们怎么还在看青春剧?英剧《Big Boys》中的成长痛
一部英剧,三个年轻人,无数个关于成长的瞬间。《Big Boys》用温柔而真实的镜头,捕捉了那些我们都曾经历却难以言喻的时刻:突如其来的失去、身份认同的困惑、友谊中的微妙情感,以及青春期那些既脆弱又坚韧的瞬间。
当直男Danny和犹豫出柜的Jack相遇,当学霸Corinne用冷静的外表包裹内心的善良,这部剧问:是创伤让我们彼此理解,还是理解让我们超越创伤?从工人阶级的隐晦表达到母系家庭的无条件之爱,从阿尔兹海默症奶奶的遗忘到25岁大一新生的重新开始——《Big Boys》呈现的是三个人的成长故事,也是现代青年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归属的深度思考。
LGBTQIA+群体的处境真的在变好吗?还是我们只是生活在更厚的信息茧房里?只有经历过创伤的直男才能与性少数群体产生真正的共情吗?当青春剧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我们究竟在这些故事中寻找什么——是怀念过去,还是理解当下?
本期节目,我们将探讨《Big Boys》中那些既微妙又深刻的情感线索,聊聊现代友谊的复杂性、身份认同的多重困境,以及青春剧为什么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果你也曾在成长路上感到迷茫,或者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部剧——以及我们的讨论——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热爱校园青春题材。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关注性别议题与身份认同。【时间轴】
剧集背景与主题设定 00:30
核心主题:如何处理悲伤和失去,面对亲友离世的哀悼过程 突发事件(inciting incident):亲人离世如何成为故事驱动力 题材融合:青春剧+校园剧+LGBTQIA+的多重叙事层次 微妙的矛盾感:工人阶级背景下的隐晦表达与旁征博引友谊与身份的复杂交织 06:10
直男与Gay友谊的真实呈现 创伤是否是跨身份共情的前提? 创伤如何成为深刻友谊的纽带 性少数群体处境:真实改善 or 信息茧房? LGBTQIA+群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反思人物深度剖析:Jack 16:00
出柜的纠结与恐惧 家庭背景:充满爱的母系社会家庭环境 无条件的爱:家人对Jack的支持与接纳如何影响他的选择人物深度剖析:Danny 28:16
角色设定:25岁的大一新生,一个"可爱的直男" 男性气质的重新定义:传统男性气质与不常见男性气概的结合 脆弱与善良:展现男性角色的情感深度 家庭背景: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奶奶的责任与负担人物深度剖析:Corinne 35:48
学霸人设:frigid、sassy与真诚善良的平衡 角色功能性讨论:是否沦为工具人? 刻板印象的打破与重塑 女性角色在男性主导叙事中的独立性青春剧的文化现象 39:48
青春剧、校园剧、成长剧(coming of age)的叙事特色 为什么近年来有这么多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 怀旧情结 vs 当下共鸣 青春叙事的社会文化意义经典青春剧推荐与讨论 43:16
主播推荐:《Mean Girls》《亢奋》《普通人》 "请回答系列"的怀旧美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春表达 青春剧的演进与变化趋势【剧集信息】大男孩 第一季 Big Boys Season 1 (2022)
创作: Jack Rooke
导演: Jim Archer
主演: Dylan Llewellyn / Jon Pointing / Izuka Hoyle / Camille Coduri / Olisa Odele / Harriet Webb / Katy Wix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Big Boys》的观后感,或你最喜欢的青春剧推荐,也可以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42 我在英国读"水硕":中国留学生的复杂体验
一年制硕士,被戏称为"水硕"——时间短、强度低、含金量存疑。但当中国留学生真正踏上英伦土地,却发现这场"注水"的学术之旅远比想象复杂:有人拼命三郎式刷分,有人网红式打卡生活,有人疯狂打工维持生计,有人游客心态走马观花。
"水硕"到底有多"水"?还是这才是教育本该有的强度?当艺术行业求生艰难,一纸学位又意味着什么?从应用戏剧的集体编创到留学生dating现场,从虚假的维基百科页面到真实的生存体验——这个复杂的"水硕"世界,或许正是现代教育与人生选择的一面镜子。
英国的硕士真的格外"水"吗?见仁见智,上限相当高。但当特殊时期遇上个人感受,当重感受轻叙事的表演方式碰撞传统认知,这场跨文化的教育实验究竟带来了什么?本期节目,我们将聊聊"水硕"群体的真实生活,探讨学位价值、身份认同与生存策略的复杂交织。
如果你也曾质疑过学位的意义,或者正在经历异国求学的焦虑与迷茫,那么你会在这些故事中找到共鸣。毕竟,"水硕"不只是一个学术标签,更是一代人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选择与妥协。
【嘉宾】
Lavine:应用戏剧博士在读,用集体编创的方式记录中国留学生的真实体验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见证了"水硕"标签背后的复杂现实
铎铎:电影行业从业者,认为"水硕"或许才是教育应有的强度?
【时间轴】应用戏剧与集体编创 01:30
特殊时期的个人感受与学习方式转变 重感受轻叙事的教育理念探讨 集体编创(devising):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生活体验重现"水硕"概念解构 15:30
Water MA:一个复杂的体验标签 假的维基百科页面:fakepedia现象 "水硕"的"水":注水猪肉的比喻与现实学位价值与教育强度 21:30
水硕才是世界本该有的强度? 英国硕士的"水"度争议:见仁见智,上限相当高 个人体验:你觉得你的硕士水吗?艺术行业的生存现实 25:30
英国艺术行业的艰难求生状态 创意产业的就业挑战与机遇学位的意义追问 28:30
拥有一个学位意味着什么? 学历价值在就业市场中的实际作用水硕群体画像 39:45
学霸拼命三郎:追求完美GPA的执着者 网红:社交媒体时代的留学生活展示 Nerd:学术导向的深度学习者 疯狂打工人:平衡学业与生计的挑战 富二代:经济自由下的不同选择 游客:体验式学习的观光心态留学生社交与情感 43:45
跨文化背景下的dating体验 留学生社交圈的构建与维护(《水硕》的Fakekipedia页面)
【关注我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水硕"体验的看法,或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41《你本该做的事》:抽象英国幽默,温柔地狱笑话
她的父母猝然离世,留下一份「人生清单」。这份to do list包括:拖地、社交、交电费……她照做,却越活越离谱:唱歌剧、泡怪茶、送别人快递当礼物。她,是废柴,是笑点制造机,也是你可能在生活中见过的某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没有逻辑、无剧情、全是段子”——你以为是短视频?不,这部名叫《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的BBC新喜剧,用短视频式的跳跃节奏、抽象段子与地狱笑话,拼贴出一个“看起来很搞笑,其实很难过”的故事。
英国人到底有多会玩“抽象”?为什么地狱笑话让人上头?她有没有真的在悲伤?本期,我们聊它的反三幕结构、人物设定的去功能化、性别错位、情感抑制与对虚无主义的温柔注视。
在这个一切都讲求逻辑与意义的时代,这部剧选择放弃解释。《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像是一部由段子拼贴而成的现代寓言,嬉笑怒骂,全员智力不在线,却精准映射出“功能失调社会”的一角。如果你也曾质疑“活着到底图什么”,那么你会在这部剧中看到一种别样的回答。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觉得女强男弱的角色设计很符合现实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对用尴尬达成喜剧的cringe comedy欲罢不能
【时间轴】
剧集风格与叙事形式01:26
短视频感、片段化风格、女主出身背景(YouTube)
英剧中的“建制派 vs 反建制派”?现实 vs 荒诞?
