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紧要SomethingMatters

40 Episodes
Subscribe

By: 有关紧要

“有关紧要”是由出版品牌明室Lucida出品的播客,一片编辑和朋友们的自留地。在这个必要和非必要的界限逐渐受到侵蚀的时代,似乎一切都无关紧要,但我们仍有在乎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想邀请朋友们谈谈书和与书相关的一切,用行动对抗虚无,守护那些我们心中的“有关紧要”。微博:@有关紧要SomethingMatters

Vol.042|从第一文学播客,到百万畅销书:一个漫画品牌的诞生——talk with猫弟
#1
Yesterday at 3:37 AM

2022年9月,漫画《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出版,凭借温暖可爱的画风,充满反差却引起广泛共鸣的故事而迅速热销,很快突破百万册,成为近几年现象级的畅销书。然而,这本书背后的策划编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而是中信大方文学播客跳岛的前负责人、营销总监——猫弟。她在业余时间以“玩乐”的心态做出了这本超级畅销书,并在去年成立了自己的一人出版品牌“梦药水”。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主播希颖邀请猫弟做客有关紧要,畅聊这段颇为特殊的出版经历。

游走在新媒体编辑、营销总监、播客主创等多重身份中,猫弟用“跨界”的经历探索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经历过工作中的受阻、不甘和委屈,然而做书“像救命稻草”一样接住了她,她将自己的创意与热爱投注其中,持续地通过做书与人连接,与世界连接。在原创漫画的编辑领域,她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和方法。《牡蛎》何以畅销?原创漫画如何做传播?编辑如何与原创作者“共创”?“一人工作室”如何成为可能?……

作为非典型图书编辑,她将书融入自己的日常并保持着对内容的热爱,她不寻常的做书之路,也能为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们带来不寻常的视角与启发。在图书市场普遍下行之后,我们仍要回归内容本身,因为“无论是一万还是一百万,我们总要做下一本书。”

嘉宾简介:

猫弟,梦药水DrinkDream创始人,已策划出版拟泥nini《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misaki636《我和爸爸:一个真实故事》、王XX《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4:21入行经历:最初想做新媒体,“曲线救国”来到出版行业

11:29  Why文学播客:“我想降低文学的门槛”

17:22 作为营销总监:“入行一年半,为什么有这么多方向需要探索?!”
22:59 《牡蛎》这本书是怎么来的?:“你要真的喜欢,后面这一切事情才会发生”

30:08 从1万,到10万20万,再到100万:《牡蛎》是这样传播的

39:43“这本书像救命稻草一样”: 离职后再来做出版

47:37 如何理解品牌?“梦药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52:07“我在做的这个书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书,我们做的是一本要给读者的书”


Vol.041|【妇女节特辑】舆论分裂的时代里,我想成为更自由的女性——talk with荞麦
#2
03/07/2025

去年秋天,作家荞麦出版了她的最新作品《无尽与有限:36岁当妈妈》,引发了读者们的关注。在书中,她坦诚地回顾与反思自己生育的过程,更新了过往被遮蔽的女性生命经验的书写。半年过去了,面对春节过后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面对网络上舆论场的不断撕裂,她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与感悟。

妇女节前夕,希颖邀请她来到有关紧要,她再一次以更锋利的视角剖开生育、母职与女性主义的复杂肌理:从回顾生育这一“软弱的决定”,到思考育儿与与权利的关系,再到舆论场上女性的疲惫退守……试图揭开女性的生存现实与这个时代的龃龉。怀孕缘何成了女性集体的“地下行动”?网络为何从“安全感”领地演变到“情绪靶场”?强女为何成为了一种“新女德”?弱者的联合为何是更难的?同样在这样的讨论与争议中,被遮蔽的问题才得已被看见。新的一年,愿女性们不再恐惧,相信自己的生命力,可以拥有不被定义的自由!

本期嘉宾:

荞麦,写作者。持续练习写作。代表作《无尽与有限:36岁当妈妈》,已出版短篇小说集《郊游》、长篇小说《普通婚姻》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3:10 怀孕,成了女性们的集体“地下行动”

10:42 “你的人生好像被卡在一个点上”

20:23 生育,帮助我成长为不一样的人 

26:38 “互联网妈妈”何以泛滥?

35:04 “如果不是禁言,这本书是写不成的”

44:00 舆论分裂之中,互联网曾经的安全感消失

50:44 完美的女性主义者是否存在?不要让“强女”成为新的女德

54:04“女性主义就是反抗某种权力叙事的主义。”


Vol.040 | 当女性开了一家书店:talkwith牡蛎书店、来树下书酒馆、泡芙云书店
#3
12/30/2024

“女性开书店,不是为了卖什么书,而是为了不卖什么书。”——牡蛎书店主理人,小吴

今年,主播希颖拜访了全国各地的很多独立书店,和店主们交流、学习。她感受到,在全国庞大的独立书店版图中,占比较少的女性店主运营的书店总会有一些温暖的不同……女性图书专区,女性友好活动,备有卫生巾、止痛片……这些女性主理人们坚持在各自的空间里,选择自己真正想传递到读者手中的书籍,打造城市中女性“自己的房间”。从选品到空间布局,装修风格到社群维护,都渗透着女性独有的细腻、关怀、勇气与自省。

年底的这期特别的节目,主播希颖邀请了三位女性独立书店主理人做客有关紧要:杭州牡蛎书店的小吴,成都来树下书酒馆的燊燊和泡芙云书店的氧气,与她们分别对话。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讲述她们开书店的乐趣与艰辛。关于书店的选书标准、空间呈现,分享发生在书店里的美好故事以及独属于她们的女性时刻。


【嘉宾简介】

(牡蛎书店)小吴,平凡地活了29年之后开了牡蛎书店。

(来树下书酒馆)燊燊,一个在成都市中心开女性主义独立书店的中年妇女,前地产行业从业者

(泡芙云书店)氧气,新媒体从业者,跟着老板一起开了泡芙云书店。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牡蛎书店+

01:44 她开书店的契机:升学受阻,开书店吧!

04:08 牡蛎书店的选书偏好

11:02 作为城市疗愈空间的独立书店

16:22 “如果我是一个男店主,我肯定更加自信”女性书店会有什么不同?

23:59 今年卖得最好的三本书


Vol.039| “没有其他考虑,做书是我最后的工作”——talk with编辑恩惠
#4
11/27/2024

“做文学编辑对我而言是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工作。”

早在学生时代,恩惠就和“书”结下不解之缘:开宿舍书店,做图书分享,出版社实习……为了成为编辑,她超乎寻常地坚韧,也如愿以偿地由爱书人成为了做书人。2022年春夏,由恩惠负责营销的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望江南》迅速爆火出圈,她也随之成为业内的明星营销编辑,吸引了各家出版社模仿、学习。以此为契机,她渐渐转岗为文学编辑,在原创文学这一领域深耕。同时她还是一位年阅读量极多的编辑,在高强度、高饱和的工作之外,与朋友们一起“组局”书单,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推荐好书。

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主播希颖邂逅了恩惠,被她对书、对文学强烈的爱感染,好奇她的原动力究竟来自何处。本期节目,她分享了入行经历、如何由营销编辑转为文学编辑、对原创文学的热爱,以及在愈发艰难的图书市场下如何调整心态,继续向前。

热爱内化为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作为书的“理想主义者”,在这个非文学的时代,恩惠正一步一步实践自己对文学、对阅读持久而热烈的信仰。

嘉宾简介:

张恩惠,浙江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豆瓣@瓦片外婆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45 营销编辑的“出圈”经历

04:19 入行——“为了成为编辑,前期做了非常多尝试。”

09:25 营销编辑出身“优势”:抗压、人脉、平和心

14:31 一招鲜不能吃遍天下,营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0:49营销转岗文学编辑的成功经验(和踩雷教训)

27:44 “陪着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成长起来”做原创文学的驱动力


Vol.038 |“高知悍妇”聊天会:女性如何收复语言,从《语言恶女》谈起
#5
10/12/2024

为什么脏话总是辱女?贬义词总有女字旁?

工作场合叫“美女”“小姑娘”“亲爱的”有什么问题吗?

“他”能代表所有人吗?“父母”“夫妻”这些词为何总是男性在前?

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充斥着不可见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中,作者阿曼达·蒙特尔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语言学,把英语中厌女的语言现象和历史源流抽丝剥茧。语言最初并不辱女,“800年前,‘Bitch’与女人和狗没有任何关系。” 《语言恶女》幽默犀利,给读者们带来清爽的女性主义语言学视角,也让我们思考包含中文在内的不同语言中,互联网如何加速了“恶wu女”词语的传播,以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如何挺身而出,不断夺回语言的阵地……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长期关注女性问题的撰稿人端木异,以及心理咨询师李双双做客“有关紧要”,围绕语言中的性别问题,讨论不同语言中的厌女现象,分享生活中的恶女时刻,以及年轻女性们如何改造语言……现实中的“爹爹不休”,而我们会以对语言的不断理解和掌握反击“爹”的全宇宙。语言恶女们,“我希望能在远方见到你,听说那里会有一场盛大的聚会。”

嘉宾简介:

端木异,文化观察者,澎湃“思想市场”栏目写作者,也是一只十七斤的网红小猫咪(曾秃顶)的拥有者。微博@端木异,豆瓣@小波福娃。

李双双,后现代+女性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写作者,播客“声声不息”主播,公众号【繁荣成长工作坊】、【李双双Joy】。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4:10  当他偏要叫你“美女”“小姑娘”“亲爱的”

09:31  汉语、法语、日语、英语中的厌女

18:09  呵,凭什么用男人指代所有人?


