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傳愛列車
長期以來NPO所追求的目標,是更廣義的公共利益。例如:環保組織、人權組織、婦女權益保護組織,以及形形色色的扶貧、慈善、弱勢關懷、公益基金等。目前台灣的NPO組織,已經超過七千個。這些組織各有不同的服務面向,在許多方面也補足了公部門的不足,填補許多社會缺口。 《NPO傳愛列車》節目透過第一線人員,分享組織及個人經歷的動人故事,讓大家認識、瞭解他們的服務工作和成果,也成為NPO組織經驗交流與分享的平台。期待他們的故事,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懷和參與,不論是出錢或出力,一起支持NPO組織,並為他們打氣加油! 本節目由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贊助播出。
隨喜一塊惜食麵包「新竹市食來運轉協會」Ft.前理事長蘇至弘及洪麗敏總幹事

新竹市食來運轉協會創始會員蘇至弘前理事長(右)以及資深志工洪麗敏總幹事
聯合國去年提出最新糧食浪費的指數報告,2022年全球家庭和企業丟棄了超過10億噸的食物,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年浪費掉79公斤的食物,價值超過1兆美元,但是全世界處於長期飢餓的人口就將近8億。其實,糧食浪費的問題,不只讓弱勢族群分不到食物,還可能造成環境負擔。
本集介紹的「新竹市食來運轉協會」是新竹市第一個由民間自發成立的人民團體食物銀行,他們致力追求餐桌上的正義,以善用食物資源為協會的宗旨和目標,投入各類食物的捐贈媒合,捐助給需要的家庭和團體。很高興邀請到協會的創始會員蘇至弘前理事長,以及資深志工洪麗敏總幹事來跟大家分享「新竹市食來運轉」的服務,歡迎收聽。
主持人與來賓蘇至弘前理事長(左)及洪麗敏總幹事(中)合影支持國內優質社福的好夥伴-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Ft.基金會吳志毅執行長以及陳顥專員

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吳志毅執行長(左)及陳顥專員(右)
本集介紹的NPO組織「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創立於民國90年。創辦人認為,一個企業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員工辛勤付出和團隊合作外,還必須奠基在社會和諧的運作上。於是,本著飲水思源,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成立感恩基金會,優先扶助政府照顧不足的族群,並提倡重視人心淨化和公益等相關活動。20多年來,以創新、價值、永續的理念,支持國內優質的社福夥伴,並且藉由合作、連結、分享的方式,一同共創台灣美好的未來。
3年前,基金會發現國內的國中、小,以及高中職學校的學生輔導室輔導資源不足,學生情緒輔導的重擔大多落於班級導師的身上,導師在教學、班級經營管理、行政工作三重負荷之下,無力照顧學生情緒及心理上的需要,再加上學生青春期的情緒障礙,降低了學生對於學校、老師的認同,導致某些邊緣學生不願意到校上課誤入歧途。另一方面,目前進校服務的青少年非營利組織無法增加服務量能,檢討其原因也是和學校輔導室缺乏資源有關。因此,基金會推動「青少年情緒輔導諮商專案」嘗試協助學校橋接青少年社福單位、募集社會資源,藉此補充輔導資源,至今已擴展至上百所學校。關於基金會的服務工作及成果,請聽吳志毅執行長及陳顥專員的分享。
主持人淑榮(右二)與來賓感恩基金會吳志毅執行長(左二)及陳顥專員(右)何坤廉專員(左一)合影關懷學童飲食健康-大享食育協會Ft.協會黃嘉琳秘書長

大享食育協會黃嘉琳秘書長
本集介紹的「大享食育協會」從2016年開始籌備,他們以關懷學童的飲食切入,倡議推廣學校午餐、永續飲食、食農教育、多元文化等議題,在2018年正式立案成為非營利社團法人組織。多年來,他們藉由舉辦全國競賽、拍攝影音節目、推動食農課程、開展國際交流、研究分析政策等行動,匯集公民社會對學童飲食、農業發展、文化傳承及環境永續的行動力,成為串聯日本、韓國等國際經驗的民間平台。期待透過飲食教育多,讓孩子未來身心靈擁有健康幸福的契機。請聽大享食育協會 黃嘉琳秘書長的分享。
主持人與黃嘉琳秘書長(右)合影讓浪浪們在這裡遇見愛-社團法人台灣米樂流浪動物中途協會Ft.台灣米樂張凱貞執行長