荒谬主义与现代短视频文化的共振:荒诞感、“抽象梗”与社交挑战内容
剧作分析与角色设定 05:43
段子式写作、Phoebe Waller-Bridge式拼贴法
剧情简介:废柴女主Chi、父母遗愿清单任务结构
荒谬与喜剧背后的“悲剧内核”与人性温暖
英式黑色幽默与情感表达10:09
日常故事与真实生活的映射,房东故事插曲(风格与人设描写)
荒诞剧的温柔归宿:Chi身边人的聚合与人物旅程模式
角色类比《伦敦生活》:小姨Karen、继子、家庭关系
Karen人物多面性分析,早期刻薄 vs 最后转变
剧中人物与结构讨论 15:38
Chi人物目标模糊、反三幕结构剧写
“她有没有在哀悼?”——茶杯象征、情绪表现与讽刺性解构
参加综艺Q&A桥段,对“悲伤五阶段”理论的调侃与现实批判
《请回答1988》对比,情感表达的防御机制
汽车旅馆才艺赛桥段,歌剧反差桥段的功能分析(抒发情感、角色转折、荒诞惊喜)
经济下行的美?喜剧是否必须“有意义”?反思现代虚无与躺平文化
性别与家庭结构 32:10
剧中男性角色的“无能”与弱势(父亲、姨父、继表哥等)
母职的消解与新型家庭关系(失职母亲设定)
继表弟设定深入讨论——母爱的缺席、抓娃娃桥段、母女对照视角
女性气质的打破与父母角色的“功能性”对比
喜剧中的小荒诞与随机性片段(麦当劳问路)
Cringe comedy 的英式路径与伪纪录片的运用
【剧集信息】
你本该做的事 第一季 Things You Should Have Done Season 1 (2024)
导演: Jack Clough
编剧: Nathan Foad / 露西娅·凯斯金
主演: 露西娅·凯斯金 / 赛琳·希兹利 / 丹尼尔·弗恩 / 杰米·比斯平 / Martha Cope / 达伦·斯特兰奇 /
vol.40 戛纳观影体验 + 生存指南
本期《日落烩面》,我们邀请老朋友遥返场,一起聊聊她今年在戛纳电影节的观影经历。从午夜场群星荟萃的《风林火山》,到让人热泪盈眶的智利与哥伦比亚电影,她带回了一个影迷视角中的“世界电影地图”。
南美电影的情感穿透力、亚洲作品的风格化表达、华语片的存在状态、影展制度本身的门槛与政治——当然也少不了吐槽与憧憬。如果你想知道如何用最小的预算在戛纳看遍全球佳片,或只是想提前锁定下一部必看的独立电影,这期千万别错过。
【嘉宾】
遥:长居英国,资深电影人,西南辣椒文化推广大使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期待在院线看到《狂野时代》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曾被戛纳红毯之小惊讶到
【时间轴】
关于戛纳电影节的整体观察及亚洲电影表现 00:43
“大年/小年”讨论:今年戛纳的热度如何?
与2018年戛纳对比,韩片缺席,中国回归?
《远山淡影》:战后创伤、文化距离与原作自黑
《幸福之路 Lucky Lu》
毕赣《狂野时代》进入主竞赛(未观影但听众反馈不错)
《风林火山》:流量预期高,但实际观感?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女性题材、风格鲜明
国际佳片与观影体验分享 15:26
南美两部作品强烈共鸣:
《The Mysterious Gaze of the Flamingo》(智利)
《A Poet》(哥伦比亚)
伊朗片《It Was Just an Accident》:政治性强,实至名归
挪威片《Sentimental Value》:情感细腻,获得评审团大奖
美国导演拍法国新浪潮致敬片《Nouvelle Vague》:轻松愉快,电影人生活再现
文艺片的“电影生命力”体验, 与西语文化的情感连接
失望影片与冷门片段 24:20
日本片《Brand New Landscape》:沉闷难懂,中途离场
《雷诺阿》:和知名画家并无关系
英国片《Urchin》:社会议题老套,自导自演
红毯现场“实际尺寸”与幻想的落差
如何去戛纳:建议与实操分享 32:01
各类证件申请方式(Industry Pass, Cinephile Pass 等)
抢票机制与时间策略
建议住在戛纳或附近小镇
社交、排队捡漏等小贴士
戛纳是艺术爱好者的精神乌托邦?
有朝一日看到自己名字在片单上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39 社群、女性与异乡人:从北京到柏林的剧场记忆
本期我们邀请到在伦敦攻读戏剧研究博士的亦平,和我们一起回到北京剧场的文化形态,也走进他在柏林参与的项目《在域:柏林记忆》。
从中央戏剧学院的理论体系,到当代戏剧实践者与学院之间的张力;从“重理论”的国内语境,到practice as research的现实挑战;从“后社会主义”表演的思考,到柏林华人社区的摩擦与共建——这一期,我们讨论的不只是表演本身,而是记忆、政治、制度与情感的缠绕。
亦平带来的,是两个剧场之间的对照,也是对“实践为何有意义”的一次追问。在柏林,他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试图通过表演建立“社区”,但也发现community这个词本身,充满着排他性、错位和妥协。
【嘉宾】
亦平:往返于北京和伦敦两地间的戏剧实践者、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
【主播】
Zoe:戏剧理论与批评博士在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2:00|北京剧场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如何参与意识形态建构?
06:30|为什么选择戏剧研究:从个人经验谈起
10:30|学院派vs非学院派:两种实践的边界与互相影响
12:47|中英之间:“实践为王”与“理论中心”
14:30|什么是practice as research?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交叉地带
21:40|选择这个选题的动因:从“政治”的两种含义谈起
27:14|后社会主义表演研究:剧场如何回应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35:04|柏林项目《在域》:摩擦、误解与结构性矛盾
51:31|community的排外性:谁被包含,谁被排除?表演如何参与“共建”?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这期节目的想法,或写信到: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喜欢这期节目,请订阅、转发,或留下你的评论。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与创作的动力。
vol.38 《黑镜第七季》:“我生于牢笼,也将死于牢笼”
《黑镜》回来了,依旧用“软科幻”构建寓言,用微妙的设定切开熟悉的社会结构——爱、记忆、阶级、自由,在冷静的镜头下显出它们最脆弱的边缘。
这一期,我们从一对普通夫妻的求生开始聊起。它拍出了亲密关系中的互相拯救,也拍出了阶级在末世中的分层残酷。随机的爱,真的存在吗?如果你有能力订阅“pro max”的人生版本,你会按下那个按钮吗?