Vol.037|在新媒体时代杀出重围,果麦营销方法论大揭秘:Talk With果麦营销总监王维思
#1
08/28/2024

书卖给谁?去哪里卖?如何卖?在2024年持续低迷的图书市场下,成了编辑们的灵魂三问。

面对前所未有的销售冰点、业绩滑坡,大家迷茫着到底该做些什么?而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果麦文化旗下专做公版书的果麦经典仍然以亮眼的成绩保持着增长。

“BE美学”+《窄门》(加印数超60 万册)、“陀翁笔下的女性之爱”+《涅朵奇卡》(3个月11w册)、女性独立+《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加印25 万册)……为每本书找到与当下相结合的热点,并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持续曝光,让果麦经典在公版书赛道杀出重围。而这一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公版书,也是所有图书营销不可缺少的思路。

为了学习这份“营销秘籍”,本期,主播希颖邀请到果麦经典营销总监王维思,一起分享果麦经典图书营销的方法论。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图书营销,实现高转化率:如何将图书内容与热点相结合?各个平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侧重如何权衡?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撬动达人?

身处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为好书找到读者依然是做书人的终极目的,而出版人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活下去。

【嘉宾简介】

王维思,果麦文化营销总监。营销案例:果麦经典版《窄门》《涅朵奇卡》《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29 加印超60w、最高日销1300……小众成爆款:欢迎来到果麦经典事业部
10:00 “爆品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之案例分析:从《窄门》到BE美学
15:53 从营销编辑书单上找出来的《涅朵奇卡》:关注热点、从选题开始
26:21 新版《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如何杀出公版书重围
33:05 达人营销的果麦方法:营销是读者的好朋友,也是达人的小助理
39:24 果麦的译者选择标准
44:58 豆瓣、抖音、视频号,热点勤分享:“多一双眼睛,多一双耳朵”
52:31 抖音合作的细节:真人出镜=信任破圈→爆款模板→吸引“自来水”→出圈成爆品
62:34 非重点书做爆的经典案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66:27  “观察市场情绪”:果麦这样运营新媒体账号
72:57【好书推荐】大项目后进入“贤者时间”,请读这几本
75:49工作的价值在于?80%充实的快乐+20%保持怀疑,无用的有用就在此刻
【本期节目出现的书和人名】
书籍:
《小王子》[法]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著;李继宏译
《浮生六记》沈复 著;张佳玮译
《窄门》[法] 安德烈·纪德 著;顾琪静译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于大卫译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周颖琪译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德] 赫尔曼·黑塞 著;易海舟译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德] 赫尔曼·黑塞 著;姜乙译
《了凡四训》[明] 袁了凡 著;费勇译
《面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于大卫译
《大山里的小诗人》“是光”的孩子们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范晔译
《我的世界观》[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张卜天译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美]洛莉·戈特利布 著;张含笑译
《刀锋》[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韦清琦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 罗伯特·戴博德 著;陈赢 译
《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著;李继宏 译
《在绝望之巅》[法国] E·M·齐奥朗 著;唐江译
《蓝》[美]玛


Vol.036|“慢一点,难道明天天就不会亮了吗?”:重光,编辑任绪军的“一个人出版”
#6
07/25/2024

6月初,主播希颖被一位老朋友的朋友圈吸引。作为编辑,他开启了在长沙镜中书店的轮值店长生活。亲手学会做第一杯咖啡,在院子里眺望岳麓山的天空,与形形色色的读者们相遇……被朋友圈里这份松弛的“店长日记”打动的希颖,决定亲自去长沙探访一下这位老朋友。他就是前拜德雅的编辑任绪军。而在去年秋天,他离开了拜德雅,成立了一个人的图书品牌“重光relire”,并已出版了两本颇受关注的作品《光从哪里来》《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推开镜中书店的门,被一个个鲜活的笑脸包围,这里是如此美丽的空间。而一边担任“轮值店长”一边做书的绪军,正用与以往全然不同的节奏平衡着工作和生活。

作为编辑中的首位返场嘉宾,这次没有提纲的聊天一直持续到了深夜。绪军分享了他在镜中的店长生活,而在这份“松弛”生活的背后,也对独立书店的生存现状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坦诚、具体地讲述了离开拜德雅的原因、对做书这件事思考上的转变,以及重光成立前后的故事。直面自我、极度坦诚的态度是如此真挚,聊天过程中主播希颖也被数次打动。

有人说:“做出版就是做出版关系。”焦虑之后,书页之下,是人与人的连接,是人与作品的连接。“慢一点,再慢一点,难道明天天就不会亮了吗?”


【嘉宾简介】

任绪军,一个做书的人,目前一人图书工作室「重光relire」的「一人」。这间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11月,base在重庆,已出品两种书:《光从哪里来》《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37 新图书品牌“重光”的创始人这样来到镜中书店

06:15 书与人与好天气:镜中书店是个好地方

11:44 “编辑”主题书架、根据读者特点安利书……用做编辑的方式来做书店!


Vol.035|一位编辑的19年,与一个文学出版品牌:talkwith文学纪念碑主编魏东
#7
06/28/2024

当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出版项目即将启动时,译者戴大洪只问了编辑魏东一句话:

“你能在这个岗位上待多久?”

从一个爱给书“挑刺”的文科生,到知名出版品牌“文学纪念碑”的主编,魏东已经在编辑一线待了19年。他曾获得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出版人”,他主持的文学纪念碑获得过《新周刊》第三届刀锋图书奖“2023年度出版品牌”。从两卷本《纳博科夫传》,三卷本《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到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魏东几乎一人扛起了“文学纪念碑”的出版工作。从策划选题到选择译者,从编校到宣传,他把对经典作家的热爱凝聚进出版思路中。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文学纪念碑主编、资深编辑魏东,一起畅聊文学纪念碑的由诞生到成长壮大的出版故事。他们分享了对经典作家的爱如何流淌进做书的日常,对传记的热忱如何融化成日复一日的编辑点滴,还有对内容本身的专注和执着,是如何具象化成纸张的一砖一瓦,搭建起出版和阅读的精妙谱系……

做书路漫漫,编辑永远在路上。现实的风雨从未停过,但总有怀揣热爱的人,从书页不断下潜,抵达历史、抵达自我、抵达更远的地方。

【嘉宾简介】

魏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获“中国好编辑”称号,《出版人》杂志、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20年度编辑,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年度致敬出版人”。所主持的“文学纪念碑”书系曾获《经济观察报》“2016年度致敬书系”,《新周刊》第三届刀锋图书奖“2023年度出版品牌”。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52资深编辑魏东的入行契机

10:25《纳博科夫传》成书复盘:“看了译文,我一下子惊呆了。”

17:09 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如何诞生

22:47 如何看待销售压力?多卷本的长尾效应+来自读者的激励

27:17 何谓“从经典作家进入历史”:文学传记的三个层次


Vol.034|做书到底还是要聊聊书籍设计:talkwith设计师山川
#8
05/24/2024

国内“95后”新锐书籍设计师?“刀锋图书奖”年度设计师,“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设计师、金点设计奖得主?恋物癖?完美主义者?这些赞誉或标签都不足以概括一个设计师的全貌……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终于邀请到了最想邀请的朋友——国内知名书籍设计师,也是明室的设计总监山川,开启了“有关紧要”围绕书籍设计的首次对话。她和山川一起回顾、总结了他从业以来的经历与经验:一名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如何进行自主的审美训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质素?在缺乏灵感的时刻,该如何寻找设计思维的突破口?在做书过程中,编辑和设计师要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视觉沟通?

2023年底,山川还创办了自己的出版品牌“大平面”,由设计师成为了真正的出版人。“在一个没有中心的时代,我只想关心什么能真实地触及到我的心。”他向新世代的读者呈现那些过去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作品,其中就包括《发现可爱:原田治作品集》。他开始更加深度地介入图书内容,并对“设计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

有用与有趣、商业与艺术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平衡与生命张力。而每个决心放弃或不甘放弃的完美主义时刻里,那份对艺术持久的热爱,终将带我们一起抵达那个未曾预知的惊喜世界。


【嘉宾简介】

山川,平面设计师,山川制本workshop主理人。2017年起为出版、创意、艺术视觉、音乐专辑、电影美术和广告制作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刀锋图书奖”年度设计师,“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设计师,其设计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书籍设计艺术奖金奖,金点设计奖奖章,多次入选APD亚太设计年鉴。2023年创立“大平面WildPress”书系,关注发生于城市的视觉思潮,致力于把它们以中文图书的形式推向市场。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05 为什么是设计“书”?“恋物癖”设计师的自白

04:17 你的报价为什么(相对)这么低?