台灣米樂流浪動物中途協會張凱貞執行長
您知道嗎?一隻沒有絕育的母狗當長到8個月大之後,每年可生下6-10隻幼犬。如果是在街頭流浪,每天面對的是飢餓、車禍、毒殺,或被人虐待。想要終止街頭越來越多毛小孩無盡的流浪生活,唯有透過絕育,飼主不棄養,才能減少流浪貓狗的數量,從源頭阻止悲劇的發生。
本集介紹的「台灣米樂流浪動物中途協會」在國內外幫浪浪們找安置的家,平均收容數量大約50隻。一年幫助150隻浪浪找到家,每一隻浪浪來到米樂都會接受詳細的健康檢查和醫療,也學習社會化、跟人互動,最終希望能進入家庭人群,提高領養率也減少退養問題。關於台灣米樂的故事,請聽協會張凱貞執行長的分享。
主持人與台灣米樂張凱貞執行長(左)合影讓心靈受傷的孩子們都能有個家-財團法人基督教臺北市私立伯大尼兒少家園Ft.伯大尼兒少家庭基金會執行長江秀圈博士

伯大尼,在聖經中是一個很特別、很重要的地名,它是一個蒙 主耶穌憐愛且賜福之地。主耶穌的足跡多次走遍此地,安慰幫助眾多貧苦弱勢的人。本集介紹的「財團法人基督教臺北市私立伯大尼兒少家園」是在1959年由英國艾偉德傳教士所創立。成立之初,收容因為戰爭或疾病導致父母雙亡的孤兒,但隨著經濟成長,貧富差距擴大,許多經濟困頓或失能家庭的失依兒童增加;另外,犯罪和家庭暴力下須安置的孩子也越來越多,致使伯大尼兒少家園也投入受刑人之子女、受虐兒少等兩種安置個案的服務。近年伯大尼採取與台灣兒少安置機構截然不同的做法,以夫妻為照顧者的「家庭式安置」讓孩子有家的整全和溫暖。走過半個多世紀,伯大尼在台北木柵地區,肩負安置照顧失依兒童和青少年的重大職責,迄今幫助撫養已超過一千名以上的孤幼童。
伯大尼兒少家庭基金會執行長 江秀圈博士為因應社會急迫的需求,伯大尼重新規劃本家園空間使用,籌建完成地上十二層,地下三層的「來樓」,建築經費約五億新臺幣。至今家園仍積欠建築費用約四千萬,且日常營運經費也需要更多愛心人士或企業的善心幫助。 4/26(六) 下午2-5點伯大尼兒少家園在「來樓」1樓舉辦「只想有家」愛心義賣會。期待更多愛心夥伴的支持,讓這棟大樓成為台灣兒少福利的堡壘,用來造福更多失依、失親、受虐,被不當對待等有需要的兒童少年和家庭,用神的愛與人的愛帶領他們一生的道路。請聽伯大尼兒少家庭基金會執行長 江秀圈博士的分享。(照片選自基金會網站)
以愛來教育孩子,用鼓勵取代責備-臺南市ihope愛希望全人關懷協會Ft.趙致芳執行秘書

ihope為經濟弱勢的國中小生提供陪讀服務,同時提供暖呼呼的晚餐,讓他們感受到像「家」一樣的溫暖
位於臺灣西南部,有台灣歷史古都和美食之都的臺南市,在繁華的背後,仍有生活在物資和精神缺乏的弱勢兒少,他們每天在脆弱處境中掙扎,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也許一般家庭週間的晚餐團聚、課後才藝或周末活動都習以為常,但這些對弱勢家庭的孩童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想像。因此,「臺南市ihope愛希望全人關懷協會」於2010年成立,成立,設置一個免費提供課後輔導、品格教育及才藝學習的課後陪讀班,讓經濟弱勢的國中、國小學生,有一個像「家」一樣溫暖的地方!請聽協會 趙致芳執行秘書的分享。
ihope 的年度自食其力重頭戲-母親節花束義賣
團隊合作、追求合心的苗栗縣竹南鎮「合心三角會所」Ft.鍾久柔護理師