《白日梦酒店》中,当AI拥有情感,当叙事反抗它原本的剧本,“我生于牢笼,将死于牢笼”成为对科技伦理最冷静的拷问。
从乐观主义到身体上传,从拟真梦境到不愿醒来,我们聊的不是“未来”——而是被科技包装过的现在。如果一切都可以重启,我们会进入哪部电影、哪段记忆?
【时间轴】
01:20|软科幻与人性投射
第七季用科技做引子,讲关于伦理、亲密、阶级与控制的故事。我们聊“软科幻”的魅力,以及它为何更容易贴近现实生活。
02:50|《凡夫俗女》 (Common People):阶级牢笼与非血缘的爱
极端环境中,一个普通夫妻的求生故事。阶级无法逃脱,资源被算法精准分配,而情感成为最不确定却唯一真实的东西。假如你有钱,你会买“pro max”版本的人生吗?
15:27|科技乐观主义?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从剧中角色对系统的信任和接受谈起,讨论“科技乐观主义”的两面:我们是否已经接受了“未来会更好”的叙事框架,而忽略了系统本身的问题?
18:00|《白日梦饭店》 (Beyond the Sea):记忆清零的反抗与失败
AI是否真的有自我意识?还是人类只是在投射情感?Dorothy的记忆是否被真正清零?AI的“觉醒”是幻觉,还是人类自身的叙事欲?这部剧是否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想象路径?
29:10|东方美学:寄托、诗意与隐喻
40:20|《忆录集》 (Loch Henry):乐观主义的简单叙事
科技乌托邦的轻喜剧故事,是治愈?还是逃避?从技术设定聊到人物平面化,讨论“乐观结局”是否有力,或者只是逃离复杂的社会现实。
48:50|如果可以进入一部电影,你选哪一部?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看《黑镜第七季》的感受,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vol.37 《The Crucible》:女巫早已不在,但火还在烧
我们站着看了快三个小时,因为在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连5镑的站票都能离舞台最近。演员从你身边穿过,雨滴和飞机从头顶掠过,观众一边喝酒一边看戏,像回到了17世纪。
在这个能感受到“戏剧属于所有人”的剧场里,我们看的是一部男人写的、女人疯了、神死了的《The Crucible》。为什么发疯的总是女人?为什么一出关于巫术审判的剧,看起来像个三角恋爽文?
这一期,我们从剧院聊到剧本,集体歇斯底里、群众狂热、权力操控,当然还有艾比盖尔的“疯”、伊丽莎白的“忍”,以及一个中年男人的道德自我救赎。如果你也曾在舞台上看到现实,如果你也曾对经典剧本感到“哪里怪怪的”,这期一定要听下去!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剧场的民主性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初次打卡莎士比亚环球
【时间轴】
00:19 剧作背景与历史影射
从《熔炉》《萨勒姆的女巫》到《激情年代》,三种中文译名背后的意味与时代语境。 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如何用戏剧影射麦卡锡主义?中国观众为何能感同身受?05:26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初体验
站票看戏到底是折磨还是惊喜? 剧场历史与文化民主: 1599年建成的剧场如何保留了“戏剧属于所有人”的理想?16:04 《The Crucible》剧情梳理
从女孩跳舞到“恶魔附体”,第一幕与第二幕的情节张力。 审判、翻供、牺牲与拒绝认罪,第三幕与第四幕的高潮与终局。30:44 为什么“发疯”的总是年轻女性?
从史实到戏剧的改编:约翰与艾比盖尔的关系是否合理? 通过三角恋推动剧情,抽象主题如何转化为真实共情 “性别互换”想象实验 从戏剧到现实的重演 ——恐惧如何被操控为权力工具? 人性进步了吗?戏剧能否照见我们仍在重复的悲剧?【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在英国看戏的经历,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vol.36 炸鸡店、廉租房和陌生人之岛——从伦敦士绅化聊起
你有没有发现,原来街角的炸鸡店被精品咖啡馆取代了?熟悉的邻居一个个搬走,房租涨得离谱,新搬来的年轻人总在说“这个地方有 vibe”。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正在全球城市中悄然发生的现象:士绅化(Gentrification)。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房产检视员James,从他的亲身经历出发,深入剖析伦敦士绅化背后的城市逻辑、阶级博弈与文化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工党最近的移民政策、正在崛起的英国改革党 (Reform UK)和奈杰尔·法拉奇 (Nigel Farage)。
如果你对住房问题、文化认同、城市更新、英国社会的阶级制度感兴趣,或者近期深感被斯塔魔背刺。这一期一定不能错过。
(这是一期英文播客!)
【嘉宾】
James:可持续城市主义信徒,工党支持者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相信历史是一个圈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喜闻乐见北方菜在伦敦方兴未艾
【时间轴】
00:56 Changing Views of Gentrification
Sustainable urbanism and property development Food, culture, and gentrification Chicken shops as poverty markers Social cleans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Who gets to define community and cultural legitimacy?24:12 Inheritance, Social Housing, and Class
Lifelong tenancy - who gets access to social housing? Accent and the UK’s entrenched class dynamics. Bootstraps, billionaires,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Lord Alan Sugar and systemic inequality.37:18 Farage, Reform Party, and Anti-Immigration Politics
Rising xenophobia and far-right populism across the UK and Europe. Labour’s strategy and political calculations How Keir Starmer responds to far-right pressure. tribalism, historical repetition, and cautious optimism (?) about the UK’s democratic resilience【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于炸鸡、廉租房或英国工党政策的感悟,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vol.35 对话伦敦独立电影导演:创作让我在优绩主义漩涡中喘息
当东亚女性在伦敦拿起摄影机,她们如何用镜头语言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在精英主义盛行的时代,创作如何成为一种反抗的姿态?从编剧到导演,从写作的启蒙到独立电影的探索,我们将深入创作者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角落。创伤能否通过艺术得到治愈?语言壁垒如何影响创作表达?
🎙️【嘉宾】
米米:往返于北京和伦敦两地间的独立电影导演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
⏱️【时间轴】
02:12 创作的启蒙:中英创意写作课程的差异化体验
规则与自由,工具与灵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意教育如何塑造我们的表达方式?
07:15 毕业作品的得失:创作满足感的真实面貌
完美作品真的存在吗?
创作者如何在期待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12:14 身份认同的挣扎: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创作者
读编剧专业后的自我反思,创作路径选择背后的复杂心境。
19:50 创作者的脆弱性:艺术灵魂的双刃剑
在追求表达的路上,如何面对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外界的质疑?
22:00 寻找独特的声音:风格与表达方式的探索之路
每个创作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与发现。
24:40 从编剧到导演:在实践中学习的转型之路
跨界创作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新领域中建立自信?
27:50 写作的本质动机:在优绩主义中寻找喘息空间
自信、快乐、独特感,写作如何成为对抗标准化社会的个人武器?