10:13 给我设计带来影响的设计师:横尾忠则、服部一成


Vol.033|随机波动的出《格》故事:直到最后一页纸消散在风中
#9
04/23/2024

今年初,明室出版了由知名播客“随机波动”编辑的第一本书《格》。从形式到内容,《格》都是一本“出格”的书,也是明室Lucida迄今为止,最贵、最复杂,以及最美的一本书。

2023年的盛夏,作为随机波动听众的明室主编希颖,在上海的某家咖啡馆和主播们见了面,第一次接触到了《格》这个项目。当时还只是一个PDF的“格”强烈地吸引了她。在随后的半年多,大家一起经历了《格》这本书繁复的出版流程,以及由电子到纸质化的复杂过程。

而三年前,“格”还只存在于主播们的脑海中。从idea到文字、图片,再到排版、装帧设计……由创意化形成纸质书,中间到底需要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而最初,在做播客的两年之后,主播们为什么会忽然萌生做书的想法?为什么第一本书会是一本杂志或MOOK?在做这么复杂的一本书的过程中,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与心路历程?

作为听众和粉丝,也同为做书人,希颖带着对随机波动以及《格》的好奇,和主播们展开一番围绕做书的对话。由波形到文字,由图片到排版设计,由电子文档到纸质书……这是随机波动第一次在播客中全体坐在了受访者的位置上。对三年中的一切之回望、之思考,伴随着“格”的诞生,直到这世界上的最后一页纸消散在风中……


【嘉宾简介】

傅适野,“随机波动”主播,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随机波动”主播,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随机波动”主播,媒体人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20 做书idea从何来?

05:50 确定主题“格”的过程:“我们先和汪民安老师吃了个饭”


Vol.032|电子书之殇:“纸电之争”是伪命题,关键是付费模式
#10
03/27/2024

今年年初,《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子书平台对纸书巿场冲击到底有多大?你绝对想不到!》的文章,引发了行业内外对电子书付费模式的热议。实际,早在半年多以前,豆瓣上就有大量讨论:在亚马逊退出中国以后,以微信读书为主的电子书平台占据了市场主流。一方面,其精巧的产品设计和低廉收费赢得了许多用户的好评,也起到了阅读普及的作用,另一方面其订阅制的付费模式不仅使许多上游出版方、创作者们的电子版权收入面临断崖式下跌,也严重影响了不少纸书的销量。而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对电子书行业颇有观察的资深编辑夏宇、前出版社电子书从业人员达克,一起深入探讨了现行“电子书付费模式”的问题。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进行了激烈的观点碰撞:电子书付费模式有着什么样的沿革与流变?现行的电子书付费模式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它对上游的出版方有着何种影响?对读者的阅读与消费习惯有着什么样的改变?面对着电子书收益大盘的缩减,出版方、编辑们又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反思与呼吁。反思并不是针对电子书或者平台本身的批评,而是希望能找到长远有利于包括平台在内的各方健康发展之道。或许在大家明白现在的症结所在之后,我们能够期未来电子书的行业的付费模式可以更加公平、合理、透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嘉宾简介】

夏宇

某出版公司资深编辑,对电子书行业有许多观察。

达克

某出版社电子书业务前员工。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47  电子书付费模式更迭:从9.99美金1本,到全面订阅制时代

04:49 Kindle撤离中国后,出版方电子书收益面临断崖式下跌

09:37 现行电子书的计费模式的问题:关键数据不公开不透明

20:52 订阅制的问题:塑造读者消费习惯,纸书消费者全面转向电子书


Vol.031|艺术书、艺术家书、自出版…abC的探索与新生:talkwith创始人周玥
#11
02/28/2024

不久前,一篇名为《“结束是我们的启程之处”——abC的新改变》(https://mp.weixin.qq.com/s/-Ge8Mkhm652WIn80dgWwbw)的推文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有着9年历史的abC艺术书展宣布无限期停办。


惋惜之余,回首这些年,以abC为代表的艺术书展在各大城市举办,不断引发线下观展热潮。不仅使艺术书进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也使更多艺术家、作者找到了展示作品与创造更多可能的平台。艺术书、艺术家书、自出版、独立出版……这些可能存在了很久的事物真正第一次来到了我们身边,启发了我们观看艺术、探索生活的方式,也与主流、商业的出版碰撞出了更多火花。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在北京出差之余,与abC创始人、内容总监周玥面对面畅聊了abC的前世今生,到底什么是艺术书、艺术家书、自出版、非正式出版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艺术书与它们的作者们如何进行创作又如何面对生存?艺术书和主流商业出版如何沟通、交融?abC今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新的探索呢?


无论是艺术,还是纸质书,它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激起大家内心最真诚的、最深刻的、最纯粹的感动。

↑第七届abC艺术书展·上海,2023(延期)


Vol.030| 把编辑作为方法:talk with资深编辑罗丹妮
#12
01/26/2024


《把自己作为方法》《夜晚的潜水艇》《冬泳》《重走》……

站在这些兼具口碑与畅销的原创作品背后,资深编辑罗丹妮说:“最近几年的感受是我越来越远离作者了。”

从中华书局到理想国,再到单向空间,编辑罗丹妮迈入了从业以来的第15年,也沉淀出自己的从业感悟。面对乏善可陈的图书市场,编辑被裹挟着远离读者身份的现状,沉淀与反思也许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在北京出差间隙,与丹妮进行了这次期盼已久的聊天,关于编辑工作,关于过去的2023年,关于出版业的现状。

从大公司到小机构,有哪些编辑的困惑?现在的语境中,图书品牌意味着什么?她们还畅聊了对以往编辑工作的真诚反思,做原创选题与作者的标准和经验,2023年的遗憾等。

市场的压力下,我们如何回归读者,如何靠近作者?也许“真诚”和“反套路”是最好的回答。


嘉宾简介

罗丹妮,资深编辑,前单向空间编辑总监。编辑有:《把自己作为方法》《夜晚的潜水艇》《冬泳》《重走》《同窗》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53 罗丹妮的2023:外部乏善可陈之后,得到内心的宁静

04:44 编辑工作的危机:编辑越来越远离作者

10:09 从大公司到小机构:编辑的“怯懦”与“自由”


Vol.029|无岸可上的时代,大厂女儿和保洁员妈妈:with《我的母亲做保洁》作者张小满
#13
12/29/2023

三份保洁工作,三十多种清洁工具,九百个日夜,零缺勤。

2020年秋天,52岁的春香经由女儿的劝说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为了给自己赚一份养老金的春香成为了一名保洁员。通过她的眼睛,小满看到了保洁员被遮蔽的辛苦日常与他们的真实生活。

一座城市的体面和光鲜背后是什么?在深圳,保洁员大多是背井离乡的中老年人,没有五险一金但每天要工作16小时——或为帮衬儿女,或为攒一笔自己的养老钱,不惜忍受着老年病加入深圳的“搞钱”大军。春香正是其中的一位。某一天,小满打开了手机录音,拿起了笔,将保洁员母亲三年的工作和见闻记录下来,而在这个过程里,母女之间的隔阂也被渐渐打破……

本期2023年收官节目,主播希颖特别邀请到由光启书局出版的《我的母亲做保洁》作者张小满做客有关紧要,讲述关于《我的母亲做保洁》的幕后故事,分享了这本书成书的经过,保洁员和其他务工群体的真实日常,她们还畅聊了母女关系,与故乡的复杂情感,等等。

人被工具化的时代,并没有所谓的“岸”可上。但生命本身的宽阔,依然值得我们去寻找、记录。

【嘉宾简介】

张小满,陕西商洛人,长居深圳。曾为记者,先后在《深圳晚报》《新周刊》从事深度报道工作。非虚构写作者,著有《我的母亲做保洁》。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01:35 “女子(女儿),怎么没写妈的名字?”成书故事说来话长

09:52 妈妈的改变:从客人到主人

18:42 保洁员的真实生活:“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为了老家盖房子”:

20:21 “16 个小时是比较普遍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年保洁员的普遍问题

30:33 “她是一个完全可以拍成电影的故事”:垃圾房的雨虹阿姨


Vol.028|拼贴/摩擦/chatGPT/以及50g工业纸——与颜峻、路丝谈《夏宇诗集六种加一》
#14
12/19/2023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也许,你也曾被这首《甜蜜的复仇》击中过,它的作者正是台湾知名诗人夏宇。

夏宇19岁开始写诗,崭露头角,80年代就以自出版的形式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备忘录》,风靡一时。她也以笔名“李格弟”“童大龙”为齐豫、赵传、王祖贤、吴青峰、陈珊妮等歌手创作过歌词。她自出版的诗集也因其先锋的语言、打破常规的装帧广受读者欢迎,常常供不应求,上市即售罄。直至今天,夏宇依然是台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的诗集在大陆的出版为众多读者期盼已久。

终于,夏宇的简体诗集《夏宇诗集六种加一》在今年秋天由新行思正式出版了。以此为契机,主播希颖特别邀请到夏宇的好友、实验音乐家颜峻,以及本书责编、新行思编辑路丝,一起还原了关于《夏宇诗集六种加一》出版始末。他们畅谈了“压缩饼干”式装帧背后的故事,分享了夏宇其人和她诗歌的风格特色,以及夏宇的多重身份、她的语言与装帧实验、她与当代前沿科技的对话、法国之于她又是什么?