「合心三角會所」鍾久柔護理師
1950年代的美國紐約,有一群精神康復者,出院後因為還沒有找到到生活的目標,所以他們就相約每週聚會,互相關心、支持對方,並一起融入社區生活。那樣的一個互助方式,逐漸發展成所謂的『會所』。而『會所』最終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互助的社群,讓大家能夠互相支持,發展夥伴關係,並幫助精神康復者重拾生活的信心,達到生活自立。
成立於民國113年的苗栗縣竹南鎮 「合心三角會所」,是苗栗縣政府為了協助縣內精神障礙康復者能夠早日融入社會、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於是爭取經費在竹南鎮開辦的第二間精神會所。取合心三角的名,「合心」象徵著在會所的會員與職員心靈相通、彼此協作,寓意會所是一個強調團隊合作、追求合心在一起的地方;「三角」則為竹南舊地名,亦是自然界中最穩定的結構之一,象徵穩固與平衡,期待會所成員之間的關係如同三角形般緊密而穩固,彼此支撐,共同構築一個堅實的基礎,幫助精障康復者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定位,相互成長,學習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早日重返社會和職場。請聽「合心三角會所」 鍾久柔護理師的分享。
主持人與鍾久柔護理師(左)合影以人為本的移工人生學校-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Ft.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凱翔

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凱翔
本集介紹的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簡稱One-Forty 是一個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從 2015 年開始,他們專注培力東南亞移工,讓移工在台灣的跨國旅程持續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除了幫助移工朋友適應異鄉的生活,更期待他們在回國後,有能力在經濟上獨立、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為自己、家人、家鄉,乃至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同時,One-Forty也持續發起社會溝通與創新倡議行動,走入群眾、校園、企業、政府和一個個台灣家庭,希望創造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的互動與同理,看見彼此身上的故事和價值,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多元包容且實質友善的社會。請聽協會創辦人 陳凱翔執行長的分享。
One-Forty 是一個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 創造了全台灣最大的東南亞移工學習社群,至今有超過70,000名移工參與如園丁般守護花園、滋養孩童生命的「社團法人中華飛揚關懷協會」Ft.中華飛揚關懷協會副秘書長暨社工督導彭康明

本集介紹的「社團法人中華飛揚關懷協會」,是從弱勢兒童陪讀班的服務工作開始,因為在花蓮美崙社區看到許多家庭功能較為弱勢的孩子,因為放學後沒有參加課後輔導,在父母親工作返家前,只能在公園或街頭遊蕩,於是在民國95年成立了花蓮縣私立飛揚少年成長中心,也就是現在的中華飛揚。將社區的孩子招聚起來,照顧、陪伴他們成長。雖然,每個家庭有各自的景況和不容易,每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也有各自的人生課題,但中華飛揚總是一路陪著有需要的孩子,以專業、愛心和耐心,讓每個弱小的生命可以對未來有盼望。請聽中華飛揚關懷協會副秘書長 彭康明社工督導的分享。
(圖文選自中華飛揚官網)
社團法人中華飛揚關懷協會彭康明副秘書長創造脊髓損傷者一個有尊嚴與希望的新天地-桃園市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Ft.桃園市脊損中心公益事業處陳勝宗處長

財團法人桃園市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公益事業處陳勝宗處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脊髓損傷發生率,估計每百萬人大約有40到80個案例,因此推估,台灣每年大約有1,400位脊髓損傷者需要特別照護。而目前國內傷友人數已超過二萬人,受傷年齡平均在二十七歲,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患者是需要一輩子坐輪椅。本集介紹的「桃園市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是在民國81年由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協會發起成立, 84年開始營運,協助脊髓損傷者自立自強,提升生活品質,重新認識生命價值,活出自信與尊嚴的機構。藉由過來人和專業的經驗,推動社會福利與健全醫療照護,創造脊髓損傷者一個有尊嚴與希望的新天地,活出嶄新的人生。請聽桃園市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公益事業處 陳勝宗處長的分享。
主持人與來賓陳勝宗處長(左)合影