短剧编剧的行业观察。
39:50 首部作品《London Drifters》:独立电影的诞生记
从构思到完成,一部独立电影背后的创作历程和情感投入。
45:30 观众期待vs创作初心:电影人的永恒命题
如何在满足观众需求和保持创作纯粹性之间找到平衡?
46:50 创伤与治愈:电影作为疗愈媒介的可能性
艺术创作能否真正帮助我们处理内心的创伤?
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吗?
54:30 异国创作挑战:东亚女性在伦敦的电影实践
语言壁垒如何影响创作表达?
文化背景差异在创作中的体现与克服。
01:01:26 经验边界:创作超越个人体验的可能性
创作者能否讲述完全陌生的故事?
想象力与真实体验的边界在哪里?
01:03:42 灵感的源泉:构建个人艺术世界的养分
电影、书籍、艺术作品如何滋养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01:04:00 伦敦对创作的滋养:自由、艺术、青春的城市印象
从忙碌无序的局外人到融入城市节奏,伦敦如何塑造一个创作者?
01:07:30 推荐清单:三个值得关注的作品
嘉宾精选推荐,为听众提供新的艺术探索方向。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创作经历和感悟,或发送你的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vol.34 “这不是女性的胜利”:《道格拉斯被取消了》与“平庸之恶”
“这不是女性的胜利,这只是我自己的胜利。”——当Madeline在《道格拉斯被取消了》的最后一集中说出这句话时,我们都沉默了。这部看似是一部关于“取消文化”的黑色幽默剧集,却在四集之中层层剥离,将一位女性如何在父权体系中被操控、被玩笑、转而利用这个体系的过程,以非线性叙事呈现出来。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女性复仇爽剧”,更是一个系统性压迫与权力网络如何庇佑施害者、消耗受害者的当代表述。
⚠️ 敏感内容提示
本期节目包含关于职场性骚扰、心理控制、精神操纵等敏感议题,可能引发不适或不安。请酌情收听。
⚠️ 剧透预警
本期涉及ITV剧集《道格拉斯被取消了》(Douglas Is Cancelled)的剧情梳理与结局分析。
【主播】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Zoe:戏剧博士在读。
【时间轴】
00:40 《道格拉斯被取消了》:激进叙事的突破
内容上的题材新颖:职场权力、语言暴力、隐形攻击的可视化
结构上的非线性叙事:观众从各角度逐步探寻真相
03:53 主创:男编剧的女权主义作品
Steven Moffat(代表作《神探夏洛克》)笔下的女主Madeline,是不是一种“复仇式女权”投影?
视角选择的政治性:谁在说故事,谁的故事被讲述?
05:12 取消文化的两面性:公众正义与越界审判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起源与定义
社交媒体时代的公众法庭:优势与风险
边界问题:谁有权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终结?
11:20 新闻主播道格拉斯的"取消"之路
剧情梳理:表面光鲜的知名主播如何一步步走向职业末路?
男性特权与自我感知的断裂
15:23 Madeline“训狗”名场面:权力控制的四个步骤
语义操控(Semantic Abuse):如何扭曲语言定义取得话语权
PUA手段:贬低、抬高循环如何摧毁受害者自尊
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让受害者怀疑自己感受的精神控制
权力体系如何成为实施这些控制的保护伞
22:58 让人生理不适的第三集
Toby如何一步步蚕食Madeline的边界
性骚扰并不总是暴力,而是隐蔽、持续、步步紧逼
权力不对等关系中的"同意"是否真正有效?
28:40 压死Madeline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想与信仰的崩塌
30:26 汉娜·阿伦特:极端之恶与平庸之恶
性别压迫可能是“普通人”的无意识配合
系统性问题:个体恶行背后的结构性支持
34:30 第四集的情感爆发:泪点解析
正义实现时刻的复杂情绪
创伤后的重建:受害者身份之外的自我寻找
41:10 道格拉斯的虚弱与不自知的厌女
根深蒂固的厌女倾向:无意识歧视如何体现在日常互动中
45:40 "这不是女性的胜利,这只是我自己的胜利"
系统性压迫下,个体反抗的孤独。
"恐弱"心理:社会对弱者的排斥与歧视机制
48:00 厌女(Misogyny)与性别歧视(Sexism)的区别
50:07 "女权男"的可能性与局限
会有真正秉持女性主义的直男吗?
55:00 女性主义是一种生命经验,也是一种反复unlearning的过程
【互动话题】
你经历过职场中的微妙权力不平等或语言暴力吗?在你的行业中,是否存在看似"正常"但实际有害的职场文化?你如何看待"取消文化"的正当性与局限性?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关注我们】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 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33 剑桥生化博士怎么看蹦迪?哲学、柏林电音与欧洲夜生活
欢迎收听本期《日落烩面》,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既懂科学又懂浪漫的嘉宾——Jack。
Jack是一位科研出身的环保创业者,他的故事从一本三毛散文集开始,落点在一个能把塑料转化成氢气的科研项目上。童年理想如何变成创业行动?柏林夜店如何与存在主义发生关联?流行歌词如何塑造我们对爱的理解?跳舞是最性感的冥想,还是抗抑郁药?
从纸质书到鹅卵石,从Techno舞池到哲学文本,Jack讲述了一个把环保梦做进现实的旅程,分享了从科学到商业的转变,也和我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理想、身体、声音与城市的感知练习。一起来听听他如何思考“存在的意义”,用一瓶塑料、一个节拍,把童年的怼天怼地变成生活的日常节奏罢。
【嘉宾】
Jack:科学家/创业者/Techno资深听众/在舞池里理解存在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对蹦迪不太感冒,但喜欢歌词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曾被多家夜店拒入
【时间轴】
00:11环保创业的初心
洁癖与将塑料降解为氢气 童年阅读三毛文章《拾荒者》的启发 收藏、物品与情感赋值:纸质书偏好与记忆的持存07:43 从柏林Techno到伦敦夜店,从歌词到身体的自由
夜店审美:‘不挑场所,挑感受’才能进入宇宙第一夜店Berghain? 夜生活的文化根源与反建制精神;筛选机制与社会排斥问题 柏林夜店的共舞文化与尊重 vs 伦敦醉酒者与多元人群 我们三人各自初次蹦迪的经历 Techno音乐的节奏与冥想体验;歌词塑造了我们对情感的理解吗 舞蹈:身心合一、抵抗抑郁52:02 城市对比与存在的节奏
伦敦是现实,剑桥是泡泡。我们在哪里真正感到活着? 思维转变的练习题:科研 vs 创业 'What I touch, what resists me - that is what I understand'【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你有哪些蹦迪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vol.32 《苦尽柑来》到《伦敦生活》:韩剧像NF人,英剧像ST人
本期节目我们试图借助人格模型发表一些暴论:韩剧和英剧可以拥有自己的MBTI吗? 以《苦尽柑来遇到你》(When Life Gives You Tangerines)和《伦敦生活》(Fleabag)为例,野鸡比较一下英剧和韩剧的叙事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济州岛海女的情感洪流,到伦敦都市漂泊的冷峻锋利,两部各自产业中的扛鼎之作是否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在阶级、性别、家庭连结上的深层差异?从大海到地铁,从海女到神父,英剧的ST理性,韩剧的NF情感,你更喜欢哪一派?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韩国文化资深爱好者,本期题目版权所有人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binge《苦尽柑来》到凌晨4点,恨毒了父权制
【时间轴】
00:06 韩剧是NF人格,英剧是ST人格?