暴雨、夏天、肉桂和曲折海岸……

然后,再次翻开《夏宇诗集六种加一》,一起进入她的诗歌世界。

【嘉宾简介】

颜峻:诗人、实验乐手。代表作品:《一两个梦》、《柏林反射》。网站:yanjun.org

路丝:新行思编辑,《夏宇诗集六种加一》责编。另有编辑作品:《我妈笑了》(2024年出版)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05 颜峻的夏宇初印象:阿姆斯特丹朗诵会与失真录音

05:44 责编路丝的夏宇初印象:“成名很早,却不显老”

08:33 [*机密:如何打动夏宇授权]历时多年、20多家出版社参与的出版经过


Vol.027|【编辑聊天室】什么?图书编辑还要自己做营销!
#15
11/30/2023

重度i人编辑为何突破自我,火车上化身传单小哥“兜售”新书试读本?

曾经“小红书绝缘”的编辑为何火速下载App?发布书单笔记竟获2000+赞!

在出版业,因为营销编辑经常人手不足,图书编辑需要自己做营销;同时出于对自己“书孩子”怀抱深沉之爱,他们在编校工作之外或“被迫营业”,或“积极上车”,在营销环节中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搞文创、做试读本、举办线下活动。图书编辑们付出满满的爱,为好书“吆喝”起来。但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图书编辑到底要不要自己做营销?具体又该怎样做呢?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两位在营销方面颇有心得的图书编辑做客有关紧要:来自浦睿文化的玉笛和来自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工作室的诗逸。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编辑做营销的大实话:图书编辑为啥要做营销?是主动安利,还是被迫营业?和专职营销编辑相比,图书编辑做营销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还畅聊了写编辑手记的私人经验,做试读本的种种心得,探讨了关于“网红编辑”的看法……

即便i人做e,编辑们都在尽全力让书抵达更多读者。他们的付出与坚持是写给书的最真挚的“情书”。

【嘉宾简介】

廖玉笛,浦睿文化图书编辑,编辑有作品:“尤里卡文库”、《傲慢的堡垒》《冷亲密》等。

俞诗逸,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工作室图书编辑,编辑有作品:《流动的丰盈: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我是谁?:段义孚自传》、《一个女人,在北极》(即将出版)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4:19 入行经历1:短暂离开后又回来,出版业为啥这么“香”?

05:50 入行经历2:从“准夕阳”来到“真夕阳”,澎湃新闻编辑这样转行

08:41 组织架构揭秘!团队人数+分工+出书数量大公开

14:36 故纸堆里的教训:好书不吆喝,真会被埋没!


Vol.026| 这么做节目得做到什么时候?!看理想这五年是如何做音频出版的
#16
11/17/2023

《八分》《可能性的艺术》《20世纪中国小说》《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如果你熟悉这些优质节目,那你一定不会对“看理想”这个音频出版品牌感到陌生。

就在最近,看理想度过了自己的五岁生日,召开了盛大的理想家年会,而海报上赫然写着这么一句吐槽:“这么做节目得做到什么时候?


为了节目的品质不惜财力、精力,反复打磨。五年时间,200多档节目背后,是音频编辑们夜以继日的全情投入。而不同于其他音频课程、知识付费,看理想用做出版的态度来做音频,开拓了一种极为独特的音频出版之路。五年来,从人文气质突出的博雅学院、基础通识类节目到更加关注公共性,关注当下,关注与人的连接。看理想一路走来,树立了中国出版机构涉足音频出版的成功案例。

本期节目,在看理想app上线五周年之际,也带着对音频出版这一独特出版形式的好奇,主编希颖邀请到看理想的“元老级”员工,内容一部的主编dy,一起探讨关于音频出版的种种,畅聊看理想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故事。什么是“用出版的心态做音频”?什么是好的音频内容?音频出版和图书出版有何不同?如何确定选题?音频内容如何营销?此外,她还分享了音频编辑自己的感人故事与瞬间。时代与个人理想交织,无论是纸质书、有声书、还是音频课程,我们都以期在这样的时代里,把优质的内容公之于众。

 


Vol.025|【明室请回答】在明室做书的都是些什么人啊?!三周年特辑·下
#17
10/24/2023

有三只猫的日文编辑,也曾为选题“拍案而起”;

改文案到崩溃的西文编辑,居然深情告白:“其实,我和文字是两情相悦”!

明室的第三年,有11位可爱的做书人藏在书的背后,一路走来,ta们彼此鼓励,互相调侃着完成了做出50多本书的“壮举”,同时用不同的兴趣和同样的热情把编辑部装得满满当当。Ta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呀?

作为三周年特辑“明室请回答”下期,我们特别在内部展开了采访。在和平时的工作氛围一样的松弛感中,编辑们全体声音出镜,主播希颖和副主播赵磊担任主持,向朝夕相处的伙伴勇敢发问,并互相提问。

这份工作和你做书的初衷落差大吗?

“千里奔袭”跳槽来明室为哪般?

编辑的猫会撕烂稿子吗?

喝多了为何要深夜找选题?

放弃学术坦途来做书,遗憾吗?

……

本期节目,明室全体编辑首次公开吐露做书真心话,分享自己选择做书行业的原因、在明室工作的心路历程、(奇奇怪怪的)兴趣爱好、劲爆内部八卦……还有养猫心得和情绪调理经验!平日隐于书后的编辑们走到台前,ta们畅聊自己在明室“室内室外”的故事,而室友你将会听到站在每本书背后的具体的人,一个个有趣而又可爱的灵魂。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18被稿子折磨哭·喝多了会找选题的*皖豫*

11:25人气“前台小妹”·内驱力爆棚的*晓敏*


Vol.024|【明室请回答】业内好友犀利提问,三岁“幼童”诚实作答!明室三周年特辑·上
#18
10/10/2023


重大消息:明室Lucida满三岁啦!(播客有关紧要也上线一周年了呢)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明室走到了三周年的门槛,回望一下过去,忍不住叉腰感叹:“真不容易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首先要感谢所有读者的支持,同时也特别感谢那些给过我们建议和帮助的业内好友们!对这个在大家的照顾下成功“存活”的三岁小朋友,相信朋友们也有很多好奇,想听听来自明室的回答。

于是在这个十月,我们策划了“明室请回答”三周年播客特辑,分为上下两集,来一场明室“室内室外”的真心话talk。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14位好友向明室犀利提问,其中有我们的作者、译者,友社编辑,还有播客友台主播,书店主理人和读书博主们~主编希颖和副主编赵磊代表明室全体真诚回答,主打走心不回避,实话接地气!

“最后悔签的书是哪一本?”(得罪了!主编要说实话了)

“女性主义选题和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谈谈工作中切实的改进)

“你觉得自己是好老板吗?”(开始自我批评与反思)

“如果有一天一本书卖到了 100 万册,最想做什么?”(谢谢给我们一个做梦的机会~忍不住畅想——)

……

那些艰辛过往和美好回忆,也随着朋友们的提问一一闪回。这期可能是做书史上最犀利的Q&A节目,拼出了明室这个出版品牌苦乐参半的成长故事。

三周年快乐!