初步感受:两部剧气质截然不同 情绪 vs 逻辑,煽情手法 vs 观点冲击——剧作方法论的分歧07:06 关于《苦尽柑来》最爱的地方
济州岛的苦难叙事:从小说《不做告别》引申到剧中的贫困氛围 母系社会与女性连结:海女社群的生死共情 文学少女和诗歌意象22:09 怎么会有梁宽植这样的男人啊
塑造完美的浪漫爱,是否一种饮鸩止渴? 宽植与爱纯的感情是有逻辑的吗? 《伦敦生活》对爱的嘲弄及道德破产31:53 不吐不快的槽点(非殖人,祝东亚越办越好)
为什么穷人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啊? 隐藏在代际叙事之下的是一种“劝生”吗? 南韩的颜值崇拜/刁蛮痴迷——喜欢吵架的美丽女人 《伦敦生活》的抽象寓言气质 专宠女儿是一种性别歧视吗?46:09 泪点比槽点更密集
令人动容的母爱:父子是可以建立类似连接的吗 狡猾的编剧,让我对宽植心生怜爱 金明vs成宝拉,城乡差异与成长轨迹对比 一条溪流里的龙:小镇做题家、代际创伤、无关出身的欲望 《伦敦生活》中的神父演讲:爱是勇敢者的游戏 两部剧最相似的地方是莫名其妙的译名?【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韩剧和英剧你更喜欢哪个?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剧集详情】
苦尽柑来遇见你 폭싹 속았수다 (2025)
导演: 金元锡
编剧: 林尚春
主演: 李知恩 / 朴宝剑 / 文素利 / 朴解浚 / 廉惠兰 / 吴正世 / 罗文姬
伦敦生活 第一季 Fleabag Season 1 (2016)
导演: 哈利·布拉德比尔 / 蒂姆·柯比
编剧: 菲比·沃勒-布里奇
主演: 菲比·沃勒-布里奇 / 比尔·帕特森 / 茜安·克利福德 / 本·奥德里基 / 奥利维娅·科尔曼
伦敦生活 第二季 Fleabag Season 2 (2019)
导演: 哈利·布拉德比尔
编剧: 菲比·沃勒-布里奇
主演: 菲比·沃勒-布里奇 / 安德鲁·斯科特 / 奥利维娅·科尔曼 / 茜安·克利福德 /
vol.31 AI时代的人类处境:大数据模型、占星术与后人类爱情
在这个数据与算法织就的新纪元里,也许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由语言训练而成的镜面世界中。但在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回响中,我们是否真的听见了彼此?还是只是不断重复着对自己的投射?今天,我们坐在这个被算力包围的空间中,追问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可预测的、什么又是难以言说却真实存在的。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一位博士生朋友Jeremy。他的研究从AI房价预测出发,用机器学习勾勒出人类行为的轨迹;当我们将房价、市场、情感输入一个模型时,我们是在试图理解世界,还是在重塑我们自身?如果人类本身也是一种‘模型’,那么在与AI的交互中,我们是否也正在学习彼此的“语言”?是否能在镜像与反射中共生、进化,甚至在高维度中发明出一种‘爱的算法’?
🎙️ 主播
Zoe:戏剧学博士在读,试图学习如何用AI理解蘑菇的语言。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对拉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有浓厚兴趣。
🎙️ 嘉宾
Jeremy:经济学博士在读,业余占星与算命实践者,对一切事物的底层逻辑充满好奇。
⏱️ 时间轴
02:02 哲学盲盒:从尼采到《道德经》
虚无主义与荒诞主义在现代语境下的回响
04:49 人格类型与占卜术
MBTI
荣格八维功能模型的运用
星盘、八卦与算命:科学与玄学的边界。
10:48 AI经济学:用大模型预测房地产市场
机器学习如何在宏观与微观层面构建预测模型
数据假设、模型假设对结果的影响
经济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透明性
14:45 语言中的“能力”与“语境”
Formal Competence vs. Functional Competence:学术语言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之别
高语境 vs. 低语境语言:文化背景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23:26 – 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符号学
语言符号如何塑造意义与认知。
30:00 – AI 的混沌:编造文献
深度学习模型在“记忆”中的失真问题
AI 文献生成中的伪造引用与数据
35:00 – AI 的未来与边界
技术可及性与伦理红线
监管、社会信任与责任归属
39:30 – “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把 AI 与人类对比是否体现人类的傲慢?
去中心化视角下的共生关系
41:10 – AI 的“爱”与人机情感
模拟情感与真实体验之争
AI 伴侣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
45:17 – AI 与女性主义思潮
技术性别偏见:算法如何再生产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技术哲学对 AI 的批判与建构
54:30 面包机杀死了我:非人存在
机械与生命的边界模糊
AI 破解金鱼“语言”的实验解读
“无所为”与“道法自然”的当代理念
56:30 – 人与 AI 的互学共进
双向学习:AI 从人类获益,人类借助 AI 提升认知
未来合作模式的畅想与挑战
🎵 配乐
A Day In 1983 - Stone Rebel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30 一个英国应用戏剧学博士生的云南田野笔记
在数字化浪潮中,云南白族的传统对歌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如何通过应用戏剧与数字媒体游戏的结合,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将从白族对歌传统“石宝山歌会”出发,探讨在田野调查中如何融入当地社群,赢得尊重与信任。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西方视角下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最后,我们将探讨“想象的社群”,思考民族与种族认同的构建与创新可能。让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找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主播】
Zoe:戏剧学博士在读,认为云南是本INFP的精神疗养胜地。
🎙️【嘉宾】
俊良:在云南做田野调查的应用戏剧博士生,试图用游戏给千年山歌续命。
⏱️【时间轴】
00:50 白族调:从山歌到数字时代的文化突围
03:00 石宝山歌会:一场跨越千年的声音实验
05:30 附近的消失:谁杀死了我们的文化触觉?
11:30 田野调查生存指南:信任的建立从打破学术优越感开始。
22:30 人文研究的悖论:用技术拯救传统,还是加速割裂?
30:31 游戏化生存:文化遗产的最后一根稻草?
34:50 何不食肉糜:文化遗产保护的阶级困境
保护的前提,是承认文化从来不是真空中的琥珀。
40:00 他者之眼:西方学界如何想象中国少数民族?
41:30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配乐】
《云南里》– 方大同
🌟【关注我们】
你认为手游能成为传承文化遗产的新载体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29 复活节特辑:没有申根签的英国留子请看这里
复活节去哪玩?答案常常不是“我想去哪”,而是“我能去哪”。不是每一次假期都能如愿抵达目的地,那就把计划之外的地方变成目的地罢!旅行不止于打卡,也许从改签开始。
本期节目是关于旅行的一场闲聊。从申根签证的玄学机制和n刷经验聊起(没有万无一失的签证技巧),捋一捋英国(周边)有哪些不用签证也能开心的选择——从泽西岛的“伪法国”风情,到摩洛哥的阳光,再到黑山的峡湾晨雾,最后聊到一个问题:我们对“欧洲”的想象,还剩下什么?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曾喜提马耳他1周申根签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从没拿过1年签的大冤种(这次必拿)
【时间轴】
00:53 只要国国都取消签证,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在我和申根签的slot之间 一生没吃过签证的苦的滑稽英国/欧洲人 不同申根国的签证难度、放号机制、使馆地点和下签长度(省流:西班牙,保险之选) 中介到底有什么用?(无广、非中介)16:49 泽西岛:无申根签人士的“法国平替”
不出英国也能感受法式风情和海岛阳光 相爱相杀的英与法23:09 摩洛哥奇遇记:冲浪、疹子与冥想大哭
从沙滩卖甜甜圈的疯狂推销到发烧长疹 避雷!马拉喀什@不眠广场:危险住宿、热情推销、周边购物团no no no 爆哭瑜伽课:一场混合多巴胺和泪水的疗愈之旅36:54 带自己去浪漫的土耳其
东西文化交汇,又像红旗飘飘的老家(偶遇凯末尔粉丝) 推荐老皇宫(本人错过没去) 新疆菜、烤肉、塔吉锅41:18 波塞黑:必去、种草、强推
黑山:峡湾美景、东方山水画惊喜之地 古城的猫 + 善的人47:47 对欧洲的想象还有泡泡吗
欧洲聚合体的内部差异,中国的多元性可以与之相比吗? 唯一有滤镜的国家:冰岛,性冷淡版天堂(没去过)【配乐】
Chappell Roan - HOT TO GO!
【互动话题】
你和申根签的切磋琢磨如何,有没有什么抢单诀窍?你心目中的英区最强免签(对老中人)目的地是哪里?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关注我们】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28 厌女、霸凌与非自愿单身:英国在经历一场男性危机吗?
英国的年轻一代似乎在经历一场男性气概的危机。有自杀念头的英国男性人数在 10 年内翻了一番。与女生相比,英国男生获得的校级资格证书较少,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也较低。孤独似乎成为英国男性中的一种 “无声流行病”,与之相伴的还有由厌女情结驱动的极端暴力事件。
本期节目我们从《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谈起,聊了聊那些让人深感沉重却又无法移开视线的话题:青少年暴力、家庭教育、霸凌文化、性别对立…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割裂的世界,非常割裂。(英国)男的还会好吗?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教过不少英国小孩躬身入局霸凌文化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被Owen Cooper在E3的演技吓出一身冷汗
【时间轴】
00:29 文章合为时而著:青春期的社会扫描
一镜到底,为剧情服务还是花哨的把戏? E3:调情、反社会人格和成年Incel对照 E2:霸凌、不愿再把孩童(青少年)浪漫化16:46 中英互为观照
老中的青少年更加温顺吗 霸凌的不同形态 这太东亚了:父亲主导全家情绪,母亲与姐姐长期处于讨好状态33:06 男性气质危机与荧幕代表
男性榜样缺失:海绵宝宝在英美两国名列前茅 差异!中/美,男频/女频,左派/右派对男性气质的理解与期待49:48 英国男性的现实危机
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 女性优势是制度不平等的反向证明吗? 社会失衡与“危险男性”01:01:17 非自愿单身(incel)文化详解
人类种类一览(Chad、Stacy和Becky):厌女倾向和受害者情节 杀人事件、红色药丸、incel思维在中国 将人视为资源而非独立个体——和捞女理论有什么区别吗?【相关资料】
Adolescence, the Farewell to Childhood, Louise J. Kapl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tistics for the UK, Reporting year 2024 Number of men having suicidal thoughts doubles in 10 years, study finds - The Independent Loneliness is a 'silent epidemic' among men in Britain Equality of access and outcom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Hero Complex: The Role of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Tackling America's Masculinity Crisis', National Research Group ‘Involuntary Celibacy: A Review of Incel Ideology and Experiences with Dating, Rejection, and Associated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Sequelae’ Brandon Sparks 1, Alexandra M Zidenberg 2, Mark E Olver 3【配乐】
Fragile (Sting Cover) · Aaron May · David Ridley Adolescence (Soundtrack from the Netflix Series)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待《混沌少年时》涉及的教育困境和男性危机?对于厌女症、非自愿单身等话题你有什么想说?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关注我们】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27 🌸伦敦赏樱指南:春天就是要逛公园呀!
本周日就要迎来英国夏令时啦!正值樱花盛开,是时候迎接更长的白昼和温暖的阳光,享受户外活动和公园里的春日美景啦 🌸!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想成为一只热带雨林的猴子。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格林威治公园20分钟大受益人。
⏱️ 【时间轴】
03:10 英国樱花背后的“日不落”密码
为什么伦敦樱花这么密集?从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的“拯救樱花”计划说起。 樱花如何成为英日关系的“外交符号”:切尔西花展的日本园、伦敦塔下的樱花捐赠计划。09:11 南格林威治 vs 北格林威治:一条河隔开的两个世界
南岸的游客打卡圣地 vs 北岸的废土风工业区改造。14:23 Golders Hill Park:公共乌托邦
伦敦唯一市中心有野生鹿群的公园。 为什么英国人执着在公园养动物?16:10 Hampstead Heath 汉普斯特荒野:露天泳池与“野湖”自由
可以俯瞰伦敦的Parliament Hill。 伦敦人夏天必去的露天泳池(无过滤、纯天然!)。17:45 Kew Garden 邱园
高大茂盛的热带植物园。 在花团锦族中举办一场五彩缤纷的印度婚礼。23:30 伦敦公园的“阶级密码”
老钱区公园:Richmond Park 里士满公园、Hampstead Heath。 新贵地标:Holland Park 荷兰公园、Putney 帕特尼。 东伦敦:Victoria Park 维多利亚公园。28:22 伦敦市中心动物农场
当动物成为“景观工具”。 《动物农场》“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一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34:15 晨跑者如何“乡绅化”公园?
从伦敦Hampstead Heath到郑州碧沙岗公园。 中英公园差异:中国公园的“功能性”(相亲角、广场舞) vs 英国公园的“野趣”。37:00 荒野充电:i人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自然?