【本期节目嘉宾+提问】


Vol.023|出版机构做文创的正确姿势:talkwith上海译文·七海制造局
#19
09/28/2023

“我们的售罄时间取决于收银速度。”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掌柜”简恒说的一点不假,如果你去了今年的上海书展,那你一定不会错过这个摊位的盛况:一大早书展开市,七海制造局摊前迅速排起长龙,每日定额的“银河铁道邮局限量套装”文创瞬间售卖一空,火爆程度令人惊叹。

从和出版社旗舰店一同出发探索,到正式独立运营打出品牌,七海已经成为文创市场的黑马。而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包揽了从选题、设计、包装、生产安排到库存管理等工作的文创团队,竟仅有两位成员!在兴趣和热爱的驱动下,两位“重度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伍尔夫”、“阅相”、“宫泽贤治”等一系列爆款文创,助力了纸质书的销售,更是将今年的七海收益占到全社自营板块的1/10。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七海制造局的“掌柜”简恒和“船工”晓敏,一同分享出版方做文创的“正确姿势”。做文创与做书到底有何不同?文创主题idea怎样寻找?出版机构做文创的大势下,如何不落窠臼、让产品“叫好又叫座”?出版机构要怎么发挥优势,才能做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出版+文创”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唯有不断学习与摸索,才能在这广阔的文学世界里找到更多抵达读者/消费者的方式。


嘉宾简介:

· “掌柜”简恒:上海译文出版社·七海制造局负责人。曾任译文社旗舰店店长(微博 @七海制造局 唯一掌柜)。

· “船工”莫晓敏:上海译文出版社·七海制造局负责人。曾任译文社社科室图书编辑,“罗素文集”的译者之一(微博 @ 七海制造局 唯一船工)。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24入行经历:“因为一张照片被录用”的掌柜和“毕业就入社”的船工


Vol.022| 当我们说“厌男”的时候,究竟是在说什么?:与端木异、华昭聊《我,厌男》
#20
09/12/2023

近些年“厌女”一词随着上野千鹤子《厌女》一书的畅销而被频繁提及,而“厌男”则是近两年才逐渐多起来的声音。今年7月,有一本还未上市便引发大量关注的书,更是将“厌男”这个词带到了聚光灯下——这就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我,厌男》。原本是首印仅450册的一本小书,却仅仅因书名受到了法国性别平等部一位官员的下架威胁。而当出版社在豆瓣发布这本书的出版消息时,短评区立刻涌现大量针对书名的一星评价,此时试读本甚至还没有寄出。这本已经授权多国出版的小书,其关注度如果说一半是书名带来,另一半则是由读者反应所构成的。

我们不禁好奇,如果“厌女”是可以说的,“厌男”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之多的争议?抛开“你在打拳”“你在挑起性别对立”的标签,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厌男”?——当我们说厌男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长期关注性别问题的写作者端木异,以及来自新星出版社的《我,厌男》策划编辑华昭做客有关紧要。这本书的台前幕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由这本书延伸开,与“厌男”对应的“厌女”一词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源流及脉络?两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厌男”究竟厌恶的是男性的什么?在父权制的阴影之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跨越语言的壁垒,真诚的交流之后,也许我们将会真正拥抱彼此。

嘉宾简介:

端木异 撰稿人,长期关注女性性别问题(豆瓣@小波福娃 微博@端木异)长期为澎湃新闻等媒体供稿,代表作:“从零开始的反性骚扰运动”。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948282

华昭 新星出版社编辑,代表出版作品:《我,厌男》《好不愤怒》《开场:女性学者访谈》《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37【复盘】《我,厌男》是这样出版的

04:55 “厌女”可以出,“厌男”为什么不行?


Vol.021| TALK with诚与真书店老王:独立书店可以靠卖书活下去吗?
#21
08/25/2023

“卖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卖书,大家都活不了。”

近年,在大环境的不景气和电商的低价冲击下,实体书店的处境正越发艰难。然而,“书店不死”,在一波波的独立书店倒闭潮里,新的书店又在不断开出来。开一家书店,仍然有着它莫名的吸引力。书店人们正探索着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努力活下去。卖文创咖啡、转战线上、活用社交平台、举办活动与展陈——然而光靠卖书,独立书店已经无法活下去了吗?

近期,我们迎来了一位真正的书店人,诚与真书店的老王。2021年,他经营了11年的百草园书店闭店,《百草园》纪录片一时在朋友圈刷屏;去年7月,他又回到书店江湖,在武汉昙华林开出了诚与真书店。如今,诚与真书店是西南片区最知名最活跃的独立书店之一,也许是少数能靠卖书活下去的独立书店。今年,还获得了第八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22年度新声”。

诚与真书店的特别还在于,主理人老王与出版界、出版品牌、出版人们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活跃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常分享书店发生的各种故事,主打一个“真诚”;他用自己书店平台为一些小众的新书做首发,一周内便能卖出几百本。 从生产内容到传递内容,出版业和实体书店本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我们也十分关心实体书店的处境。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第一次邀请到书店人做客有关紧要。不仅是从业者,也是行业观察者——作为老书店人,老王的经验给独立书店行业什么样的启示?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独立书店真的能靠卖书活下去吗?独立书店和出版品牌可以产生怎样的互动,又有哪些实践经验可以分享?当书业同行,也许我们的声音可以更加响亮。

嘉宾简介:
老王 诚与真书店主理人(微博@ 诚与真老王 小红书@ 胖胖与地瓜)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32 2010年独立书店的倒闭潮中,百草园是怎么开起来的?
08:25 书已经变成了难卖的物件
11:07 老书店人说:独立书店真正的价值是?
14:18 当读者迭代:“诚与真的这一批读者跟原来百草园的读者完全不是一批人了”
18:40 文创的消费群体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
20:43 独立书店的多样生存方式:除了卖书,还卖咖啡、酒和饭?
22:24 独立书店与出版品牌互动的可能性:如何加强读者对品牌的认知?
26:00 当编辑突然在书店闪现:“你看这个人就是这本书的编辑!”
29:10 在朋友圈晒营业额,是希望诚与真可以成为一个行业样本
33:31 “出版是生产内容,书店是传递内容,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37:26 【复盘】短时间内获4万+赞的小红书笔记这样来
39:45 社交平台心得:真诚才是必杀技!
45:50 【知识点】推出图书盲盒、半盲盒,独立书店原来是这样的考量
49:51 对出版社的建议:过度追求码洋,可能使我们背离初衷
55:25 【划重点】上半年不景气,独立书店和出版品牌该怎么办?
61:55 读了《做书这件事》,老王说诚与真书店也要做自己的书
63:48 出版业和书店应该是休戚与共的

本期提到的书店:
百草园书店
诚与真书店
刀锋书酒馆

本期提到的书
《孤独的义务》[韩]尹成姬
《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刘柠
《说时迟》谈骁
《雪落香杉树》[美]戴维·伽特森/大卫·古特森
《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奥]弗兰茨·卡夫卡
《社会性自我》[英]伊恩·伯基特
《尼采与哲学》[法]吉尔·德勒兹
《我要它们活下去:熊本市流浪动物零扑杀十年奋斗纪实》[日]片野由佳
《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布列松谈话录》[法]米莲娜·布列松(编)
《大卫·鲍伊访谈录》[英]肖恩·伊根(编)
《做书这件事》[日]稻泉连
《书店不死》[日]石桥毅史

本期提到的出版社、出版品牌、编辑:
杨全强
新行思
周昀
惊奇
黄建树
拜德雅
上河文化
单读
铸刻文化
艺文志
鹿书
全本书店
周丽华

相关链接:
纪录片《百草园》
在开诚与真前,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不停为书店行业发声


vol.020|从鹿书到惊奇:和i含量98%的周昀聊做书
#22
08/11/2023

《鹿川有许多粪》《烧纸》的持续热销,《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杜尚》等书的备受好评……让这个由前理想国艺术馆主编周昀创立的出版品牌“鹿书deerbook”为人所知。但就在去年三月,鹿书与另一家出版品牌行思几乎同时发文,宣布结束品牌,重新上路,让业内人士和熟悉他们的读者非常震惊、惋惜。但其实对周昀而言,从鹿书到惊奇的转变绝非“悲情出走”,只是一次做书的“转身”而已。

2017年离开北京回武汉创立鹿书,开启田园牧歌式的做书生活,到现在完全从出版社独立,都是周昀深思熟虑后的“迅速的决定”。从大公司到小品牌,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不变的是对书的热爱。i含量98%的周昀不爱说话,但是聊起书来却能滔滔不绝。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将在无锡演讲的周昀“薅”到上海,做客有关紧要。当初为何选择离开北京?从鹿书到惊奇到底经历了什么?去年三月独立之后,惊奇如何熬过没有收入的半年,再次华丽亮相?他们还一起探讨了小品牌的生存之道,分享了各自独特的做书经验。当我们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活下去或许就是一切!

嘉宾简介:

周昀惊奇图书创始人、主编,代表出版作品:《鹿川有许多粪》。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42“没有比传播观念更有意义的工作了”:周昀这样踏上做书之路

09:54只做个人喜欢的书?分析市场,从别的行业学习!

11:20离开北京,是一个迅速的决定:“要不然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14:31“卖5000册也能活,但这就够了吗?” 

20:10  i含量98%的做书人:从学徒心态,变为主动尝试

23:33书要抵达更多的人,不然“对书、译者、作者都是亏欠”

25:20【知识点】畅销书案例复盘——《鹿川有许多粪》


vol.019|教练,我想做漫画!和燃也创始人南宫泓从《漫画产业论》谈起
#23
07/28/2023

七龙珠、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

手冢治虫、吉卜力、“富坚老贼”……


你的童年记忆里有日漫的身影吗?你还记得那些给过你感动和温暖的漫画形象吗?60年代末以来,日本漫画蓬勃发展,不仅牢牢抓住了日本国内读者,更是势如破竹地在世界范围内点燃了漫画产业化的火种。日本漫画为何能拥有如此强悍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漫画产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今年,一本由漫编室出品的《漫画产业论》道破了其中的“天机”。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资深漫画从业者、国内知名漫画公司燃也文化创始人&CEO南宫泓做客有关紧要。两位“高龄”漫画粉丝从这本看透了日本漫画规律的《漫画产业论》谈起,南宫泓分享了她从业以来对漫画行业的观察分析、漫画创作产业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漫画行业与日本相比存在哪些问题;两位老友还畅聊了当今漫画出版市场的现状,今后的漫画出版应该何去何从……


(听完本期节目,请记得去催更《宝石之国》!鞠躬!)