爱丁堡亚瑟王座。 威尔士Snowdonia国家公园。43:25 🌸 伦敦赏樱地图
Greenwich Park 格林威治公园:樱花大道配天文台穹顶。 Swiss Cottage 瑞士小屋:地铁站旁的樱花隧道,小众但出片。 Hyde Park 海德公园:湖边樱花+天鹅,经典英伦明信片画风。 Holland Park 荷兰公园:京都风庭院与落樱同步的东方美学。🎵 【配乐】
《Printemps noir》 - Andrea Lindsay 《New Boy》 - 朴树🌟【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26 《初步举证》未完结:我们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
“民众对正义的渴望就像江河一样,但是它需要在堤坝之间,要通过法治的堤坝,让这个汹涌的民意,到达它该到达的地方。我们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但完美的圆是存在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罗翔《圆圈正义》
⚠️ 敏感内容提示
本期节目包含关于性侵、性同意、未成年人保护、迷药控制、恋童癖等敏感议题,以及真实案件的讨论,可能引发不适或不安。请酌情收听。
⚠️ 剧透预警
本期涉及话剧《初步举证》(Prima Facie)的详细剧情梳理与结局分析,若尚未观看剧作并介意剧透,请注意。
【嘉宾】
Liam:法律行业从业者。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3:45 《初步举证》剧情简介:精英律师的立场反转
泰莎(Tessa)从“为性侵者辩护”到“成为性侵受害者”的身份撕裂。
演员口音符号化:精英腔调(RP)象征法律权威,利物浦口音隐喻底层创伤。
“法律要求真相,但法律真相不等于真相。”
10:00 卡夫卡的寓言:法律体系的异化
《在法的门前》解读:乡下人为何永远无法进入“法”的大门?
律师的“工具性”:法律程序如何将人性异化为规则齿轮?
17:47 程序正义 vs. 结果正义:法律的两难困境
冤假错案or漏网之鱼?
英国皇家检控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失败案件分析。
25:40 Prima Facie的意义:叙事的权力
法律如何通过“证据拼图”构建“真相”?性侵案中受害者的记忆模糊是否注定败诉?
普通法系的时代精神。
31:40 性侵案中的结构性困境
无罪推定原则 vs. 受害者污名化:为何法律系统保护被告多于原告?
被系统背叛的受害者。
35:20 一个真实案例:未成年人性侵案败诉
案件细节拆解:程序完备,但加害人无罪释放。
探讨此类案件中举证困境与制度盲点。
56:25 金秀贤与金赛纶:法不溯及以往?
全球性同意年龄对比:中国(14岁)、美国(联邦16岁/州差异)、韩国(2020年前13岁→现16岁)、英国(异性16岁/同性18岁)。
刑法中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如何保护或放纵既有权力结构。
01:01:40 BDSM与同意:危险行为、醉酒状态下的同意是否有效?
英美法律如何界定“有效同意”?
01:03:40 艺术作品的“美化陷阱”
电影批判:《洛丽塔》(恋童叙事浪漫化)、《这个杀手不太冷》(少女与杀手的危险暧昧)。
拉康精神分析:恋童癖是“母亲过度控制→追求纯洁客体”的幻想产物?
01:10:40 UCL博士生性侵丑闻
案件回顾:迷幻药、拍摄、受害人为中国留学生。
庭审争议:“自愿性”辩护、Cosplay借口与文化语境缺席。
法律现实中的举证困局与刑期预测。
【推荐阅读/观看】
苏西·米勒《初步举证》
罗翔《圆圈正义》
最低合法性行为年龄
卡夫卡《法的门前》
拉康《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
【配乐】
1 in 3 (I’m Fine) ——Self Esteem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待《初步举证》中呈现的法律体系困境?
在性同意、程序正义、受害者保护之间,哪些议题让你感到矛盾或困惑?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你的看法和故事到我们的邮箱:
📮 riluohuimian@163.com
【关注我们】
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评论!
你的小小支持,是我们继续录制的最大动力。
vol.25 择偶半生,Bridget Jones又单身了
千禧年的择偶难题:沉默寡言、可靠深情的马克·达西,风流倜傥、满嘴情话的丹尼尔·克利弗,究竟该选哪个?《BJ单身日记》让无数英国女人纠结至今,而到了第四部,BJ竟然……又单身了?!
这部电影到底是浪漫喜剧天花板,还是女性独立的反面教材?为什么每次伦敦最帅的男人都爱上她?小鲜肉新男友能否打破这部电影的“换汤不换药”魔咒?本期我们一起探讨BJ单身日记的魅力密码,剖析电影背后的幽默、性别观念与审美变迁。到底是经典,还是套路?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对BJ无感,但感觉利奥·伍德尔演的小鲜肉还ok。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觉得第一部和第三部里的蕾妮·齐薇格甚美。
【时间轴】
00:14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两个都不要
Colin Firth(Mark Darcy)还是Hugh Grant(Daniel Cleaver)? “不解释、不抱怨”的传统男性气概在择偶市场也是红旗吗 情怀贩卖大成功:刷新英国浪漫喜剧的首周票房纪录,甚至超过《帕丁顿》05:05 布里奇特·琼斯,你的日记已经写了二十年
从30岁未婚普女到50岁辣妈,英国对男性审美是不是变了? 《BJ单身日记2:理性边缘》:意料之外,但政治错误 初代《BJ单身日记》的质感:经典得好像一场没有流行语的春晚12:47 海伦·菲尔丁,请你向简·奥斯汀打钱
现代版《傲慢与偏见》 德州女孩扮演英国普女——甚至身高和体重也经过精确计算 雄竞二十年:这不就是Sedgwick所说的Homosocial Desire? 喜欢不起来古早台偶般的女性角色26:18 小妞电影可以有新鲜的内核吗?
无法代入BJ,因为现实中从未见过闪亮盔甲骑士 《单身日记:好孕来袭》的生育观念——暗地里是pro-life了吗? 达西先生的假小三:不是每个拉子都喜欢高知38:46 2001年的博罗市场竟然真是卖菜的
千禧年Cool Britannia余浪尚存? 祛魅了!英国基本盘不够如此 不太想和BJ做朋友——或许还是差了辈分? 谁是你最想交友的虚构角色?【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也对本期的主题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快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vol.24 《阿诺拉》豆瓣评分最低的奥斯卡?我俩产生重大分歧
【本期简介】
今天我们想聊一聊2024年奥斯卡大赢家《Anora》的魅力与争议。这部由Sean Baker执导的影片,凭借其对性工作者群体的刻画、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和类型融合的创新,一举斩第77 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奖。
然而,它的成功也伴随着争议:是商业片的胜利,还是艺术电影的新探索?主演Mikey Madison的最佳女主是否实至名归?影片对性工作者的呈现是平视还是剥削?我们还讨论了电影的视觉语言、色彩隐喻、以及总能精准押中奥斯卡与金棕榈的电影公司Neon。让我们一起拆解这部话题之作吧!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喜欢《阿诺拉》类型融合里的公路元素。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肖恩·贝克前作《橘色》心动观众。
【时间轴】
05:12 初印象:声色犬马+blingbling——怎么不知不觉就笑出声/打了4星?
颠覆传统叙事框架:《Anora》是反类型片吗 100个哈姆雷特之1:结局是败笔还是升华? 100个哈姆雷特之2:男寡头是傲慢还是懦弱? 100个哈姆雷特之3:《The Substance》的Demi Moore更值得奥斯卡最佳女主吗?20:24 重回大学研讨课——女明星可以自封“性工作者的同盟”吗?