嘉宾简介:


南宫泓


燃也文化创始人&CEO、漫画出品人。燃也孵化与运营漫画,与创作者一同“打造代表作”,挖掘优质内容及其商业价值。参与出品漫画《天下第几》《蝉女》《只好背叛地球了》《东邻西厢》《欺星客栈》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32 激动到拍大腿!一本书看穿漫画行业的客观规律


05:36 漫画产业主旨:保护创作者+处理好读者迭代【本期highlights】


09:58 七龙珠、灌篮高手……:作者至上的创作环境带来漫画佳作井喷


13:46 产业意识很重要!:与其被市场教育,不如反向培育市场


15:52 漫画审查?“驱逐坏书”?早就经历过!


17:04 同样的火种点燃不同的市场:日本


vol.018|【编辑聊天室】年中真话局:“公司创办那天,我就把所有最坏结果想过一遍。”
#24
07/14/2023


“有关紧要”订阅量在小宇宙app终于破万啦!与这份惊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愁云惨淡、哀鸿遍野的2023上半年图书市场和就业环境。上半年我们一共上架了10本书,可大多反响平平。而在这个据说是行业触底的7月,明室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简历。主编希颖说:


“我预计了一种最坏的情况——”


上半年究竟发生了啥?作为小体量出版品牌该咋办?本期“编辑聊天室”,明室创始人、主编希颖,与副主编赵磊,营销编辑晓敏和晓恒一起,复盘了上半年做书工作中的bug、emo和小确幸;针对畅销书,展开了ENFP与INFP的终极对决;分享了做播客的高光时刻和最爱单集;也探讨了市场的变化和出版业跨界的可能……此外,还给出了一份来自一线编辑的“前现代工业”(出版业)从业指南。


这期也许有点“丧”,但是先别慌!来听听明室的编辑“丧”后心得,也许“在绝望之巅”,也能找到希望。


嘉宾介绍:

希颖 明室Lucida创始人、主编

赵磊 明室Lucida创始人、副主编,十三

晓敏 明室Lucida营销编辑,前台小妹

晓恒 明室Lucida营销编辑,苜蓿白鲜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34 所以,上半年明室到底做了啥?

08:21 “我对书的兴奋阈值越来越高”:图书编辑的七年之痒


Vol.017|读库那些美到变态的书是如何诞生的?:TALK with“最强印务”包伸明
#25
06/27/2023

从读库mook到读小库,从御宅学到漫编室……自2005年成立以来,读库一直是出版业的独特存在。无论是极具特色的出版风格,还是仅此一家的自营模式。而当你拿起读库出品的书,你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变态的美”。这是来自读者的赞美,也是对读库书品质的极高评价。而这一本本精美的书背后,少不了“印务”,这一出版系统中无比重要的岗位。

在播客有关紧要SomethingMatters的最初构想里,展现印务的工作就是我们的选题之一。开本、用纸、印刷、装订……做书的幕后之后——印务让书抵达了自己的最终形态。而让幕后之人显影,走到台前,是我们一直想做的。这些饱含激情、匠心与坚守的幕后做书人需要被看见、被讲述。

本次节目,主播希颖借着出差的机会拜访了读库,与全权负责读库印务的包伸明老师一起畅谈关于印务的“锱铢必较”和“初心不改”。

印务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他们在庞大的出版流程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读库的选纸与印刷有哪些特殊之处?读库Mook、读小库、漫编室,这些书的实体是如何呈现的?


是一寸纸张肌理,一方印刷网点的差异,也是纸质书外表与内容的同声相和。


嘉宾简介:

包伸明,读库市场及印务负责人,日常最开心的两件事儿就是翻纸样和替书找到喜欢它的读者。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23 让书呈现出“变态的美感”:印务到底负责啥?05:44 包老师这样来到读库:曾经的建筑杂志编辑,更在意“认真把事情做好”

09:48 读库的用纸坚持:“我们希望孩子接触到的是还原度最高的色彩”

16:04 蒙肯Print1.5:《一个人有多少土地》的遗憾与《大蛇》的圆满

18:02 在印厂泡了十几天,做出了PK掉台版和日版的《海兽的孩子》

23:50 魄力MAX:遇到绝无仅有的纸,一口气


Vol.016|我在重庆,从零开始做出版:与拜德雅创始人们聊做书
#26
06/13/2023

从《导读福柯》到《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再到《不要问我什么是嘻哈》……

拜德雅,这个驻扎在重庆,只有4个成员的出版品牌,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出版了150多种好书,深受国内学术社科读者们的喜爱。他们对本心的坚持、不拘一格的选题风格、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让拜德雅这个品牌渐渐为人所知。今年,拜德雅初创编辑邹荣、任绪军还一起获得了“单向街文学奖年度编辑”。这群在二线城市“偏安一隅”的编辑们,远离出版圈的中心,用有限的成本坚守学术出版的阵地,用不变的热忱守护图书自然生长……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借着出差的机会来到重庆,拜访了拜德雅图书工作室,和创始人邹荣、任绪军开启了一场关于做书的交流。从做出版伊始的亢奋与“高烧状态”到这些年的“踩坑”经验。在二线城市做出版的天然优势有哪些?学术出版如何活下去?在环境与市场瞬息万变的当下,如何在不确定中抓住一份确定性?

本期节目,给你来自拜德雅的答案。

嘉宾介绍:

邹荣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创始人、编辑,编辑代表作:《时间与他者》、《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

任绪军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创始人、编辑,编辑代表作:《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系列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22入行契机:学术道路不通,那就干出版吧!

08:59和发行的印量拉锯战:拉康预售已爆单,加印1000吧~

10:47从硬核学术到流行文化:听摇滚的编辑说“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

14:02拜德雅


Vol.015|讨好世界终究只是一场徒劳:与胡安焉聊《我在北京送快递》
#27
05/26/2023

“我发现当一个人表现得无私时,别人回报他的往往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贪婪。”——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

今年春天,作者、前快递员胡安焉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在北京送快递》。甫一上市就引发关注与热议,迅速占领了豆瓣以及各大读书榜单的前列。这本用高浓度语言写就的打工记抑或个人精神史,以对生活真实而生动的记录、对他人及自我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剖析,引发了无数读者共鸣。在受到关注与肯定的同时,也有人把这样的写作贴上了“素人写作”“底层文学”这样的标签。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它为何能引发大家的共鸣和喜爱?作者又是如何看待所谓“底层写作”“素人写作”的呢?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一起畅聊了这本书的创作缘起和出版经过,分享了小说与非虚构写作的区别,对社会、对工作的系统性问题的观察以及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撇开“素人写作”“底层文学”这样的标签,回归文学的本质,我们能否让这样真诚的写作再次激荡起时代的回响。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00从豆瓣文章到读库发表:写作缘起和出版经过

10:02内容优先VS语言优先:小说与非虚构的区别

14:29高浓度概括的写作,对人性的细致观察:整理过去,激活记忆中碎片化的领悟

17:11价值、兴趣和天赋:什么是理想的工作

21:50 “谈业务太可怕”,社恐人pick加油工

27:10“劳动对人的异化,不是人出了问题,而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28:59 同质化的生活VS低物价的生活:大城市OR小城市?

32:45 突然安利成都:“在这里随便找一个食店,水平都要比北京千挑万选的店水平要高!”

36:36 “他们将我负面的情绪正当化了”——漫画社的伙伴为他埋下写作的种子


Vol.014|【编辑聊天室】我是这样做女性图书的
#28
05/12/2023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看不见的女性》《始于极限》《开场》……

近两年,女性相关图书不断占据榜单前列,在网上也引起了广泛热议,乃至不乏出圈的爆款之作。通过这些女性图书,越来越多的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女性主义,看到了女性面对的结构性困境。

处于互联网的第四波女性主义浪潮中,女性图书选题俨然是当下出版界的热门。那么这些畅销的女性图书是如何诞生的?做一本女性主义图书是否有它独特的方法论?编辑们如何看待女性图书的现状与未来?

本期节目,主播希颖特别邀请到两位经手多种畅销女性图书的编辑朋友,新经典九月工作室的欧阳钰芳和新星出版社的华昭,与她们畅聊从业经历、与女性图书误打误撞的相遇,也分享她们做女性图书的经验、感受。

女性的图书,是太多还是太少?做女性图书是如何促进了自我的女性主义觉醒之路?社会热点对书籍销量助推作用是喜是忧?女性的图书出版、营销工作会走向何方?