颁奖礼上发言与被代表群体的抗议 文科生又说文科话:性、道德、结构性压迫 找不准概念的界限:没有露点就还好?27:12 文化象征与视觉语言——《Anora》有戛纳味儿吗?
色彩隐喻:蛐蛐的是美国梦还是烂漫爱情? 拍出活人:女性刻画做到了平视吗? 边缘群体:真情流露的小小碎片 NEON:连押5届金棕榈Parasite (2019), Titane (2021), Triangle of Sadness (2022), Anatomy of a Fall (2023), and Anora (2024);36:05 奥斯卡是否成为现实版《某种物质》
从头到尾的不舒服 没有按资排辈但是,年轻吗没关系过几年就老了 祝大卖的电影大卖,小卖的电影小卖【音频素材】
Oscars 2025: Mikey Madison accepts th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for her role in 'Anora'
Anora Trailer #1 (2024)
Anora Trailer Music:Blondie - Dreaming
Michelle Yeoh wins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Actress in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也对本期的主题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快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vol. 23 如果意识可以永生,你会将灵魂上载云端吗?
爱尔兰实验剧场Dead Centre(正点剧团)如何表演机器与灵魂?我们的未来会是跨人类主义的吗?
【嘉宾】
华玉:爱尔兰圣三一大学戏剧系博士在读,研究爱尔兰当代戏剧 ,对人类科技的未来略微悲观。
【主播】
Zoe:伦敦戏剧博士在读,研究政治戏剧,感觉高科技有点好玩。
【时间轴】
02:00 从伦敦到都柏林:Normal People,学术与文学
爱尔兰文学特点:民族性、历史创伤、语言实验。 流亡文学 VS ‘爱尔兰民族主义’。 从叶芝、乔伊斯、贝克特到希尼,都柏林如何成为文学与艺术的摇篮? 都柏林的艺术节、剧院、音乐场景如何滋养创作?14:10 爱尔兰的生活二三事
阴沉的天气。 爱尔兰语。 爱尔兰食物- Irish breakfast,白布丁,炸鱼薯条。18:48 Dead Centre剧团:
历史、代表作品、作品风格,奖项… 为何选择Dead Centre作为研究对象?23:20 To Be a Machine:
从非虚构文学到剧场的改编:原著作者Mark O'Connell的创作意图、原著结构与主要内容。 剧场化过程中的改编:如何将文字转化为舞台语言? 末日预言(apocalypse)、死亡与永生。 什么是真正的‘在场’? 如何在剧场空间中呈现人类的“非人性”状态?39:00 跨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
科技是值得信任的吗? 对于科技的态度:敬畏心;解放人类;摇摆不定。 Deepfake有在让渡我们的主体性吗?科技的道德边界在哪里? 人工智能/大数据会产生主观能动性吗? 你会选择在死后将自己的灵魂意识上载到硬盘上吗?【插曲】
La Lune - Billie Marten
【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也对本期的主题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快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vol.22 两个河南人的返乡对话:从《只有河南》聊起
河南,这片常被误解的土地,在海外游子心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我们将从《只有河南》这部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谈起,探索它是如何通过荒诞的幽默与精致的舞美,展现河南的独特文化地位。河南不仅有着令人垂涎的小吃和别具特色的方言,还有许多人们所不了解的复杂社会情感。希望通过我们的对话,你能感受到河南的温度、幽默与坚韧,看到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与身份。
【主播】
Zoe:戏剧构作在读博士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
【时间轴】
01:00 – 思乡病与家乡味
胡辣汤、烩面,养胃白菜汤。 得胃病是因为牛奶喝得少?09:00 – 《只有河南》中的生育焦虑
性别刻板印象与当代挑战。 《火车站》的舞美设计:华丽的视觉效果;新媒体与国际化水准的舞美设计。 《火车站》的剧情却差强人意。13:30 – 《候车大厅》:象征与隐喻
《候车大厅》中的性别观念。 舞美设计中的象征与隐喻。17:20 – 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
宏大叙事vs细腻表达。21:50 – 《幻城》:绚丽舞美与历史解构
4D酷炫舞美,结合现代科技对历史的解构与再创造。 通过前卫的舞美设计挑战传统艺术形式,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冲突。29:20 – 《前生来世》:黑色幽默与荒谬叙事
荒谬与不合常理的情节展现河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幽默。 黑色幽默的手法,如何让人在笑声中反思人生的荒诞与无常。31:00 – 《老院子》:生活化的乡土气息
日常生活场景,大爷大妈在村头的闲聊与唱豫剧的朴素画面。 生活化细节,河南的乡土气息,亲切的文化归属感。33:00 – 河南小吃与河南话
河南的食物呈现出河南人的生活态度与人情味。 河南话的独特韵味,河南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北方官话与其他方言(如粤语、吴语、闽语等)的异同。 河南话的幽默与感情表达,如何体现河南人“直爽”的个性。40:12 – 你会为自己是河南人而感到自豪吗?
现代社会中,河南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家乡身份?47:45 – 河南高考:拼搏与压力的背后
河南高考可能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这份坚韧不拔背后的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也对《只有河南》或河南生活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快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vol.21 跟牛津物理学博士聊一聊AI算命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曾问,假如宇宙中所有粒子的状态在某一时刻都是已知的,那么,一个足够强大的智能体是否可以计算出所有过去和未来的状态?随着Deepseek的出世出圈,赛博算命愈来愈火、愈来愈细。AI仿佛有了几分拉普拉斯妖的样子。仿生人会梦到八字吗?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受STEM教育多年的嘉宾丰宁,来聊一聊AI算命这件事。科技前沿?还是新型迷信?常识难以解释的玄学,和挑战人们认知极限的物理学,是否存在关联?
【嘉宾】
丰宁:牛津大学物理系博士在读,交叉背景 + 开放心态
【主播】
铎铎:修了四年哲学双学位,仍说不清自由意志
【时间轴】
00:47 | 欢迎嘉宾 & 自我介绍
物理系博士生,主攻凝聚态物理
玄学初体验:改名让我们改命了吗?
接触从业者,破除神秘感
10:40 | 玄学与科学,AI与人,中与英
AI ≈ 三流算命师? 拿着工具书来解数学题|幻视|多模态功能的缺失
中英算命比较: 塔罗是一种量子纠缠吗?玄学未必不是另一种概率论
上班不如上香?理性探讨,切勿沉迷!
玄学x 物理:反常的实验数据| 人的直觉是一种更精妙的计算|黑盒才是节能的方式
30:05| 经验、情绪疏解与理性幻觉
Deepseek算命:有温度的语言|焦虑情绪的疏解|国运预测与大语言模型的偏见
ChatGPT初体验:我情绪很稳定的朋友
从沉迷到驾驭:只在资深领域和入门时使用AI
概率与真实:算命是一种保守主义逻辑吗
51:14: | AI在英国 & 个人经历
发展前景:内循环后起之秀,正如几年前的量子热浪
交叉学科,但贯穿始终的是同一问题
【互动方式】
邮箱: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你也对AI算命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快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