在历经晦暗与埋没之后,愿未来,女性书籍能长久地焕发生机,再次找到一条穿过裂隙的道路,让思想生长。

嘉宾简介:

欧阳钰芳

新经典·九月工作室编辑,编辑有《始于极限》《看不见的女性》《巨浪下的小学》等。

华昭

新星出版社社科编辑,编辑有《好不愤怒》《开场:女性学者访谈》《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等。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41  优秀编辑入行记,和她们关注女性图书的契机

07:22“再看还会热泪盈眶”的感动,与硬核社科带来的启发


Vol.013|我们攀升,我们坠落,科学能让我们理解世界吗?
#29
04/27/2023

这是虚构还是真实,是觉醒还是梦幻?我们究竟能否凭借科学,持续理解这个世界?

智利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去年下半年一经登场就惊艳四座,至今已加印8次,并迅速拿下了当年豆瓣年度图书外国文学榜单第1名,成为2022年新书中当之无愧的黑马。

科学与文学交织下的无限张力、残忍而浪漫的阅读快感、一群与疯狂同行的科学天才……我们在走向末日的梦游中惊鸿一瞥。上千条两极分化的豆瓣短评中,我们看到了读者的痴迷,也看到了读者的疑惑: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全新的写作形式?

为了理解这个世界,也为了探索《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的打开方式,本期节目,主播希颖邀请到拉美文学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的滕威教授,以及九久读书人的编辑、《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的责编木南一起分享了关于这本书的选题缘起、阅读感受,还畅谈了本书对文体的超越、拉美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对文学与科学的辩证思考。

在改造世界的信心无比膨胀的当下,或许正需要文学对世界的可知性发出清脆的质疑。

本期嘉宾:

滕威: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拉美研究、文化研究。

木南:

图书行业不入门编辑,时间管理混乱大师。《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责任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4:03 “妈,这里没讲什么物理学!”初中生认证:阅读无压力

06:33 初读感受:不一样的“传记”,偏执科学家的非线性链接

12:16


Vol.012 |与李乌鸦聊天:不读书只拍照?为爱发电?读书博主生态大揭秘
#30
04/11/2023

一年能读100本书?

只拍照不读书?恰饭、抱团?

为爱发电?还是收了出版社的推广费?

这几年,各大社交平台都能见到读书博主的身影。身为读书“种草机”,他们在各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给读者安利了不少好书,同时也推动了许多图书的销量。一时间成为读者与出版方的宠儿。然而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他们也会受到质疑。“一年怎么可能读了100本书?”“是不是只拍照,连塑封都没有拆?”他们的持续而充满热情的分享是仅凭兴趣为爱发电,还是收了出版方推广费呢?

为了给大家解答这些问题,本期节目,主播希颖来到了好友、B站的“顶流”读书视频UP主@李乌鸦爱学习 的温馨小家,与她一起分享关于“读书博主”的种种:如何走上读书视频UP的道路?读了很多书真的能有所改变吗?视频分享和其他形式有何不同?做读书博主真的能财务自由吗?对出版方营销编辑有哪些建议?等等。一起走进读书博主的世界,揭秘读书博主的真实生态。

本期嘉宾:

李乌鸦

每周五都会哄骗你读书的B站知名读书区UP主(@李乌鸦爱学习),深度猫猫爱好者,资深颈椎按摩仪测评师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52“说起来就是悔不当初”:乌鸦这样走上读书UP主之路

12:34 “看得到”VS“讲得透”:视频与播客的各自优势

15:24收到赠书,博主请别有压力!——来自出版方的“澄清”?

18:16 我是人,不是工具人:博主心声

23:36 “我的阅读口味是被各大编辑老师培养起来的”


vol.011|范晔×陶朗歌谈《永航员》:“你的抗争并不是徒劳一场!”
#31
03/28/2023


去年,明室Lucida引进了由厄斯特黑尔德和洛佩斯绘编的阿根廷经典漫画《永航员》。它被誉为南半球最伟大的科幻冒险,科幻漫画史上的里程碑巨著。这部荣获艾斯纳奖的国宝级漫画承载着拉美历史文化的广博,是阿根廷经典文库唯一入选漫画,也是包括阿根廷大使在内的无数读者的枕边书。




但作为小语种经典以及其复杂的版权纠葛,它2019年才被第一次介绍到英语世界而引发关注,随后2020年Netflix宣布《永航员》影视化。去年,我们在摩点众筹的成功首发之后,《永航员》的中文版引起了热烈讨论,得到了许多读者支持和认可。而这部经典之作在中文世界仍显得陌生,仍需要持续地介绍与讨论。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两位“中文世界最了解《永航员》的人”做客有关紧要:《永航员》中文导读作者、《百年孤独》译者、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授范晔与知名漫画研究者、漫画阅读推广人陶朗歌。他们和主播、《永航员》的编辑赵磊畅聊了文本内外故事:从作者的令人唏嘘的传奇经历,到“图像小说”的定义和生长;从“集体英雄”精神在《永航员》续篇中的消散,到文本中恐惧、反抗和希望的意象分析……此外,他们还分享了对Netflix改编剧集的期待,并真诚推荐了优质拉美地区图像小说及其作者。




在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化中间地带成长的图像小说,也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厚重和希望。也许,这正是《永航员》的魅力所在。




本期嘉宾:




范晔



著名翻译、学者,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译有《百年孤独》《万火归一》《致未来的诗人》《未知大学》《三只忧伤的老虎》等西语文学作品数种。《永航员》中文版导读作者。




陶朗歌



知名漫画研究者、漫画阅读推广人,《漫画实验室》《30部漫画环游世界》主讲人。



本期你将听到




播客|谁是“上野千鹤子”?:与上野研究者陆薇薇聊上野的思想与实践(vol.010)
#32
03/07/2023

谁是“上野千鹤子”?

在日本,她是日本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先驱人物,也是日本人文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她的著作《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等在学术领域有着极高评价与开创性的地位。

而在中国,从2019年的引发热议的东大讲话到其著作的持续热销,从北大女生宿舍聊天到与学者戴锦华的对谈……近几年,她已然成为东亚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与明星学者。

自2020年以来,明室陆续策划出版了上野千鹤子作品《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最近也上架了相关新作《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在这股“上野热”中,我们也感受到其中依然充斥着对“上野千鹤子”这个名字的陌生乃至误解与偏见。

去年,明室创始人、主播希颖,同时也是上野这一系列著作的策划人,与可能是国内“最了解”上野千鹤子的人——东南大学的陆薇薇老师相约了这一场对谈,但由于种种情况,直至近日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希颖终于来到东南大学陆薇薇副教授的研究室,开启了这场关于上野千鹤子的全方位交流。

陆薇薇老师是上野千鹤子作品的研究者,也是2019年上野老师来华的全程翻译与接待,以及在上月上野千鹤子与戴锦华的对谈中担任现场翻译。同时她还是国内最早着手系统性译介上野作品的人。(译有上野千鹤子作品《女性的思想》《差异的政治学》(待出版),校译有《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作为上野千鹤子研究者、译介者与好友的陆老师第一次公开分享了上野千鹤子的来华始末和趣事,畅聊了上野作品的阅读指南,介绍了上野的学术思想脉络和研究领域的变化等。同时她们还畅谈了在当下语境中,对上野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解以及与现实的连接、实践等。

拨开“上野热”背后喧嚣的迷雾,一起来走近真实的上野千鹤子吧。

嘉宾简介

陆薇薇

东南大学日语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性别研究以及民俗学的研究,也长期从事上野千鹤子著作的翻译与研究,译有《女性的思想》、校译《一个人最后的旅程》等。

2018-2019年,策划上野千鹤子来华交流,并担任全程翻译与接待。新京报采访上野千鹤子翻译、“上野千鹤子与戴锦华对谈”现场翻译。


vol.009 | 【编辑聊天室】做书是爱的某种形态:文学编辑的苦与乐
#33
02/28/2023

「有关紧要」的新栏目“编辑聊天室”来啦!这里,我们邀请在一线做书现场挥洒热情,充满活力的年轻编辑们来做客。在这里,你可以听到编辑们对书的热爱与心声,以及他们自己的行业经验分享。

本期节目,有关紧要的新主播,明室副主编十三邀请到他的两位好友,也是两位在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一线编辑:普照(浦睿文化)和咚咚(一頁folio),分享了从入行的“阴差阳错”,到对图书编辑工作的坚守的点滴;交流了做书行业的整体变化和做文学书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市场和个人趣味……他们畅聊了文学编辑的幸福与心酸、吐槽了最让人心力交瘁的做书经历,同时他们也分享了新一年个人的工作重点,以及自己想要推荐的宝藏好书。

也许,失望和纠结是漫漫做书之路的常态,但对书的爱意从未消散。

嘉宾简介

普照,浦睿文化文学编辑

咚咚 一頁folio文学编辑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59 “错位的”入行经历和血泪教训:为了500块兼职营销(差点累死

10:57 熬过编辑漫长准备期:入行三年多,才开始真正做自己的选题

15:47 “能出就是了不起!”:华语图书出版的一点努力,一点欣慰

22:08 何谓做书的“倾尽全力”:“做书,一种对文字、作者的爱的某种形态。”

30:11 封面之难,难于上青天!

34:16 众筹高价书之痛:当爹又当妈,评论不敢看

38:10 外国文学的难题:现在还会出现新千年经典吗?


vol.008 | 我是书的幼儿园园长:图书营销编辑是如何炼成的
#34
02/14/2023

在图书行业内卷时代,有这样一种“千手观音”:身兼销售、宣传、品牌、客服、摄像、新媒体、社群运营……每天忙得热火朝天,还常常被歧视“太过商业,满身铜臭”。

这,就是传说中的营销编辑。

面对“书卖得不好都是你没有好好推!”vs“内容这么烂我怎么推?!”的终极悖论,营销编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围绕一本书的营销又该如何展开?

本月初,上海译文资深营销编辑王琢老师作客有关紧要录音室,与同是营销编辑入行的明室创始人、主播希颖围绕图书营销做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她们畅聊营销编辑的日常、总结与分享图书营销经验,也回顾了近些年营销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从宣传时间点到推书技巧,从沟通发行到媒体联络、从社群维护到品牌营销……并以《鱼翅与花椒》《被抹去的一家》《病人家属,请来一下》《黑箱》等成功案例为例,分析与总结了图书营销的关键点。

在出版产业链的后端,营销编辑是一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书触达了更多的读者。我们不仅分享经验,也要破除一直以来对图书营销的刻板印象与污名化。而无论你是想入行的新人还是已经在从事图书营销工作,或者对图书营销充满好奇,相信一定可以从本期节目中有所收获。

嘉宾介绍:

王琢

上海译文出版社营销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2:04书店工作培养起来的敏锐度:只看封面就知道好不好卖

08:31译文纪实唯一的营销编辑:上译社科编辑室大起底

12:47营销必须掌握的时间节点:从下印到上市

15:55和发行沟通的三个要点


vol.007 | 2022年度读书总结与回顾:阅读是最小限度的行动
#35
01/29/2023

过去的2022年,“这是人们将来会说起的一年,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布莱希特语)。

我们置身于宏大的历史里,也置身于个体的现实中。而书仍是内心的避难所,是向外的能动矢量。在波折的、难以描述的时间洪流中,我们仍有那些被书照亮的时刻。

去年底的一场疾病打乱了工作的节奏,让这场应在去年录制的年度读书总结姗姗来迟。本月中旬,主播希颖与知名书评人、读书博主哑古(微博@-哑古)远程连线,一起梳理了2022年观察到的出版动向、回顾了2022年所阅读的好书,并评选出自己的年度小说、年度随笔散文、年度诗集、年度社科……同时,两位爱书人还交流了对“读书之用”的体会与感悟。

同时,我们也在各个平台征集普通读者投稿,分享他们的“2022年度之书”。节目的最后也将由两位最终入选的读者来分享。

这是一期关于书的年度总结,期待你能在本期节目中与不小心错失的那些好书不期而遇。

嘉宾介绍

哑古

书评人、读书博主。微博@-哑古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32 回望这特殊的一年,和被书点亮的时刻

05:40  2022年阅读/出版趋势:女性相关书籍的多元化等

15:19 重读经典,阅读与当下有连接的文学

24:21哑古的年度小说:私小说、历史、科学史、万花筒式的写作

27:35 年度散文随笔:回顾历史,抵御危机,保留书籍和希望


vol. 006 | 最终你会发现人要做自己擅长的事:从实习生到总编辑,浦睿余西出版经验谈
#36
01/12/2023


研二下学期,他被一封豆邮“忽悠”进了出版行业。从实习生到知名编辑,再到总编辑,一干就是十五年。他就是浦睿文化的总编辑余西老师。




浦睿文化作为上海的知名出版品牌,一路走来出版了众多销量口碑皆佳的书籍,并引领了出版业的多股风潮。他们以独特新颖的思路推陈出新,令小众外国文学《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万物静默如谜》等进入大众视野,以《100个基本》等书开启日本生活美学的出版风潮,以《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书为出版的“大社科”时代吹响了前哨……



临近新年,从业以来鲜少接受采访的余西老师带着满满的干货做客“有关紧要”录音室,将十五年做书的行业经验与感悟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本期节目,明室创始人、主播希颖和浦睿文化总编辑余西老师畅聊做书的各个环节。从大方向把控,到小细节深挖:版权购买、选题策划、营销宣传、封面设计、行业合作、用人倾向……出版行业经验尽在此处!



“我想呈现一个更好的、共同的、整体的气质。”这是浦睿与余西的出版故事,也是一次诚意满满的图书行业经验分享!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1:22 被一封豆邮“忽悠”入行:文学青年的出版起点



07:32 初识版代:令人心驰神往的1000美金版权时代



13:12 被毙了两次选题的《万物静默如谜》!“我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20:05 引进日本


vol.005|“诗人是不是总得发点疯?殊不知我也会做饭做得很好吃”:丝绒陨的精神漫游
#37
12/28/2022

2018年底,青年诗人丝绒陨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人,请忍受一下》,引发了大家的关注。2022年,他又以《遇见你,而后有悬崖》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这本全新的诗集呈现了他在这四年间更丰富的思考、经历以及更多的精神面向。



这个冬天,丝绒陨来到“有关紧要”的录音室做客,在手冲咖啡的香气下,与主播希颖畅谈了写诗的缘起、这些年的创作经历与思考轨迹以及创作的经验、体会等。同时,丝绒也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经历与现象:关于被标签化与误解的诗人身份、关于诗歌的阅读与传播中的种种趣事等。



在这样特殊的一年,当我们的语言和情感在经历过“静默”之后,也许正需要一首诗的温度,重新找回与这个世界共鸣的频率。




嘉宾简介



丝绒陨



青年诗人、摄影师。著有《年轻人,请忍受一下》《遇见你,而后有悬崖》




本期你将听到



1:42 人生中写的第一首诗



5:44 创作的启蒙:夜市书摊“邂逅”先锋诗人



9:50 工作与创作的关系:保有真实的自我




vol.004|和书在一起,和比生命更永恒的东西在一起:一頁品牌总监恰恰的边界探索
#38
12/09/2022

她是嬉笑怒骂皆成风景的豆瓣、微博红人;

她是活泼、锋利、热烈的出版界宠儿;

她就是出版界的知名编辑恰恰。她以真诚的态度引发共鸣,用辛辣的语言激发思考,收获了众多关注与喜爱。

作为一頁folio的品牌总监,她既是资深编辑,又是营销宣传的多面手。而近年来,一頁folio这个年轻的出版品牌在国内图书市场掀起一股新浪潮:优质的图书内容搭配贴近当下审美的装帧风格,辅以新颖的文创、众筹等营销方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从《往复书简:不伦与初恋》到“三岛由纪夫文库本”系列,再到今年颇受关注的《老妓抄》,再到最近引发热议的《关于女儿》,一頁folio正在一次次突破文艺与智识的边界,带来了新意识,新话题,新审美,让书走向了更多的读者。

九月的初秋,明室Lucida创始人、主播希颖拜访了一頁folio品牌总监恰恰的温馨小家,就着酒和月光围炉夜话,聊聊入行至今的职业经历和心态变化。她们畅谈对出版行业的所思所感,关于品牌的成长经验,关于编辑生活的种种苦乐酸甜……

这是一次编辑之间的真诚交流,也是一次关于做书与文艺出版品牌运营的宝贵经验分享。

做书不易,也远非浪漫主义。也许每一个编辑的执念,就是想和书在一起,想和比自己的生命更永恒的东西在一起。

嘉宾介绍

恰恰

一頁folio品牌总监、总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01:25文艺青年的职场漂流:从时装杂志编辑到图书品牌总监

12:09选题狂的自白:选题签太多,出书有风险!

16:


播客|生而为女,这是我们的唯一道路【vol.003】
#39
11/25/2022



身为女性,我们的奋斗之路尤为曲折。陷阱和荆棘藏在鲜花之下,风暴和泥淖想拖住我们前行的步伐。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该如何跋涉?



去年,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出版,深入浅出地向大众普及了女性主义。“毒母”“一人一杀”的概念广为流传,“强者无需对弱者展开想象”“女性主义是使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等金句深入人心。然而,对女性对女性主义的误解、偏见、歧视依旧随处可见;目之所及依然有很多挣扎与承受痛苦的女性。如何将女性主义的火把继续传递下去?



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出版一周年之际,主播希颖邀请了前由新书店主理人、《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程明霞,“女孩别怕”主编辣辣,和燃也文化创始人、CEO南宫泓做客“有关紧要”,聊聊她们与这本书的相遇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她们如何遇见、理解、与践行女性主义。



同时,我们也在各平台征集普通读者的故事与阅读感受,收到了大家的积极反馈,节目最后也将由两位最终入选的读者来分享她们的故事。



去遇见、去理解、去践行,女性主义之路正是我们的唯一道路。





嘉宾介绍



程明霞 @夏明明2022 @自_由人Libero



由新书店前主理人,《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播客「自由人Libero」主播、视频号「明明想读书」主理人。自由人Libero是一档关注社会议题、粉碎日常焦虑、推动女性友好的播客。周四晚8点上线。



辣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